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至11日,國務院新聞辦組織中外記者赴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就脫貧攻堅進行主題採訪。12月9日,上遊新聞(報料微信號:shangyounews)記者在福貢縣石月亮鄉怒江大峽谷農副產品加工交易中心看到,普通的草果成了助福貢縣民眾脫貧的「金果果」。
福貢縣位於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中部,地理環境特殊,交通頗為不便,經濟十分落後。縣內總人口10萬餘人,是一個典型的集邊疆、民族、宗教、貧困和高山峽谷「五位一體」的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
▲怒江大峽谷農副產品加工交易中心生產線是國際上第一條高技術標準、高質量標準、高效率標準的草果加工生產線。這是生產線工人正對鮮草果進行檢查。攝影/上遊新聞記者 胡磊
怒江州扶貧投資開發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段光興向上遊新聞記者介紹,福貢縣立足於當地林地多、氣候溫潤的優勢,以退耕還林為契機,將草果作為產業扶貧重點項目,並引導群眾轉變傳統種植模式,逐年擴大種植面積,打造了新的增收富民產業。截至2018年末,全縣草果種植面積達54.67萬畝,佔全州草果種植面積的51.12%,產值上億元。福貢縣於2019年8月被列為雲南省「一縣一業」特色縣。
隨著福貢縣草果種植技術的逐步成熟、經濟效益的逐年提高,小小草果正逐步成為山區群眾脫貧增收的希望之果。雲南能投投資建設的怒江大峽谷生態農副產品加工交易中心採用全自動化、高技術標準、高質量標準的草果加工生產線,為草果產業提供加工、銷售一條龍服務,並對草果種植戶採取「應收盡收、保底收購」的措施。截至2020年11月底,該中心已累計收購鮮草果超過6400噸,帶動農戶收入6041.48萬元,惠及怒江州福貢縣、貢山縣和瀘水市14個鄉鎮的25000多名農民,戶均增收3.6萬元。累計招聘當地用工277人次,年人均收入達3.36萬元。
▲石月亮鄉咱利村村民叄有堆運送了3000多斤草果到加工廠,收益15000多元。攝影/上遊新聞記者 胡磊
福貢縣石月亮鄉咱利村村民叄有堆告訴上遊新聞記者,他在政府引導下種植草果已經四年了,家中有10畝地,「今年收穫了3000多斤草果,全部送到加工廠,賺了有15000多元」。叄有堆給記者算了一筆帳,家裡的10畝地之前種玉米一年最多才掙4000元,改種草果後收入翻了近4倍,「不要看果子小,就靠它我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12月8日,雲南省代省長王予波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怒江州大力發展以草果為主的本地特色產業,組織化推進蔬菜、水果、中藥材等特色種養業,實現產業100%覆蓋有產業發展條件的貧困人口。
上遊新聞記者 胡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