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虎之爭,一直存在,隨著時間的發展,人們已經不滿足於機械鬥獸結果的討論了,轉而從生存狀態、歷史分布等方面去比較。
不少人認為獅子的分布範圍曾觸及亞歐非三大洲,而老虎始終沒能走出亞洲,從這方面看,老虎比獅子相對要差一些。
那麼這個結論是否正確呢?其實從獅虎的習性,以及地球環境因素等方面來看待,之所以會造成這種的結果,很大程度上是環境所決定的。
環境決定命運
自寒武紀物種大爆發之後,地球上又先後經歷了5次物種大滅絕,到了第四紀末期的時候,地球上那些超大型的史前動物相繼走向了沒落。而新生代所有物種裡面,獅虎以其龐大的體型、強悍的肌肉力量以及專業的食肉裝備,站在了百獸的頂端,成為了全新世的霸主。
可以想像,將獅虎推上王者之位的背後力量,無疑是環境因素,要是地球氣候沒有發生變化,斷面熊、洞獅等超強史前動物依然存在,哪有現代獅虎出頭之日?
老虎與獅子,一個是森林中的旗艦物種,一個是草原上食肉鏈頂端的生物,二者雖然外形相似、食性相似,理論上種間競爭應該很激烈,但是從獅虎同域分布的更新世末期及全新世初期來看,獅虎發生爭鬥的現象很少,這有點出乎意料。
其實轉念一想就很容易明白了,它們對棲息地類型有不同的喜好,即便它們生活在共同的一片地區裡,但微生境上也是彼此剝離的。
老虎喜歡密林,而獅子喜歡開闊地帶,二者在領地的邊緣有交集,但在獵物充足的全新世初期,獅虎完全沒有必要在領地邊緣進行大戰。
正是基於棲息地喜好的基礎上,所以無論是老虎和獅子的分布範圍大小,基本上都由環境因素決定的。
24.5萬年前,地球進入了一次間冰期,氣候變得溼潤溫暖,大型樹木長勢漸佳,很快森林表現出了擴張的趨勢,這時老虎的棲息地也隨之擴張。反觀當時的非洲,熱帶雨林呈蔓延之勢迅速佔領非洲中部,直接導致南北非洲獅分離。
而18萬年前左右,地球進入了漫長的冰期,不利於大型樹木生長,眾多森林成了稀樹草原,老虎棲息地在縮小,而獅子趁機佔領了更多的棲息地。
所以從古至今,無論是獅子還是老虎的棲息地大小,主要的決定因素從來都不是它們本身的實力強弱,而是大環境所決定的。
獅子的歷史生存狀態
現代獅起源於非洲東部,它們誕生之後藉助18萬年前的那次冰期,迅速向北擴散,接著在隨後的日子裡,獅子經歷了數次擴散之後逐漸達到了非洲環境容納度的閾值。
經北非至南歐到亞洲中西部及印度次大陸一帶的沿海地區,基本上都是平原地帶,林木不多,所以北非的獅子自然而然地走出了非洲,佔領了南歐大部分地區,接著它們東進最遠到達了印度次大陸,最終止步於此,此時的時間節點大約是2萬多年前,獅子這一種群達到了歷史鼎盛時期,棲息地面積最廣。
長期的地理隔絕,使得獅子逐漸分化成數個亞種,不過獅子是現代貓科動物中唯一群居的,即便是到達亞洲之後,它們也保留了這一種群特性。只不過相對來說,亞洲獅的獅群規模比非洲獅群要小很多,而且一個亞洲獅群裡面的成年雄獅數量,基本上只有一頭。
老虎的歷史生存狀態
現代虎起源於東亞地區,即華南虎生存的區域裡面,這一假說得到了許多證據的支持,比如2005年基於DNA層面的分析,華南虎是現代9個亞種老虎裡面最古老的一支。
與獅子一樣,老虎起源之後當時的地球上已經沒有什麼超大型的競爭對手了,所以它們在東亞地區達到環境容納飽和之後,便迅速擴張至亞洲其他地區。
從老虎的擴散路徑來看,主要分成兩個大方向:一個向南,進入印度次大陸和東南亞一帶;一個向西進入中亞、西亞等地區。
我經常會收到讀者的疑問,說既然老虎起源於東亞內陸地區,拿為什麼東南亞一些海島上也有老虎呢?比如巴裡虎、爪哇虎等等,雖然老虎擅長泅水,但面對廣闊的海域,確信它們是沒有膽量渡過去的。
其實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疑問,主要是人們以現代的地球環境和水文情況套用在當時的情形當中去了,要知道在不同的氣候環境下,海平面的高低是不一致的。
當時地球處於冰期,海平面較低,而島嶼與大陸之間可能就僅是相隔一小片水域,甚至極有可能存在陸橋,那麼老虎登島就不是什麼難事了。
當氣候逐漸變暖,地球進入間冰期時,海平面上升,原本的陸橋被淹沒,老虎沒了回去的路,只能生活在島上了。
東南亞的海島氣候比較特殊,素有「一島一氣候,島島不相同」的說法,這就造成了即便在空間範圍內十分近的東南亞一眾海島上的老虎,也分化成了不同的亞種。
為什麼老虎無法走出亞洲?
在老虎這一種群最鼎盛的時代,它們都沒能走出亞洲,並不是老虎實力不夠強,而是條件不允許。對於老虎來說,東面是太平洋,去往美洲、大洋洲無望,想要走出亞洲,唯有向西出發這一條路。
歷史上的老虎的確也做出了嘗試,但西面是茫茫的大漠和山脈,最終受限於這些天然屏障,老虎止步於小亞細亞半島東部,沒能進入歐洲,更無法到達更遠的非洲大陸了。
很多人會有疑問,既然獅子能從非洲經南歐到達亞洲,且在亞洲與老虎存在同域分布,那麼老虎怎麼就不能沿著獅子走過的老路,反方向進入歐洲最終達到非洲呢?
這裡面就涉及到兩者習性的問題,老虎是森林生態系統下的物種,平素依賴於伏擊的方式捕獲獵物,所以日常的生活環境裡面,必須要有足夠的遮蔽物,它們是無法在開闊地帶上生存的。
而獅子所到之處,基本上都是一些草原或者稀樹平原,在這類環境下,老虎生存無力,自然也不會冒險進入了。
獅子也無法進入歐亞內陸
老虎雖然沒法進入歐洲和非洲,但同樣的,獅子也無法進入歐亞的內陸地區。理由與老虎相反,獅子是高度群居的物種,尤其是雌獅,它們是最合群的,除了臨產的那幾天,以及幼崽出生後的兩個星期之外,它們基本上大部分時間都待在一起。
這就意味著獅子對獵物水平的要求要遠遠大於老虎,環境中必須有足夠的大型獸群,才能滿足獅群的生活。森林生態系統下,是無法出現大型獸群的,因此獅子不會進入密林生活。當然,開闊的地帶也有利於獅群追擊型的狩獵。
另外,獅子是一種對水源依賴程度很高的物種,雖然非洲也存在沙漠獅,但仔細研究它們的微生境之後你會發現,沙漠獅主要的生活地帶是綠洲,或者沙漠的邊緣。
獅子進食之後需大量飲水,它們之所以能在印度次大陸站穩腳跟,主要就是這一帶的氣候類型多為熱帶季風氣候,年降雨量充足。而歐亞內陸地區,氣候類型眾多,降雨量遠不及沿海地帶,某些地區甚至常年乾旱,這對於獅子來說,是不利因素。
綜上所述,老虎之所以在最鼎盛的時期也沒能走出亞洲,主要是受環境限制,就如在過去一個多世紀裡棲息地擴大了近40%,且幾乎遍布北美的郊狼,受限於達連地塹,沒能進入南美一樣,荒漠、草原、山脈阻擋了老虎的腳步,而不是因為它「比較差」。
獅子雖然能從非洲到南歐再到亞洲,也是因為環境因素,當時的地球上有著較為完善的生態廊道,能供獅子種群地擴散和幼獸地散布,並不是因為它「比較強」。同理它無法進入歐亞內陸,也不是因為有老虎的阻擋,而是氣候和密林擋住了去路,所以需客觀理性看待。
(關注我,了解野生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