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遮棚通常適用於林區。構築時,選擇兩棵樹作立柱。然後在距地面一米處綁一橫杆,橫杆上斜搭(約45度)若干若杆。後杆上再綁上兩條橫杆,即可將樹枝象鋪瓦一樣,一層層重疊地搭掛在支架上。遮棚的兩側也用樹枝遮堵。冬季,在遮棚透空面可架設長條形篝火取暖。
在山地和海岸邊露營,應儘量利用自然的洞穴。海岸附近常有被海浪侵蝕的崖洞,洞裡如果有蟲,可以燃煙燻。夜晚在洞口升火,可防止野獸。
如果找不到合適的洞穴,選一個直立的巖壁,用兩根木頭靠著巖壁支起來,在兩根木頭之間綁上一些橫木,再把草或樹枝掛在橫木上面(其形式與一面坡遮棚大致相同)一個臨時棲身的巖壁遮棚即告完成。
或將繩子拴在兩棵樹之間,或用隨身攜帶的鍬等作支柱,用背包帶連接,兩端固定在地上。然後將方塊雨布搭在繩子或背包帶上,底邊用石塊壓牢即成。也可將數塊雨布連接,構成4~8人用的大帳篷。這樣屋頂形帳篷適合各種地形。
這種帳篷適於在斷牆、稜坎等處架設。架設時,把雨布一頭固定在牆壁在稜坎上,另一頭固定地面,兩邊用樹枝、野草堵塞擋風。在林地架設時,也可以用樹木固定。
冬季架設帳篷應注意:在雪層較薄的地區,應先將架設地點的雪掃盡。在雪層較深的地區,如果只是暫時駐留,可不必清掃積雪,但應將雪壓實、壓平,在凍結的地面上形成一道隔絕層。如果暫時不轉移,則應在雪地中挖坑埋設帳篷。這樣可以更好地抵禦寒風。在開闊地上架設帳篷時,可在帳篷迎風面築一道雪牆,既可擋風又便於生火。
在熱帶叢林地帶,應搭制較嚴密的遮棚,以防蛇蟲的侵擾和暴雨。通常,遮棚可設置在便於排水的高地,在天氣悶熱時,高地也常有涼爽的微風。
在叢林中可充分發揮創造性,利用樹木、竹、藤、茅草、芭蕉葉並結合雨布、蟻帳等就便器材,搭制各種形式的遮棚。其基本方法是:「先撐棚架後蓋頂,圍牆鋪床同時行,最後挖出排水溝,剷除雜草把地平。」
在潮溼和有野獸侵害的地方,可將遮棚搭在樹上。
搭制遮棚的材料應選用新砍伐的質地堅硬的樹木枝杆,因為枯木很快就會腐爛,而且往往有各種昆蟲蟄伏。芭蕉葉或棕櫚葉可用來鋪蓋頂篷。綑紮材料要儘量就地取材,如使用藤蔓和軟木的內皮,以節省繩子和背包帶。因為繩子和背包帶在野外還有其它各種用途。
搭制遮棚的基本方法有:
(1)直角綑紮法。是將直角交叉的兩根樹杆(竹杆)綑紮在一起的方法。先在直杆上用繩子打個卷結,然後越過橫杆的上面,再繞過直杆的後面,通過橫杆之上再繞過直杆最後繩頭從橫杆上面出來,依此順序繞四五次之後,在兩棍木棒中間勒緊,再打結固定即可。
(2)平行綑紮地。是將兩根平行樹杆(竹竿)綑紮在一起的方法。在兩棍並立的木桿上端處,用繩子在一桿上打一個雙重結,再用繩子在兩頂端順序緊繞,最後在兩桿之間的接縫處圍繞兩三圈,再用雙重結收緊。
繩子不夠長需接繩時,兩根同樣粗細的繩子可用水手結,這種方法不易滑脫。連接兩根不同粗細的繩索,可用混合結。
選用藤蔓時,先在上面打個結,然後拉緊,試其是否結實。結扣越緊,藤蔓就越結實。
剝取軟木樹內皮,要先根據所需長度將軟木樹截斷,然後剝取內皮。剝取時應根據所需繩索的粗細與股數剝製一定寬度和一定數量的內皮。為使繩索結實耐用,可將3條內皮交錯編織在一起,在末端打一個結。若需加長繩索,可將末端再加接內皮編織,接頭處應留出4~5釐米長的內皮,以備加接時使用。
在熱帶叢林中露宿,不要成片地砍伐樹木,這樣破壞了天然偽裝易暴露目標。注意不要搗破螞蟻窩、黃蜂窩,要清除營地四周雜草,周圍挖一道排水溝,並且撒一層草木灰,以防蛇蟲爬入。床鋪應離開地面30~50釐米,若打地鋪,可用樹枝、樹葉或細竹墊鋪,儘量不要用雜草。臨睡前先在地上敲打,清除爬上的昆蟲。醒來時,應首先仔細地察看身體周圍,不則附近若有蛇和昆蟲會被突然的活動驚動。還要注意保持遮棚的清潔,所有垃圾必須及時掩埋。因為只要有星點的油脂,就有可能把螞蟻引來,螞蟻又會將蜥蜴引來,而蜥蜴則又會把蛇引來。注意不要用火燒魚骨頭,這種氣味也會把蛇引來。
叢林地帶吊床非常適用,而且吊床製作也極方便,帆布、軍毯、偽裝網都可以製作。吊床的兩端拴在兩棵樹上,上面再拉一根繩子,搭上方塊雨布,四角用繩子系牢,便形成一個防水帳篷。60年代,以切·格瓦拉為首的拉美遊擊隊就用這種簡易的方法在叢林中露營。
寒區積雪厚的地區可以掏築雪洞以避風寒,洞容量的大小根據需要而定。適宜掏築雪洞的地方往往是衝溝、土坑、雨裂或山谷等積雪較深處。積雪在1.5米以上即可直接開口掏築。積雪較薄的地方可以將雪堆積起來後開口構築。
雪洞一般不易過大,否則容易坍塌。洞口最好掏成拱形,開在避風之處。為防止冷風直吹洞內,開口後可拐一至兩個直角彎。洞子掏好後,可用雨衣、大衣或乾草、樹葉封閉洞口保溫。但須留一通氣孔。為了確保安全,雪洞內一定要留一把鐵鍬或刀,在暴風雪之後,可能需要用來挖掘出口。
在冰雪覆蓋的開闊地上,如無其它可利用的遮蔽物,可用壓實的雪塊或冰塊,修築一U形雪牆,作為臨時的避風之處。
貓耳洞,即在溝壕、土坡的側壁掏一個可以棲身的洞,不過面積略大。洞口應開設在土質好的陽坡、背風處,儘量避開陰坡、風口。貓耳洞的防寒效果很好,通常洞內溫度可比洞外高12~20℃左右。
在積雪深厚的地方駐留時間較長,可用壓實的雪塊築雪屋。先挖一條僅能容一個人爬進雪屋的通道,然後將雪塊按螺旋形的方向壘放,縫隙塗一層薄雪。生活在北極的愛斯基摩獵人就常建築這樣的雪屋臨時居住。
無臨時棲身的洞穴、帳幕時,燒石睡床也適於冬季露營。挖一個適合身材的坑,在坑底鋪上已燒熱的石頭,上面覆上熱土使之平坦,然後再鋪枯草、枯葉即可。
雪地宿營睡袋不能直接放在有冰雪的地面上,以免人體使冰雪融化而發冷。在使用睡袋前應使其充分蓬鬆,這樣保溫效果更好。睡袋必須經常保持乾燥,晴天時應將其曬乾。每次使用後,要把袋內的暖空氣放掉,以免暖空氣遇冷後水汽凝結弄溼睡袋。進睡袋時衣服不可穿得過多,穿多了會使人出汗,致使睡袋潮溼,而隔熱性能降低。
保持服裝乾燥,特別是手套和襪子的乾燥很重要。夜間最好用火烘乾或放在睡袋裡,在人睡眠時用體溫使其乾燥。不可穿著鞋子烤腳,這樣不但不易烘乾,反而使內產生水汽,再外出時在冰雪中步行會凝結成冰,容易發生凍傷。獵人在這方面有個小經驗,在襪子外面套上塑膠袋再穿上鞋,可使雙腳保溫並隔潮。
寒冷時絕對不要飲酒,飲酒雖然暫時可以造成身體發熱的感覺,實際酒精使血管膨脹,增加了身體的散熱,導致使力衰弱。
實踐告訴我們,冬季露營,單人睡不如兩人合睡暖和。將兩個人的鋪蓋加在一起會厚得多,彼此還可用體溫保暖。無論是單睡還是合睡,都不能穿棉衣,那樣會越睡越冷。最好是穿絨衣,睡下後應戴上皮帽,放下帽耳,前後反戴,以防凍傷頭部。臨睡前和醒來後,都應運動運動,以驅散寒意。我國地學工作者楊聯康在徒步考察黃河時,曾在12月的冷天裡在青海高原上露宿。他宿營時無遮蔽,沒有篝火,身上僅蓋一件皮大衣。他之所以沒有被凍壞,就是因為沒有睡得過死,身上寒冷時,就起來稍加運動,這一點很重要。
冬季露營,還有一些輔助增溫的方法。例如,將裝滿熱水的水壺,去掉保溫套,抱在懷裡,既可取暖,次日還可洗臉。又如,把一兩塊燒熱的石頭、磚頭放在被窩裡取暖,效果也很好。此外,可將少量的生石灰,打碎後裝入瓶子、厚塑膠袋或水壺內,加入一些水,密封放入被窩,10~20分鐘後即可產生熱量,並可在4~5小時內保持較高的溫度。
冬季露營應想一切辦法取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燃點篝火是有效的取暖措施,但在受燃料(樹木、柴草)的限制條件下,可採取其它一些措施防寒保暖。例如,在原蘇聯的衛國戰爭中,在燃料奇缺的嚴冬,克裡木前線的蘇軍士兵們為抵禦嚴寒,曾燃燒被煤油浸泡透了的磚頭和德軍布設的反坦克地雷中的炸藥來取暖。實踐證明,只要開動腦筋是能夠戰勝一切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