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每個人來說,找一份滿意的工作明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這中間會遇到諸多問題和待踩的「坑」。如何找到滿意的工作?這裡有份求職清單,希望對你有用。
金三銀四,又是一年春招季。
不過今年的形勢可能更為嚴峻,年前大批網際網路公司裁員,連王興大佬都感慨說「2019年是過去10年裡最差的一年,卻是未來10年裡最好的一年」。
難道2020年不是這樣嗎?加上新冠疫情的影響,受影響的企業更多,尤其是眾多中小企業。招聘工作都在收縮,求職變得原來越艱難。
我這裡特準備了求職系列清單。本篇先講第一部分,如何開啟找工作?以下都是我實操的經驗,希望助你求職成功!
產品經理找工作,就要像做產品策劃一樣,需要挖掘出自己的需求,對症下藥。尤其是在大環境不好或者自己頻繁換工作的情況下,更需要反思自己,究竟工作對自己意味著什麼?如何才能找到滿意工作?
要想找到滿意的工作,首先要就需要認識自己,發現自我,了解自己的需求。比如最基本的薪資待遇、換工作的動機、自身發展階段和職業規劃等。只有認識自己,發現自我,才能明白什麼才是自己最想要的。
此外,還要再盤點出自己的性格特徵、知識結構、能力模型、工作的動機以及價值觀等內在價值。這樣才能了解自己能夠做什麼?以及怎麼做才能支撐自己的理想。
了解了自己的職業興趣、求職意願和工作能力,通常可以通過建立「我想要」和「我能夠」兩個清單來實現,然後通過兩者的交集確定自己的找工作的目標,圈定工作範圍,進而瞄準工作機會再下手。
自我認知之「我想要」意願清單
這裡所涉及的具體需求,其實往往是驅動我們工作的動機。
(1)物質/生理類需求
這個通常是我們工作的目的,也是我們最基礎的需求,包括對薪資和福利的要求,以及對工作方式、強度、時間的要求等。比如有些人就是想下一份工作的薪資比上一份高xxx%,再如有些人就是喜歡寫意的生活,不喜歡狼性生活方式。
(2)安全類需求
主要是我們對工作穩定性的要求,這點在最近兩年顯得尤為重要。
(3)社交類需求
人作為社會人,其所在的公司以及所做的工作,是希望被認可,被接受,被喜歡的。這就有一系列的要求,包括:
(4)尊重類需求:
每個人都是有自尊需求的,也希望在工作中得到需要、尊重甚至是討好和崇拜。包括在公司的地位,職級或者頭銜,在部門的權力或權限等。一旦尊重類需求得到很好滿足,整個人的面貌就會煥然一新,連走路都會更挺拔。
(5)自我價值實現需求:
自我價值實現主要包括個人職業的成長,和人生理想的達成等。比如有的人換工作的動機:就是他的工作遇到瓶頸,期望獲得職業的新發展。
其實每個人的工作動力和目標都是不同的。有的人工作就是為了朝九晚五,養家餬口,那看重的就是薪資待遇和工作的安全感。而有的人是在追求自己的理想,他把工作的一部分變成了自己的事業。這個時候他為了自我價值實現在拼搏。
這一部分就是要弄明白,你工作的目的是什麼?你究竟想要什麼?只有這樣才能認識到對自己而言,什麼是滿意的工作?
其實是對支撐自己夢想和意願的能力剖析,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自我認知之「我能夠」能力清單
(1)個人性格特徵
自己的性格是內向,還是外向?是理性,還是感性?不同性格的人,做選擇時的狀態是完全不一樣的。
理性的人通常心裡都會有自己的小算盤,每邁一步都會經過自己的深思熟慮,而感性的會相信直覺,相信朋友關係和建議。
而強勢的人會不願意聽他人的意見,社交屬性強的人喜歡多方打聽,愛思考的人則會梳理出「1234」。
這背後,都是性格的差異。
(2)專業背景和知識結構
尤其是做產品經理的,各種專業背景的人都會有。每個人的知識結構也不同,優勢也不同,導向的工作領域也會不同。
比如學電子商務出身的更適合做電商類型產品;學計算機專業出身的人更偏愛工具、效率和技術型產品;學設計出身的更偏向C端用戶側產品。
(3)能力模型和優勢
能力模型主要包括兩方面:
並且不同類型的產品經理能力模型也不盡相同,如功能型產品和商業產品經理往往能力有明顯不同,一個側重需求,一個側重商業。
能力水平和個人優勢,直接決定了職業的方向和規劃。
(4)個人潛力和資源
潛力,主要是指個人的格局、潛能和發展空間;而資源,通常是自己掌握且能發揮效用的價值信息。
比如,自己在公司所處的位置以及自己的職業推薦人影響力,或者你所在公司或行業所處的價值網,對自己找到下一家好的工作有很大作用。
潛力和資源決定了自己職業發展的速度和高點。
(5)工作的價值觀
價值觀就是驅動自己行為的思想理念和好壞的價值判斷標準。不同的價值觀念對於選擇工作影響重大。比如有人認為公司不應作惡,這就會成為一個人選擇工作的底線,這樣一些下三濫的公司就不會入你的法眼。
這一部分就是要弄明白,自己的能做什麼?只有野心和能力匹配時才能有個滿意的好結果。
明確的工作意向和範圍,能夠幫助自己更精準投放簡歷和選擇工作。
經過上述兩部分的清單,我們基本上能夠明確自己「最想要的」和「能夠勝任的」。然後需要通過交集去判斷自己的職業興趣、求職意向和職業規劃。也就是可以進一步梳理成「求職意願」清單。
求職意向清單
當然這個清單也可以用來思考當下是否真的需要換工作?千萬不能糊裡糊塗把工作辭了,然後再糊裡糊塗找工作,最後的結果肯定是不如意的。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工作上的具體要求,包括
對工作內容和範圍的要求,比如你更傾向於做商業化產品,那你就需要找有具體商業化產品的機會,而不是泛投。
對工作特徵和方式的要求,有些比如偏重複和機械的工作,這些最好明確自己的底線,在職位介紹或者面試時就了解清楚,避免不符合預期。
此外,還有對薪資及福利等要求等。
(2)業務相關要求
主要包括產品所處的生命周期,以及業務的價值和打法等。產品所處的階段意味著業務的創新空間,業務的價值關係著產品的發展,具體的業務模式或者產運打法的認可程度關係著你在團隊的發展。
(3)部門相關要求
包括部門的核心度,核心的部門不僅有優越感,還能夠搶佔公司的核心資源,才能領略公司最核心的優勢和最深層次的積澱。
另外,還包括對工作環境和團隊氛圍的要求,以及對工作職級和發展空間的要求等;
(4)公司相關要求
主要包括:公司規模和發展階段等。不同規模或階段的公司,對於員工來說意味著不同。草莽階段更多的是怎麼把事情做出來,偏扁平快,偏業務基建,甚至絕大部分的工作偏執行。而成熟的公司,做事情往往有成熟的套路和章法,產品和運營側上也偏精細化。
(5)價值網要求
包括業務所處的領域?公司基因和優勢?背後形成的生態以及科技的趨勢等等?比如騰訊偏用戶側和社交領域產品,阿里就是偏電商和B端領域產品,頭條偏資訊媒體和短視頻領域產品。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基因,每個業務都有在行業發展浪潮中的位置,這些都屬於價值網,會對於職業的發展產生指數級增長。
比如同樣是做內容運營,一個在傳統平媒做,一個在短視頻做,雖然起初差距並不大,但是一旦經歷奇點就會有質的不同。
在明確了自己的職業要求之後,要用一句話描述除了。比如,崗位指向用戶側、數據側還是商業側?產品是什麼發展階段?什麼職級範圍,什麼樣的老闆和你合拍?具體是哪些領域、什麼階段的公司?等。
這點很關鍵,關乎你尋求的渠道或者選擇哪些機會去投遞簡歷。
在我們圈定了工作範圍之後,就是去找尋工作機會。這個時候就要和我們列的這些條件進行對照,不要把簡歷瞎投一氣,如此即使找到了工作也不是自己想要的。
當然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比如經驗和能力比較強的人來說,目標精準,短平快解決問題,這樣對誰都有好處。
而對於職業新人來說,前期可以廣撒網,一方面獲得面試經驗,不浪費和錯失機會,但是該收斂時,還是要目標精準,有的放矢,面對自己喜歡的機會要穩準狠。
求職的幾個原則
這個主要是針對產品新人來說的,要儘量結合自己的專業或行業背景切入。尤其是網際網路+領域。
比如過去做老師的,可以考慮從網際網路教育公司的產品崗切入,過去在銀行工作,可以考慮從網際網路金融類公司的產品崗切入。
其實,網際網路發展到現在,傳統領域的經驗對於行業也很重要,這樣切入很有優勢。
對於在網際網路行業其他崗位想轉產品崗的人來說,要注重就近原則。
比如優先選擇在現在公司內部爭取完成轉崗,尤其是日常合作產品部門,只要同事對你的能力認可,難度係數直線降低。
如果是跳槽轉崗,最好的切入點是原來所在的公司做什麼產品,接下來就選擇對應產品的產品崗,這樣概率會大很多,比如原來做直播產品的運營,現在想轉產品,就可以選擇其它直播平臺的產品崗,畢竟有間接經驗和相似技能,被錄用的概率就大大增加了。
而對於有經驗的產品經理來說,當有了一定的工作積累並處於職業的上升期時,要注重職業的延續性。換工作,最好能夠沿著之前從事的領域或方向繼續做下去,而不是說什麼熱就去做什麼?那樣幾年下來做的事情雖然多,但往往沒有專精的。
比如上一份工作是做數據產品經理,那接下來還從這方面切入找工作。或者之前是在教育圈混的,在找工作也要繼續做教育相關的,而不是突然跑到金融領域去。
職業的延續性,不僅加大求職的成功率,還能進一步發展為該細分領域的專家,反而頻繁切換領域不利於自己的職業發展。
勢能的積累包括很多方面,如新熱的技能或領域都可以為自己創造勢能。勢能不僅能幫你順利找到工作機會,提升自己的薪酬,甚至還能實現職業的跳躍式發展。
像這兩年產品領域流行的增長黑客,如果你在這方面有專門的積累,那就能形成自己的勢能。另外像我的朋友在國內數一數二的人工智慧領域工作了一段時間,後來很容易就拿到了支付寶的機會,薪酬和期權都很滿意。
另外,勢能要找好接口,只有嚴絲合縫接得住,這樣勢能才能發揮出來。
如何開啟找工作?靠這份清單來認識自己,發現自我,明確求職意願,瞄準機會去找工作,這樣找到的工作才是滿意的工作。
求職意願清單
找工作原則卡片
阿外,微信公眾號:波悟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10年網際網路產品經歷,關注社交/教育和新消費領域,聚焦行業分析和產品力建設。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