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有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教育的初級階段要懂去剌激學生們的探知欲望,直到他已經努力了卻還是弄不明白的時候,再去開導他、啟示他;同時,還要鼓勵學生對現有的學識進行懷疑,因為只有懷著質疑的態度去研究,才能更快進步,學到更多的知識。
但是學懂之後,學生如果不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就不要費勁再反覆給他舉例子了,因為他儘管很努力,但完其量不過是個書呆子而已,難以有深層次的見解。
這句儒家箴言告訴人們一個簡單的道理,就是在學習之後,應該具備舉一反三的能力,能夠由一個理論推及其他理論,由一個邏輯推知其他的道理,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那麼再怎麼教育,也都是做無用功。
由此可知,儒家在治學上,是十分注重積極思考和變通的學習思維的。要讀書,但不能死讀書。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在孔子看來是為學必需的一種品質。
由一個問題推知其他問題的學習思維,在生活中十分常見,這是一種以此類推的處事方式。很多時候,只要能從一件事情的某些細節上,稍微推究思考一下,也許就會發現其中隱含的其他含義。
魯班是我國土木工程業公認的「鼻祖」,相傳我們現在常用的句子就是魯班發明的。當初魯班拜師學藝的時候,老師就告訴他,做木匠一定要善於思考,學到東西後更要懂得舉一反三。
他的老師根據一種石頭模型做出了鐵斧子,用來伐樹十分方便。這讓魯班佩服不已。斧頭雖然好用,但是這種方法非常費時費力,於是魯班就想發明一種新的工具來代替斧子,讓人砍伐樹木的時候能夠更快一點並省力一些。
魯班一直都在思考著這個問題,雖然沒有什麼進展,但是腦海裡一直對這個構想念念不忘。有一天,他又到山上去尋找材料,在路過一處草叢的時候,他感覺手指忽然被什麼東西劃了一下,他看了看手指,發覺原來都已經劃破了,鮮血已經流了出來。
魯班以為是遇到了什麼蟲子,於是他開始四處尋找,但是找了半天也沒有發覺有什麼蟲子在附近,然而他卻發現一株小草的葉子上沾了他的血跡。
魯班感覺很奇怪,原本很脆弱的草葉居然能劃破手指,這是為什麼呢?他仔細觀察了一番之後,發現這片葉子的邊緣布滿了細小的利齒,就是這些利齒劃破了他的手指。
這時候魯班的腦海中閃現出一個想法,他想如果如此脆弱柔軟的草葉都能靠利齒來劃破皮膚,那麼把斧頭的斧刃也裝上利齒會不會更容易使用呢?
之後,魯班便開始創造新式的伐木工具,沒過多久,鋸子便誕生了。直到今天,人們在伐木的時候仍然使用著魯班發明的鋸條。
魯班之所以能夠發明很多非常實用並且沿用至今的工具,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他平時勤於思考,並且懂得舉一反三。雖然只是一個小故事,但是卻能告知人們,做事的時候要學會多觀察、多思考、多注意細節,要懂得舉一反三,以此類推。
生活的教諭無處不在,雖然這個故事講的不是學習讀書的事,但對人們的啟示是相同的,無論做任何事,都要善於推究思考,舉一隅能以三隅反。
在很早以前,日本有一家手工製造縫衣針的工廠。廠的規模不大,一共有三組工人,每組工人中的每個人都各自進行磨針、打孔、上光的操作工序,來完成一根針,生產效率每次都低於期望水平。
這讓廠長很頭疼,生產效率上不去,直接影響工廠的效益。後來,這位廠長到其他國家去學習先進的生產模式。他來到英國,參觀了一家牛奶加工廠,他發現:牛奶加工的工人分工很細很明確,一個工人只負責一道程序。
例如打標籤的僅僅負責標籤,而搬運工僅僅負責運送等。這讓這位廠長豁然開朗。回到日本後,他仔細觀察了自己工廠的生產模式,然後將工人重新分組,將磨針快的人組織在一起專門磨針,打孔快的專門打孔,上光快的專門上光,發揮了每組的最大工作效能。
同樣的人數,同樣是分三組,但是重組後的工人們將廠裡的生產效率提高了三倍。工廠的效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規模越來越大。這個故事就是資源整合的雛形,正是那位廠長懂得舉一反三,才讓工廠獲得了良好的效益。
學習歷史是為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前事」之所以能夠作為「後事之師」,就在於事情的規律其實是一樣的,只不過發生的時間、地點不同,所呈現出來的現象不一樣而已,這個時候就要能夠舉一反三創造性思維是大腦思維活動中很高級的一種,是智慧的升華,是大腦智力發展的高級表現形態。
因此,教育需要啟發與激勵,學習需要舉一反三,若能注意培養這種深入思考的習慣,定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