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蘋果的兩大關鍵市場的整體市盈率,電信和無線設備是27,網際網路軟體是90,因此,拋開體量不談,蘋果要求28的市盈率應該說是完全合理的。這就意味著,未來兩年左右時間裡,蘋果股價還將上漲大約20%,市值接近2萬億美元。
2017年年底至今,蘋果的總市值增加了大約8000億美元,至今年7月9日,已經達到了1.66萬億美元。《福布斯》網站刊文指出,這規模已經超過了標普500指數最小130隻成份股的總和,而且事實上,現在全美所有其他上市公司當中,總市值超過蘋果這8000億美元增幅的,也不過只有三家而已。那麼,蘋果是怎麼達成這一奇蹟的?
事實就是,從2017財年至2019財年(蘋果財年結束於9月底),蘋果的總營收只增加了大約310億美元,增幅13.5%。與此同時,利潤率基本上保持21%不變,為投資者創造的利潤增量只有大約70億美元。可是,投資者卻為這些利潤開出了越來越高的價錢,如果用8000億美元身家增幅去除這70億美元增量,對應的市盈率竟然高達115左右。
換言之,從2017年底到現在,蘋果基於歷史盈利的整體市盈率是從大約18增長到了大約32。那麼,投資者憑什麼就要給蘋果的股票開出更高的市盈率呢?新增的70億美元竟然值得8000億美元的報價,這是不是瘋了?當然,大家都會說,畢竟這幾年利率水平很低,而且現在還變得更低了,而且與此同時,由於變數的不斷增加,高品質股票日益受到投資者的青睞,但是這些顯然還不足以說明全部問題,因此還必須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比如觀察蘋果的營收構成變化。
在蘋果這兩年獲得的310億美元營收增幅當中,有超過一半都來自他們的服務業務。事實上,這段時期內,服務營收從160億美元增長到了460億美元。此外,服務業務的毛利潤率也要來得更高,以64%壓倒了硬體業務的32%。更不必說,要將消費者牢牢保持在蘋果的生態系統之內,服務業務也是至關重要的。
此外,蘋果的「其他產品」銷售額也在飆漲,從120億美元增至245億美元,這主要應該歸功於AirPods耳機和Apple Watch等的表現。雖然這些產品的利潤率低於服務業務,但幫助推高了蘋果產品的轉換成本,因此也幫助維護了蘋果的賺錢機器。蘋果的旗艦產品iPhone,銷售額兩年間增幅只有10億美元,iPad和Mac也只有20億美元,而投資者能夠「原諒」,主要就是因為前述兩個領域的出色表現。
過去兩個財年,蘋果營收的年均增速為6.5%,而從2019財年到2022財年,如果蘋果能夠在5G iPhone和Apple TV+等的推動下,實現9%的年均增長,即總增幅30%,同時淨利潤率在硬體價格上漲和服務業務佔比提升的推動下增至22%,則蘋果的淨利潤就將增長大約35%。
不必說,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蘋果的股價保持不變,則他們的市盈率就將收縮35%,即從目前的35降至21,但在現實當中,這顯然是不大可能的。正常情況下,如果到2022財年,盈利增長35%,則更加現實的判斷是,蘋果股價還將有所上漲,但是整體市盈率會從35降至28左右。
目前,蘋果的兩大關鍵市場的整體市盈率,電信和無線設備是27,網際網路軟體是90,因此,拋開體量不談,蘋果要求28的市盈率應該說是完全合理的。這就意味著,未來兩年左右時間裡,蘋果股價還將上漲大約20%,市值接近2萬億美元。
不必說,蘋果的服務業務是其股價的最主要驅動引擎,那麼,具體又會是哪些服務發揮關鍵作用呢?專家的一般看法是AppStore、Apple Music、Apple TV+、、iCloud、第三方訂閱、授權、Apple Care和Apple P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