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全媒體記者 張文豔
東鎮是臺東的一部分,在楊家村以北闢出的一個區域,它的出現是帶有歧視意味的。臺東鎮上的臺東一路至臺東八路依次排開,臺東一路是楊家村北的第一條路。中國政府收回青島後,不屈的中國人用勤勞的雙手創作出屬於自己的繁榮。臺東商業圈有哪些滄桑經歷?本期我們即將講述。
「臺東鎮是新設的集市,它的設立值得紀念。
當越來越多中國人為掙錢而遷入此地時,當地不過是小商販和舊貨商雲集之地。一開始,人們並無信心,個別人小心地、躡手躡腳地挨門逐戶吆喝,帶著笑臉向男人們推銷他們的廉價貨。如果東西賣光了,他們便會帶著空籃子跑到其他集市去,再弄一些貨來。人們在這裡會遇到親戚、熟人和朋友,似乎每個中國人都會有許多。他們在這裡閒聊著,相互交流賣貨經驗。」——《山東德邑村鎮志》(海因裡希·謀樂)
作為德國翻譯,謀樂為當局新設的集市鼓吹,而集市的背後,是侵略者霸道的行徑。
1891年,青島村民看到了一批清兵前來,偏居一隅的漁村成為了清廷關注的焦點,是為青島建制之始。登州總兵章高元隨後率兵前來,啟動設立防禦體系。只是,當工作正在按部就班進行時,1897年11月14日的早晨,趁著膠州灣海面晨霧迷濛,德國軍艦靠岸登陸。是日中午過後,章高元被迫命令清軍撤退至青島山後四方村一帶。清軍後撤時,德國海上軍艦鳴起了21響炮聲。
德國計謀得逞後,立刻著手青島城市建設計劃,拆除青島村、會前村等村莊,大興土木,開闢街道,建築房屋,修建港口和鐵路,似乎早已決定將99年計劃更改成長久佔據方案。
建設必然需要勞力,本地的村民不能滿足需要,「德人為此開出比內地高得多的工資吸引山東勞工來青。受此吸引,省內大批農民抱著發財夢想,擁入青島『淘金』。據當時青島民政長官單維廉的回憶,短短一年,擁入青島的省內勞工就高達數千人」。(《臺東鎮早期建設研究》周兆利作)
但是,德國從建設之初,壓根兒就沒有考慮這些勞工的住處,他們將一切推給了企業,結果造成了各種問題,「作為德國建築公司的分包商,中國企業主在青島的舊村莊中為勞工搭建了眾多臨時住所『窩棚』。這些窩棚夏天漏雨、冬天寒冷,往往一個窩棚擠住15~20人,條件異常惡劣。但即便如此,這種臨時窩棚及其周圍的中國村莊很快就人滿為患」。
衛生和疾病,成了德國人意想不到的社會問題。霍亂、痢疾、傷寒等流行疫病先後爆發,不少人因此喪命。隨著德國傳教士花之安和總督葉世克先後死於傳染病,德國人才真正開始害怕起來,不得不考慮中國勞工的居住環境問題。
當時中國勞工居住區出現了很多商販、小飯店等買賣人。從謀樂的記錄中,可以看出,這些中國人一再被驅趕。
最初,是在天后宮附近和衙門前,「由於蹲在地下和閒呆著看熱鬧的苦力使人幾乎難以通過,於是整潔就從這些地方消失得無影無蹤了。於是集市被遷移,人們選擇在介於村莊兩頭的一塊方便的地方,使舊貨商在該處聚集。至於整潔和秩序青島都改善了一大步」。
返回半島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