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詩詞入門知識講座
(之十二)
秦敬國
第四講
【一】
對仗的種類
對仗是詩詞必有的語言形式。對仗句能使詩顯得凝練、整飭、勻稱、典雅。因此好的對仗句往往成為律詩中最吸引眼球的精彩部分,大大增強詩詞藝術感染力。但如果只一味追求對仗,則容易流於板滯、堆砌。王力先生說過:「關於對偶,我們不要光看見古人求同的方面,還要看見古人求異的方面,後者比前者更為重要。」對仗句的技巧靈活多變,不僅表現在對仗的語義內容方面,也同時表現於對仗的語言形式方面。既可以在對仗的句間變化;也可以在對仗的聯間變化。
對仗本來只是格律詩詞技巧裡的一個分枝,我之所以要用兩個課件來講這個問題,是因為我的學習體會以及對他人格律詩作品的觀察,發現對仗問題是個難點。這裡不單單是技巧,更是文學基礎知識的運用。語法,修辭知識的運用,在詩裡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對仗是格律詩的硬性規定:一首五、七言八句詩是否可稱為五、七律,除平、仄、對粘、韻外,頷頸聯對仗同樣是必備條件。甚至有人說,能獨立寫好幾首律詩,就拿到了格律詩的入門券了。
上一講,我重點講了對仗裡的工對,名詞的分類,顏色詞、數詞、方位詞、人地名詞、連綿詞等幾類在對仗中的獨特對仗要求。工對雖然會顯得有些刻板,但這就像書法裡的楷書,是其它變化的基礎。所以對初學格律詩的人來說,對仗就從工對開始,嚴格要求,不可因難而輕易的放鬆標準。工對過關了,其它形式的對仗就會水到渠成。
寬對
寬對是與工對相對而言的。它只要求詞性相同,門類不必相同;意義基本相對,不要求逐字相對。如毛澤東的《吊羅榮桓同志》
長徵不是難堪日,戰錦方為大問題。
前四字工對,但「難堪日」與「大問題」僅名詞對,卻不同門類,亦不逐字對。又如《和柳亞子先生》:
三十一年還舊國,落花時節讀華章。
「三十一年」與「落花時節」,除「年」與「節」同屬時令門類的字面相對外,其餘三字都不對,但四字合起來都屬於時間概念,意義相對。「還「與」讀」都是動詞;「舊國」與「華章」同屬名詞,但不同門類。跟上一聯比,這一聯工整的程度更寬一些,也可以叫做半對半不對;又因其上下兩句中一些字雖不合對仗的條件,但意思是對稱的,所以又叫「意對」。律詩首聯的對仗本來可用可不用,所以常見用半對半不對。如陳子昂的《送魏大從軍》
匈奴猶未滅,魏絳復從戎。「滅」與「戎」不對
李白《渡荊門送別》
遠渡荊門外,來從楚國遊。(意對)
毛澤東《和柳亞子先生》
飲茶粵海未能忘,索句渝州葉正黃。後三字不對
這類寬對大多用於頷聯,如杜甫《月夜》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半對)
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意對)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寬對)
工對在修辭美、文字整齊美上有其優長,但其過於拘謹,往往束縛作者思想感情的充分表達。形式服從內容,作詩不能刻意求工而損意,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在抒情達意、深化意境的前提下,該工則工,該寬則寬。
被稱為唐詩第一律的崔顥《登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頷聯尾三字不對,這一聯只能稱作半對:頸聯卻極工。
王力語「宋詩的對仗比唐詩纖巧,但是宋詩的藝術水平反而比較低。」這是從總體而言的。可宋代的蘇軾、陸遊等詩人的許多律詩,詩風雄渾豪邁,想像豐富,巧用比喻,藝術水平也很高。這和他們善用對仗有很大關係。尤其是陸遊,錢鍾書先生對其評價很高:「放翁比偶組運之妙,冠冕兩宋」。對蘇軾的評語是:「唐人衰楓之語,一入東坡筆下,便爾旖旎纏綿,真所謂點石成金,脫胎換骨者也」。前面已介紹了蘇軾的「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句。由於用生動的比喻,闡發了人生哲理,語言自然流暢,因而萬口傳誦,「雪泥鴻爪」還成了成語典故,至今仍被廣泛運用。
陸遊《遊山西村》頷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一聯對偶極工的「就句對」(也叫句中對)也成為千古名句,至今傳誦不衰。
陸遊《夜泊水村》:
腰間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銘。
老子猶堪絕大漠,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記取江湖泊船處,臥聞新雁落寒汀。
這首詩的頷聯是寬對,頸聯半工半對,但語言流暢,用典精當,國讎未報,壯士空老的激憤之情躍然紙上。這也是《紅樓夢》裡林妹妹所說的「連平仄虛實都使得的奇句」。
初學者,最好先在工對上下點工夫,把各類詞性搞清楚,把對仗基礎打好,然後再學寬對。寬對要做好,是很不容易的。寬對雖然修辭美、整齊美不如工對,但它更講究寓意深刻、比喻恰當、形象生動、語言流暢。寬對好不好,有兩條判斷標準,一是能否被當代人認可是對仗句,二是能否成為可流傳的精句。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見解,不足為信。不過寬對比工對不是容易了,而是更難了。我們初學者,如用了工對,還有標準可對照,如果因對仗不工,又無力選到合適的詞,然後自己放寬了標準,說是寬對。可這個寬對至少還要得到編輯的認可。如果是為消遣、自樂,當然可以天馬行空,無所顧忌,自己滿意喜歡就好。其實能把自己的作品和別人分享,且能得到別人的欣賞,無關名利,是獨樂樂變成眾樂樂。
如果還能給別人帶來某些啟發,某些美的享受,應是詩者最大的成就。作品影響到的人群愈大,作者的成就感愈大,影響的年代愈久遠,作品的質量愈高。我覺得這是詩人的價值和使命之一。
秦敬國老師授權發布
配 圖 來 自 網 絡
喜歡就:點讚、在看,分享給朋友們,謝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