博眾醫友——以醫會友,博採眾長
本文經原作者授權,轉載自《中國民間療法》, 2012, 20(1):17-18。
蘇敏芝 林敏
[摘 要] 換血術即按動脈法,是按壓法的特殊應用,主要用於按壓人體大動脈,使周身血脈通暢,營血得以灌溉充養,具有活血化瘀,去苑除陳的功效。然而,按壓動脈法至今較少研究及承傳,因此發掘和整理本法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 換血術、功效、治病機理
換血術即按動脈法,是按壓法的特殊應用,主要用於按壓人體大動脈,使周身血脈通暢,營血得以灌溉充養,具有活血化瘀,去苑除陳的功效。按動脈法最早記載於《靈樞·百病始生》和《靈樞·刺節真邪論》,其中記載了按壓腹主動脈、頸動脈2個手法。《靈樞·百病始生》記有:「其著於伏衝之脈者,揣揣應手而動,發手則熱氣下於兩股,如湯沃之狀。」《靈樞·刺節真邪論》記有:「大熱遍身,狂而妄見,妄聞、妄言,視足陽明及大絡取之。虛者補之,血而實者瀉之。因其偃臥,居其頭前,以兩手四指挾按頸動脈,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復止如前。熱去乃止,此所謂推而散之者也。」本文所研究的換血術出自李林點穴療法中。李林點穴療法是李桂萍、林超雄繼承師傳姚旭堂指針點穴法和賈立惠指醫點穴法,並遍訪名醫高手,揚長避短,逐步形成且不斷完善的一套獨具中國特色的防治疾病的方法。
1. 換血術之命名
「換血術」一詞,聽起來很自然地就會聯想到這樣一種定義——更換人體血液來治療某些疾病的醫療方法。然而,本文討論的換血術不然。為何把按壓動脈法稱為「換血術」呢?因按壓頸動脈過程中,患者可出現種種短暫的反應,如面部顏色的改變,有的蒼白,有的潮紅;眼皮下垂,頸軟低頭,咀角嚼動,肢體抽動,全身癱軟等等。因點穴後有人說,當時失去知覺,昏沉沉,似乎去了陰間;而有人說,飄飄然,好象上了天堂,有死去活來,如夢初醒之感,故稱過陰法、還陽術。因點穴時患者面色改變,周身汗出,肢體抽動,自覺麻感或暖流全身,故稱換血術,疏經活血法。
2. 換血術的治病機理
李林點穴療法之換血術選用按壓人迎穴、肢麻穴、臍上穴及溝中穴。此四處分別是頸總動脈、肱動脈、腹主動脈和股動脈的搏動處。
2.1 按壓人迎、肢麻、臍上、溝中的作用
按壓人迎穴,主要通過刺激頸部神經,改善腦部血液循環,增加腦血灌注量,健全腦組織,調動腦部功能,積極喚醒一些處於靜止或休息狀態的神經組織,使之活躍起來,參與功能代償活動,對腦部疾患和五官疾病起積極治療作用。此外,還可治療咽喉腫痛,胸悶喘息,癭氣,頭痛,頭暈等。按壓肢麻穴能直接刺激局部神經,改善上肢血液循環,疏通經脈,對上肢的麻木、疼痛及癱瘓等有直接的治療作用,還能治療臂痛、麻木、目昏暗、高血壓、頭痛、感冒等。按壓臍上穴能治療腰腹痛、下肢癱瘓、麻木、月經不調、消化不良等。按壓溝中可直接刺激局部神經和血管,達到治療下肢疾患的目的,如下肢癱瘓、膝關節炎、坐骨神經痛等,並對二便失禁有積極的療效。
2.2 換血術的中醫機理探究
《按摩經》採取短時壓迫封閉大血管、神經來達到行氣活血、疏通經絡的治療效果。袁氏[1]在《袁氏按導學》中記有四肢截按法,俗稱打截法,即如換血術中按壓肱動脈和股動脈。此法有暢通氣血,調和營衛,導引四肢經脈之瘀滯,疏通內臟及周身氣血的作用。其原理似葛州壩的衝沙閘,是平衡陰陽和舒展十二經脈的方法。
2.3 換血術的西醫機理探究
林氏[2]認為換血術與缺血預機制有關。缺血預適應(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C)又稱缺血耐受,指短期缺血應激可以激活機體的內源性保護機制,使機體組織在隨後較長時間的持續性缺血中獲得保護[3-5]。但IPC的作用機制尚未明確,大多數學者認為可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其機制可能包括腺苷A1受體、阿片受體、緩激肽受體、熱休克蛋白等途徑[3-5]。可以明確的是,該保護系統的激活依賴於外界的刺激作用,在沒有外源性幹預介入的情況下,該系統啟動較緩慢,產生的保護作用亦同時降低,此時損傷機制佔主要影響地位,往往導致內源性保護效應被掩蓋[5]。林氏[2]認為換血術與IPC具有相似性。以頸動脈為例,通過都卜勒監測可以看到,同時按壓雙側頸動脈時,大腦的血流中斷,撤消施加壓力時,大腦的血流恢復灌注,且血流速度較按壓前加快,從而誘導人體內源性保護系統激活,產生治療作用。此外,按壓雙側頸動脈時,外周血循環的表現為心率減慢,血壓下降。因此,林氏猜想在外周血循環相對減慢的基礎上,全身的器官組織也可能處於一種相對缺血的狀態,從而產生類似缺血預適應的效應。《按摩經》中壓迫大動脈後放開,四肢血流恢復過程中可以刺激血管壁中的壓力感受器,這種次序性刺激使人產生氣(經氣)行(流行)於四肢的感覺,同時又可以刺激血管壁中的交感神經纖維使人產生溫熱的感覺,二者結合就產生熱氣流行於肢體的感覺。範氏[6]認為,血行則氣行,血癖則氣滯,氣滯而病生。而截按法能人為加速肢體血液流動,有調理氣血之功。截按的方法是,通過緩壓快放。緩壓,即氣血暫時受阻而靜止似不動屬陰;快放,氣血流行加速屬陽。因此該截按法是以調節陰陽平衡、動靜結合為主的治療方法。截按的目的,一是刺激神經、調節神經功能、疏通經絡;二是使血流暫時受阻,近心端血管壓力增大,改善側枝循環,放時,如同水壩開閘,血流暢行,使機體組織所需要的營養和氧氣,隨血流源源不斷而來,而組織中代謝廢物則被氣血衝洗清潔,促進經脈的新陳代謝。
3. 小結
按壓動脈法至今較少研究及承傳,因此發掘和整理本法非常必要。換血術在臨床上確實起到活血化瘀,去苑除陳的治療作用。然而,其治病機理仍在探究中,因此進一步探討換血術對治療各種疾病的影響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袁靖,袁烽.袁氏按導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87-89
(2) 林敏,李翀. 李林點穴療法換血術產生缺血預適應效應的理論探討. 新中醫. 2010;42(3):84-85
(3) 陳主初. 病理生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M).2005:205.
(4) Adrian Hawaleshka, Eric Jacobsohn. Ischaemic Preconditioning: Mechanisms and Potetial Clinical Application. Can J Anaesth, 1998;46(7):670-682
(5) 李芝,秦建偉. 心肌缺血預適應研究新進展. 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誌,2005;21(5)316-317
(6) 範瑞林,莫敦錦. 談談截按法的作用效應.按摩與導引.1993;4:7-8
【博眾醫友會】服務廣大針灸、推拿、骨傷、康復等從業人員,立志打造純公益學術交流平臺。
公開徵集相關學科的學術講座、公益活動信息,名家介紹、學術觀點、科普文章……
歡迎各單位和醫友投稿,稿件請投 bz_yyh@163.com。
謝謝關注微信公眾號:博眾醫友會(bz_yyh)
如果覺得本信息有用,歡迎轉發。
好消息!好消息!好消息!
【博眾醫友會】線下課堂正式啟動啦!
主題:淺論衝脈之妙用與診治觀察——點穴療法換血術的啟示
主講: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林敏 醫師
時間:2016年6月18日(周六),9:00-12:00(8:30報到)
內容介紹:
衝脈是奇經八脈之一,古人對其體、用、病、證、治有很多見解,為臨床施針用藥提供寶貴的經驗。點穴療法是前人將武功點穴演變為中醫徒手療疾的一種方法,林超雄老師繼承師傳,點穴行醫至今近五十載,積累了大量的經驗。「換血術」是點穴療法核心技法之一,其中臨床對腹主動脈(點穴叫臍上穴)的按壓,經過大量的臨床,觀察到的腹主動脈搏動強弱,跟人的體質密切相關。結合現代解剖學研究,對古人「衝脈」的觀察提出新的思考。
課程安排:
1.古人對衝脈的循行、穴位、作用、病證、辨證、施治等方面的見解;
2.臨床病例分享一則
3.點穴療法換血術(臍上/溝中穴)詳解
4.換血法的得氣與傳感觀察
5.現代解剖學思考及啟示
6.互動時間:體驗與分享
聽課地點:廣州市白雲區機場路12號廣州中醫藥大學學術交流中心(彭達大酒店)1109室
課程收費:僅收場地費,每個主題120元,同時報兩個主題有優惠哦(詳見本文最下方「閱讀原文」)。
報名方式:魏老師 18926295749(電話/簡訊/微信)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公開課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