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紅軍長徵粵北紀念館,遊客在多媒體展項及數位化科技演繹中,身臨其境感受紅軍長徵突圍粵北的歲月;在丹霞山觀日亭,趕早而來的遊客紛紛按下快門拍下仙境般的丹山雲海;在閱丹公路沿線,具有嶺南風貌特色的美麗鄉村讓遊客「一解鄉愁」……
丹霞山日出風光。龍全明 攝
以「唱響紅色主旋律,打造絢美大丹霞」為主線,近年來仁化縣建立「黨委統籌、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旅遊發展運作機制,積極主動探索一條在生態發展功能區高水平保護與高質量發展並重的路子,形成「紅色文化研學旅遊+丹霞山休閒觀光遊」為龍頭的全域旅遊模式。今年6月,仁化縣成功入選廣東省第二批全域旅遊示範區,並正積極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給環境增色,重塑全域旅遊體驗
「開車路過,看到這裡像小公園一樣,就進來走走,這裡很有紅色文化氣息,設計也比較人性化!」日前在仁化縣國道G106線城口鎮段的旅遊驛站,來自臨省交界點汝城縣大坪鎮的鄧先生表示,「仁化縣這兩年的變化很大,有時周末會約親朋好友來仁化休閒,順便品嘗這邊的美食。」
環丹霞山鄉村美如畫。龍全明 攝
去年來,仁化在縣域範圍內的國道、省道及閱丹公路沿線,利用荒草地、廢棄地等,新建了9個旅遊驛站、112個景觀節點。「各驛站建設了停車區、旅遊公廁、亭臺等設施,並多層次、多色彩密植喬灌木及草本花卉景觀,還統一提升沿線房屋風貌,把景點、公園、村莊、民宿等有機串聯,方便遊客休憩、遊覽,為周邊群眾提供休閒娛樂的去處,助推全域旅遊發展。」仁化縣住管局有關負責人告訴筆者。
安崗村荷花田。龍全明 攝
為完善旅遊配套設施,仁化縣結合創文、創森、鄉村振興等各類工作,積極改善旅遊公路、交通路網、旅遊公共服務設施,配合建成省最美鄉村旅遊公路的「閱丹公路」和環丹霞山「萬裡碧道」建設,建成通達粵港澳大灣區以及湘、贛的路網。同時,提升覆蓋全域的縣鎮兩級旅遊集散及諮詢中心、旅遊指示標識、自駕車遊營地等硬體設施,以及智慧旅遊綜合管理系統、文明旅遊服務等軟體配套,進一步提升了全域旅遊體驗。
打造新景點,奔向全域景區化
城口路段旅遊驛站。龍全明 攝
走進城口紅色小鎮,在藍天白雲下,紅軍長徵粵北紀念館巍然屹立,展廳內逼真的場景復原,讓歷史在多媒體展項及數位化科技裝置中演繹,活靈活現地展示了紅軍長徵突圍粵北的光輝歷程。如今,紀念館已成為了廣東「網紅」紅色旅遊的熱門地之一,自去年10月開館以來接待的遊客總數突破了10萬人次。
城口紅軍街。龍全明 攝
與紀念館隔河相望的紅軍街、打鐵鋪、勝一理髮店、廣興棧等革命遺址,是紀念館紅色文化最好的補充。紀念館帶來的人流量,給這些遺址遺蹟增添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遊客們豎起了大拇指:「好像穿越時空、置身其中感受了長徵精神的偉大,讓人獲得了前行的力量,真是不虛此行!」
紅軍長徵粵北紀念館。龍全明 攝
依託紅軍長徵粵北紀念館,仁化縣深入挖掘紅色資源,打造了省級特色鎮城口紅色小鎮以及省級黨建示範點董塘鎮安崗「紅色村」、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石塘村等美麗鄉村,串珠成鏈形成了丹霞紅色文化線路,併入選為首批「廣東省鄉村旅遊精品線路」,紅色旅遊成為全域旅遊發展的新亮點。
以丹霞山及紅軍長徵粵北紀念館為龍頭,仁化縣把全域作為一個大景區來謀篇布局,提升美麗指數,釋放旅遊活力。如今,仁化縣擁有5A級景區1家,3A級景區4家,國家級水利風景區1個,建成丹霞街道瑤塘村、夏富村和車灣村以及董塘鎮新龍村等一批美麗鄉村示範點,連片打造了宜居宜遊的嶺南特色鄉村風貌示範帶,實現了從「景點旅遊」邁向「全域旅遊」。
多業態融合,結出旅遊「富民果」
從董塘鎮驅車前往安崗「紅色村」,極富歷史和文化氣息的思詒堂、嘯仙園等紅色景點著實令人難忘,而紅色景點周邊一片片花開正豔的荷花田甚是惹人喜愛,吸引不少遊客在花田裡穿梭拍照,村民們忙著從剛採摘回來的蓮蓬裡剝離蓮子,賣給來往的閒散遊客。
董塘鎮河富村「鴛鴦林」。通訊員供圖
在董塘鎮「國家森林鄉村」河富村,一片20餘畝的樟樹林打造成了供村民休閒娛樂的「鴛鴦林」,村民自發的在房前屋後栽種各種花草樹木,一戶一花園,一步一美景,吸引了周邊市民前來郊遊。去年來,該縣大力發展「林業+旅遊」,9個「國家森林鄉村」成為了遠近聞名的鄉村遊景點,與各景點串聯打造了森林旅遊線路,其中「覽絢美大丹霞,品鄉村古神韻」「尋根粵北紅色之源,探秘仁化竹海茶鄉」線路被認定為省級森林旅遊特色線路。
石塘雙峰寨。龍全明 攝
隨著全域旅遊工作的深入推進,仁化縣還發展起了科普旅遊、工礦遺蹟遊,依託丹霞山常態化舉辦徒步賽、自行賽、馬拉松等大型賽事活動……全縣形成了文旅、農旅、工旅、康旅、學旅等多業態融合發展模式,帶動發展丹霞精品民宿、農家樂、家庭農場等經濟,帶旺了長壩沙田柚、丹霞貢柑、扶溪大米等農特產品銷售,助推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全域旅遊不僅開出了「致富花」,也結出了「富民果」。
【全媒體記者】唐音
【通訊員】譚玉玲 肖曉珍
【圖片】龍全明
【作者】 唐音;龍全明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