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勇剛到雲南山區幫助貧困學生的時候,有很多當地老鄉以為他是個富商或是慈善機構工作人員,還時常有人問他:「你是政府派來的?還是慈善機構派來的?」張志勇當時的回答是:「我是自己派來的,我只憑自己良心辦事。」就是憑著最初樸素的初衷,這位普通的退伍軍人堅持了14年之久的慈善長跑,散盡家財資助貧困孩子一百多人,成為人們心中的「徐匯好人」、「上海乾爹」。
《愛之笑顏·徐匯好人》畫冊中張志勇的照片,這本畫冊收錄了徐匯40位好人的笑顏。圖片來源:徐匯文明網
2002年,44歲的張志勇懷揣兩萬元現金到雲南旅遊,可是,抵達西雙版納後,張志勇看到的卻是學校裡的孩子們一個個蓬頭垢面、面黃肌瘦,身上穿著不合身的舊衣服,一年四季的衣物從短袖到棉背心都能在他們身上看到。上課的教室是間昏暗的破屋子,似乎風一吹就會倒。但就是在這種環境下,教室中孩子朗朗的讀書聲依然響亮,艱難的現實與孩子們的天真的笑容形成強烈反差,深深刺痛了張志勇的內心。
張志勇看望雲南貧困山區的孩子們。圖片來源:徐匯文明網
老師告訴他,學校裡最困難的孩子是一位盲人奶奶家的兩個孩子,孩子的父親去世後,母親改嫁失去聯繫,雙目失明的奶奶帶著兩個孩子艱難度日。張志勇當即給了孩子幾百元,這是他雲南之行的第一筆捐助,而老師告訴他,幾百元相當於這個家庭一年的收入。
此後,他又走訪了雲南勐海縣、德宏州、紅河州等地,每到一處,這個幾百,那個幾百,2萬元旅費沒幾天就一下散盡。回滬後,他顧不上和家人商量,先後賣掉私家車和牌照,拿著6萬元錢款再赴西雙版納,去在勐海縣各個山區行走。他用錢幫學校買生活用品,或直接支付現金資助困難家庭學生。張志勇每次「散盡錢財」後就回上海打工賺錢。他先後在南站當「便衣」抓小偷,嘗試過應聘城管,擔任過保安公司辦公室主任,直到在朋友的幫助下開了一家專賣雲南普洱茶的小店鋪。他的戰友評價他是同一批戰友裡「混」的差的,以至於為了兒子結婚有婚房,老兩口只能搬出去租房住。
張志勇說,很難用一兩句話說清自己為何選擇了這樣一條人生道路,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他見不得別人受苦,這麼多年來始終遵從自己的內心。
張志勇在雲南貧困山區助學時與孩子們交流。圖片來源:徐匯文明網
2.為慈善不計付出:把有限的資金用在最需要的人身上
在十餘年低調慈善的過程中,張志勇付出的並不僅僅是個人的積蓄,還有常年親力親為的調查與走訪,原因是「想把有限的資金用在最需要的人身上」。在資助貧困學生時,他都仔細調查、走訪、核實、制表,一切手續完備後,幫助學校買生活用品,或直接支付現金資助困難家庭學生。一旦貧困生的家庭經濟狀況有所好轉,他又轉向下一個資助目標。
在資助貧困學生時,張志勇都仔細調查、走訪、核實、制表,一切手續完備後,幫助學校買生活用品,或直接支付現金資助困難家庭學生。圖片來源:徐匯文明網
張志勇的善舉贏得了當地很多家長、孩童、老師和校長的感激和尊重。久而久之,張志勇在當地有了很好的口碑,有時政府部門會找他做中間人協調一些棘手的事件,他勸回過為尋找媳婦上訪多年的外地青年;甚至協助警方解救過3名被拐孩子;當地百姓鄰裡間有矛盾,有時也會找他調解,因為張志勇人緣好,大家都對這位「上海老娘舅」信任有加。
張志勇曾經資助過一個小女孩,當年曾經輟學回家,現在已經大學畢業自力更生了。張志勇不光是給了小女孩經濟資助,還跟她抽『麻黃素』的大哥談心規勸,並託人給她大哥安排工作,細心打點其進城後的日常起居,才使得她能夠安心學習。
當張志勇的愛心之舉逐漸傳播開來後,前來捐款捐物的好心人絡繹不絕,半年時間僅僅是防寒冬衣被就有三噸之多。
援助物資解決了,但如何把它們送到孩子們的手中,依然是個難題。由於當地一些地方基礎設施很差,雖然可以通過郵局把物資寄到雲南,但如何從城區運到山區是一件麻煩事,因為當地的一些自然村至今都未通路。張志勇說:「以前量小,我自己可以解決,現在這些物資量太大,我一個人沒有辦法運進山。」
雖然獲得了社會上好心人的資助,但張志勇的慈善之路依然面臨重重困難。
可喜的是,2014年,艱行多年的張志勇終於可以不再單打獨鬥了,在徐匯區文明辦和田林街道的幫助下,「上海張志勇公益服務社」正式成立了,並在市慈善基金會設立了一個專項基金,接受監管。社會上更多的好心人通過這一公益組織捐款捐物,幫助雲南山區的貧困學生。
一輛裝滿愛心物資的17米超長大掛車又一次出發前往雲南,細心的張志勇堅持親自隨車護送。在出發的前一夜,歷經12年單打獨鬥的張志勇對記者吐露了心聲:「如果有來生,我還會走慈善這條道路。我不後悔!但我可能會尋找一種更好的方式。」
2014年12月,張志勇帶著愛心人士捐贈的2000套學生被褥出發奔赴雲南。圖片來源:徐匯文明網
(本稿件根據《中國好人榜——張志勇》、《張志勇:十三年散盡家財 助百餘名學生重返課堂》等稿件綜合,感謝徐匯文明網提供素材。)
慈善的方式可以多樣,但最可貴的是不忘最初的本心,對別人的苦難感同身受,這也是慈善的本質所在。正是因為他「不願意看別人受苦」的樸素初心,才使得更多的孩子重回校園,有了改變命運的機會。
(責任編輯:逯江楠)
【本網點評】
·張志勇:了不起的「上海阿爸」
·張志勇:慈善育人之路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