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束淡淡的燈光從舞臺中央落下劃成一個圓,將國家大劇院音樂廳勾勒為明暗兩個空間。一架鋼琴、一把小提琴籠罩在光暈裡,純粹的樂音更多了幾分如夢似幻的唯美。昨晚,國家大劇院年度駐院藝術家安妮-索菲·穆特與老搭檔鋼琴家蘭伯特·奧爾基斯共同亮相2019國家大劇院「醇·萃古典」系列演出,用三首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揭幕即將開始的「貝多芬紀念周」。
穆特與奧爾基斯最早的合作可以追溯到20多年前,上世紀末,他們不僅留下了被樂迷奉為經典的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專輯,還一同完成了這套作品樂譜的修訂。在貝多芬誕辰250周年到來之際,穆特與奧爾基斯再度聯袂登臺,致敬樂聖。音樂會上,「第四」、「第五」和「第九」三部小提琴協奏曲接連奏響,穆特的演奏時而舒緩明快,時而沉穩有力,高超的琴技贏得了全場喝彩。穆特為始終不願離去的觀眾四度返場,加演了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一號》、電影《吧女生涯原是夢》和《辛德勒名單》插曲以及貝多芬G大調快板「機器鍾」。每當奧爾基斯在琴凳上落座,觀眾席間就會爆發出熱烈的歡呼。
接下來,「貝多芬紀念周」另外三場音樂會將繼續上演。今晚,穆特將與指揮大師曼弗雷德·霍內克執棒的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合作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12月7日,穆特將繼續與奧爾基斯以及大提琴家丹尼爾·穆勒-肖特攜手呈現貝多芬《C大調三重協奏曲》。這兩場音樂會的曲目同時包括貝多芬鮮有上演的兩首浪漫曲和經典的《第七交響曲》。12月8日,穆特還將與陸威、穆勒-肖特、巴貝胥可合力奏響「弦樂重奏之夜」,演繹貝多芬最為內在與個人化的室內樂作品。
快評
文明觀演,我們完全能夠做好
當最後一首返場曲目、電影《辛德勒名單》插曲的旋律落定,整個音樂廳被觀眾又一陣如潮的掌聲「淹沒」。直到這一刻,音樂廳場務主管陳春輝和另外26名同事懸了整整一晚的心才終於放了下來。 今年9月28日,美國辛辛那提音樂廳裡,一位觀眾未經允許,用手機私自對音樂會進行錄像。臺上的穆特即刻中止演奏。在其他觀眾支持的掌聲中,這位觀眾只得由辛辛那提交響樂團總裁陪同離場。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穆特表示,這樣的拍攝是一種「冒犯」,它損害了藝術家的版權,更影響了所有工作人員為這場演出付出的努力。 此次來到國家大劇院,穆特對觀演秩序依舊「較真」。為此,國家大劇院做足了準備:演出開始前,大劇院就發送簡訊通知觀眾,音樂會上一定不能使用手機;檢票進入大劇院後,從北水下走廊到音樂廳的入場口,觀眾的必經之路上,顯眼位置都擺放著圖文並茂的《文明觀演公約》易拉寶;在穆特登臺前,大劇院音樂項目負責人張斯堯懇切地請大家遵守劇場秩序,「當你戰戰兢兢地拍照時,失去的其實是一整場完美的音樂會」;音樂廳27位場務工作人員「嚴陣以待」,仔細觀察場中所有觀眾的反應和動作。 「平時的演出,我們一般會倒班,不會全部都來。」陳春輝告訴記者,「這一次我們還做了各種預案,尤其針對池座前兩排的觀眾。如果真的有特殊情況發生,觀眾只是用手機拍了一下怎麼辦?長時間拍攝怎麼辦?我們考慮得非常仔細。」 不久前,北京日報、北京晚報、北京日報客戶端共同發起了「看好演出,管好手機,從我做起」文明觀演倡議,得到藝術家和社會各界的強烈支持,《文明觀演公約》易拉寶正是這次活動的延伸和繼續。「公約」中的「觀演莫來遲,來遲場外等」和「觀演莫拍照,易分臺上心」兩條內容,讓陳春輝很有共鳴。「音樂會要求遲到的觀眾在樂章間入場,有的半場只上演一部大作品,遲到的觀眾不可以入場,但有些觀眾還是不能理解,他們覺得既然我花錢了,就可以隨時進去。」安撫觀眾情緒的同時還要向他們解釋劇場禮儀,一直是讓場務工作人員相當頭疼的問題,「還有拍照,有時候我們用雷射筆提醒觀眾,但他們並不理會,還在繼續拍,不僅周圍的觀眾比較介意,臺上的演奏家也很受影響。」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昨晚的演出大獲成功,樂章之間十分安靜,甚至連遠處觀眾輕輕翻看節目單的聲響都能聽到。場務工作人員經常用到的雷射筆,在這場演出中用到的機會並不多。「我經常來看演出,很不喜歡的一點就是有人掉手機,簡直就像『定時炸彈』,但今天的演出證明,其實我們完全能夠做好。」散場時,觀眾李女士帶著兒子再一次停在《文明觀演公約》易拉寶前駐足觀看,「類似的知識,的確應該讓孩子們從小就了解。」
(原標題:觀眾文明觀演 穆特完美獻藝
本報發起的《文明觀演公約》易拉寶「落地」國家大劇院)
來源 北京晚報 本報記者高倩 本報記者方非攝
流程編輯 TF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