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冪天台爆哭,如何面對自身的恐懼?

2021-01-09 知我心理學

近日,楊冪突然在微博上致歉:「很抱歉,也很內疚,這次自己沒能成功克服內心的恐懼…」。原來,在綜藝《密室大逃脫》裡,面對從高空跳下的艱巨任務,她因恐懼而崩潰大哭,放棄了挑戰。

正巧我們在後臺收到這樣一條留言:「KY小姐姐你好,我要過生日所以最近在梳理過去的生活,發現恐懼這種感受深深影響了我的人生。我不僅膽子小,害怕走夜路,對很多事都會害怕,比如害怕在公共場合大聲說話,害怕與別人過於親近,甚至別人要是誇我,我都怕得想要躲開。我是個成年人了,為什麼還是怕東怕西?」

相比於焦慮,恐懼確實是被較少談論的一種情緒,似乎它與我們的生活關係並不那麼緊密,很多人在感到恐懼的時候,下意識地就做出躲避的行為,這樣問題似乎就得到了解決,不會給我們添麻煩。

然而,恐懼其實是非常有價值的,因為在恐懼背後藏著許多有關我們自身的重要信息或秘密。今天我們就來談談「恐懼」。

說起恐懼,很多人會覺得它是小孩子們才會常有的情緒,但是我們害怕的東西並不會隨著成長而變少,只要我們不斷在生活中接觸新的事物或情境,我們就可能感到害怕,而且我們對有些東西的恐懼,終其一生都可能不會消失(Thompson,2006)。

從恐懼的具體對象上,我們可以將恐懼簡略地分為以下三類:

第一類:生理性恐懼

在人類早期,人們面對殘酷的自然環境,在趨利避害的本能下對很多事物形成了生理性恐懼,比如對高度的恐懼、對巨響的恐懼。這些恐懼幫助人們避開危險,即便到了現在,大部分人依然保有這些本能反應。

還有一些生理性恐懼是後天習得的,比如小孩子可能對蜘蛛並不害怕,但在父母的提醒和說明下,他逐漸建立起「蜘蛛是危險的」這一觀念,並開始害怕蜘蛛(Kounang,2015)。

第二類:對人際關係的恐懼

雖然現代社會讓人遠離了諸多自然危險,但我們依然會在社會關係中遭遇挫折、受到傷害。比如我們可能會在小時候遭遇親情的忽視,可能會面對失戀的悲痛,可能在公開場合演講過度緊張而被人嘲笑,這些在人際關係和社會互動中出現的情感挫折,並不亞於我們在身體上的感受到的生理疼痛,同樣會使我們習得某些特定的恐懼(Lieberman,2013)。

第三類:對不確定性的恐懼

生活中還有一類特定的情境會讓大部分人感到焦慮和恐懼,那就是曖昧不清的狀態。比如很多人在等待成績出來的時候特別煎熬和害怕,他們擔心的不僅是可能要考砸了,更是難以承受當前不確定的狀態,甚至有些人寧願考砸了,也會希望這種苦苦等待的狀態早早結束。

有些人恰恰對這種不確定性的容忍度較低,每當類似的情境出現時就感到恐慌和害怕,他們會儘可能避免這樣的情況,或是做出某些思維和行為的調整,讓自己重新回到確定的生活狀態。

面對恐懼,人通常會進入「戰或逃」的應激模式,也有人會僵在原地,無法採取任何行動。對某些生理性恐懼來說,選擇迴避是正確的方式,會讓我們更加安全。

然而,對人際關係和不確定性的恐懼而言,下意識地退縮和遠離反而會讓我們錯過某些重要的信息和機會,阻礙我們的成長和個人發展。

1.認識恐懼,是醫治創傷的重要開始

對於某些人際關係中的恐懼,我們能迅速地找到成因,比如有人害怕親密關係,可能是因為之前遭受過背叛而產生了信任危機。但有些恐懼是間接的,比如有人害怕自己被誇獎,並不是因為他們過去由於被誇獎而受到傷害,可能是因為他們在早期教育中很少被積極地肯定,沒有建立起一個積極自尊的自我形象,他們會覺得自己並不值得那些讚美,所以誇獎就成了當前自我認知的一種威脅,讓他們感到害怕。

如果每次面對類似的恐懼,我們都選擇簡單而迅速地迴避,就錯過了一次次可以更充分了解自我的機會。所以,不如將每一次恐懼都視為自我秘密的呈現,去思考和認識這些恐懼,有助於提高我們的自我覺察水平,更好地認識自己。

2.接納恐懼,讓生活變得更加開放

對不確定性感到恐懼,很多人會選擇各種方式去達成認知閉合,讓自己脫離曖昧不清的境地。但這些行為和想法可能是非理性的,會讓事情的發展變得更糟。

換個角度看,不確定性常常與陌生的經驗有關,這本身就意味著新的可能與機遇。研究發現,增強對不確定性的容忍,在適當的情境下承受我們的恐懼,可以提升和激發我們的創造力。

在一項研究中,被試被要求完成一項發散式思維任務、一項故事書寫任務及一份創造性態度和行為的自評表,隨後被試再完成兩份不確定容忍度的自述量表。結果發現,對不確定性的容忍度與創造力有顯著的正相關(Zenasni,Besancon,& Lubart,2008)。所以,接納自己的焦慮和恐懼,不必一旦害怕就退縮,這將有助於我們保持更加開放的生活狀態。

1.習慣向內歸因的人

每個人都會遇到麻煩,但不同的人對此的解釋方式是不同的,有些人習慣會將問題的成因歸於自身內部,比如他們覺得之所以失敗,是因為自身能力不足、不夠勤奮,而有些人習慣將原因歸於外在環境,比如面對分手,他們覺得是對方不懂得珍惜,不會覺得是自己不夠好、做得不夠。

面對挫折而習慣向內歸因的人,對自身的態度往往會越來越消極,在某些事情上甚至完全放棄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產生習得性無助,他們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去應對和戰勝恐懼,所以一旦感到害怕,他們就選擇迴避和放棄。

2.一些完美主義者

說起完美主義者,人們覺得他們應該很少選擇退縮,畢竟他們對追求完美狀態有著執著的渴望,但實際上這種精益求精的狀態更多體現在他們已經深入和熟悉的領域。

有些完美主義者之所以追求完美,是因為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滿足了自己對控制欲的強烈渴望。如果對一件事缺乏足夠的信心,很多完美主義者會選擇排斥,因為他們對失控和失敗感到恐懼。所以,他們對接觸新的領域常常缺乏足夠的興趣,甚至對陌生的事物感到害怕,產生本能式的迴避(Sagar & Stoeber,2009)。

3.擁有不良思維模式的人

直面恐懼之所以困難,不僅要求我們要克服自身的膽怯和害怕,還要求我們要面對曖昧不清的狀態一直努力保持思考。而很多人在不良思維模式下迅速放棄了這樣的努力。

比如有些人習慣非黑即白的極端思維,他們想到自己面對恐懼,就只會想到兩種結局:自己失敗,或是自己成功。然而,控制自身的恐懼並不是只有這兩種極端情況,他們忽視了這件事的複雜性和連續性。

比如有些人擁有「災難化」的思維,總是用假設式發問:「如果我學遊泳淹死了怎麼辦」「如果我表白就被拒絕了多恐怖」,隨後他們沉浸在糟糕的設想中,誇大可能的後果,最後選擇迴避自身的恐懼。

人們常常說,你要嘗試戰勝恐懼,我們確實可能克服對某個具體事物的害怕,但我們無法徹底消除恐懼這種情緒,也不該去消除它。在恐懼出現時,我們最需要做的是合理面對。

1.承認和認識自己的恐懼

人們總是消極地看到恐懼,也會嘲笑那些害怕的人,所以有些人會迴避和假裝。然而,假裝不恐懼恰恰是恐懼的表現。勇敢的人並非沒有恐懼感,真正的勇敢是承認自己害怕,並選擇去面對(Kounang,2015)。

只有承認自己害怕,我們才能更好地思考自己的恐懼究竟來自何處,從中獲得自我成長的重要信息。比如有人會害怕自己愛上一個人,究竟是因為自己沒有從上一段感情中走出來,還是害怕兩個人的生活無法由自己掌控,還是由於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而推開一切親密關係?

2.制定計劃,循序漸進地改變

在認識恐懼後,我們可以設想自己真正渴望的改變是什麼,比如害怕被誇獎,我們要改變的不是讓自己可以隱藏自己的能力,而是去建立一個自尊和自愛的自我形象。

而這個過程可能是漫長的,可以將最終目標進行劃分,從小事情上開始改變,比如害怕別人誇獎,不如自己每天寫一下簡短的「自誇日記」,回想一天中自己做的不錯的兩三件小事,誇自己幾句:「今天做的飯好吃,我的廚藝真不錯」、「我提前完成了工作,我效率很高」。

3.想像自己能接受的可能失敗

很多人選擇逃避,害怕的不僅是恐懼對象本身,更是害怕自己面對恐懼後的失敗。所以不如將可能的失敗情況和糟糕結局都設想一下,或許你會發現,將失敗清晰明確之後,失敗會變得不那麼可怕,比如想像我們學遊泳失敗,不過是在遊泳池的淺水區喝幾口水,這反而會讓我們更有勇氣去嘗試(Wikihow & Griffin,n.d.)。

4.積極和理性地自我對話

有時我們不敢嘗試新事情,是因為我們在自我否定,內心有個聲音在不斷對我們說:「你不行。還是算了吧。」這樣的苛責之聲,其實是常見的負面的自我對話。

為了減少內心聲音的消極影響,我們可以將這些聲音寫下來,並擬人化給這個聲音起個有趣滑稽的名字,並用文字與之進行理性的對話,這會讓我們更清楚地看到自己思維的過程,並進行調整和改變(Rokke & Rehm,2001)。

5.建立支撐性的人際關係

有些人不願讓自己的恐懼被人看到,擔心成為別人眼中的虛弱無能者。其實,展露自己的害怕和脆弱,是人際關係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以拉近兩個人的距離,更能讓我們感受到關係的溫情。所以,在面對恐懼的時候,我們可以嘗試求助於值得信任的家人和朋友,在他們的幫助和陪伴下,很多事情都將變得不再那麼令人害怕。

Thompson, G. (2006). Fear: The Friend of Exceptional People. Summersdale Publishers LTD-ROW.(Thompson,2006)

Wikihow,& Griffin,T.(N.D.).How to Overcome Fear.wikihow.

Zenasni, F., Besancon, M., & Lubart, T. (2008). Creativity and tolerance of ambiguity: An empirical study.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42(1), 61-73.

相關焦點

  • 如何面對恐懼,消除恐懼?
    通常情況下,要消除某種單一的壓力或恐懼,對於有幾分勇氣的人來說,並不算什麼;但是面對多方的壓力和恐懼,仍能以全部力量與逆境抗爭,那就很了不起。倘若身陷大難之中,甚至面對死亡,仍能充分地去發現和體味應有的快樂,那才是真正的勇氣。
  • 如何面對死亡的恐懼和悲傷,樹立正確的生死觀?
    除了要勇於面對死者屍體的恐懼,還要忍受常年無人理解支持的痛苦。沒有人主動跟他們交朋友,更不可能有肢體接觸。常年找不到對象,逢年過節親人都閉門不見。他們常年處於這種孤獨的心理狀態,有的人忍受不了選擇放棄,但依然有人依然堅持著自己熱愛的事情。
  • 面對死亡的恐懼,生存的焦慮,如何做自己的主人?
    人本存在的四大終極課題,第一個就是死亡,人對於死亡的恐懼最為強烈,死意味著「我」整個消失不見。正好延續上周「恐懼」的主題,這期一起看看恐懼的正向意義,如何面對死亡的恐懼跟生存的焦慮。歡迎本期跟我們一起共讀楊蓓老師的《勇氣與自由》,「面對恐懼」這一章節。
  • 以面對疫情為例,談談人生路上如何戰勝恐懼的情緒
    人類因為恐懼情緒才能生存恐懼情緒來自哪裡恐懼的表現如何處理自己的恐懼情緒一、人類因為恐懼才能生存在面對疫情時也是一樣,不管你有沒有接觸相關人員,都會多少心生恐懼。我們採取各種防護措施,也正是因為自己心中有恐懼,想保全自己的生命。因為恐懼,疫情期間不敢到人多的地方去,出門必帶口罩,回家洗手消毒,坐個電梯看到電梯間有人心中都感覺渾身不舒服。
  • 明星面對借錢的請求,楊冪高情商回答,讓觀眾稱讚真實機智
    很多觀眾真正的了解楊冪,是在張紀中版本的《神鵰俠侶》中,當時的楊冪非常的靈動,之後楊冪又參演了《仙劍奇俠傳》,獲得了很多觀眾的喜愛,真正讓楊冪成為大眾熟知的,還是電視劇《宮》,不論是楊冪的顏值還是演技,都非常的高。
  • 心理學:讓自己面對恐懼,才是克服恐懼的最好辦法
    文/薄荷草01讓自己面對恐懼,才是克服恐懼的最好辦法。遊泳就是學習如何可以在潛水中保持自己活著的技能啊。這些,我想即使她自己也是知道的。但,我們永遠要明白的是,不管什麼樣跟事實不一樣的邏輯以及所帶來的感受,在體驗者本人那裡,她的感受永遠都是真實的。
  • 如何克服恐懼?堅持與恐懼同行,直至脫敏,最終讓恐懼恐懼
    一、恐懼是什麼?恐懼,究竟是什麼?大概好多人都不一定能搞清楚。但是,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或多或少會有一種恐懼。不知道其他律師是如何一個狀態,反正我是上面這麼一個狀態。簡直太慘了。三、如何才能克服恐懼?說實在的,想要克服恐懼其實也很簡單。只需要以下四步而已。1、面對恐懼遇到恐懼的事情,多數人的選擇是逃避,但是這絕不是最好的辦法。
  • 面對新冠肺炎,檢驗人如何克服恐懼心理?
    面對突如其來的高致病性COVID-19),看著每天蹭蹭上升的確診病例,疑似病例,死亡病例,極度匱乏的防護物資,使醫務人員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焦慮和恐懼。 3、想辦法克服恐懼心理,讓氣場足夠強大,提升自身免疫力是關鍵: 心病還要心藥醫。由於新冠肺炎是前所未有的,人類歷史上從沒有有發生過的一種新型傳染病,目前沒有特效藥,只能對症治療,也沒有疫苗。
  • 消除恐懼的最好辦法,就是面對恐懼並戰勝它
    什麼是恐懼?恐懼是出於人的本能反應,我們在面對未知的或自己無法掌控的事情時,就會感到恐懼,因而會讓自己感到焦慮,會影響到我們的正常生活以及創造生活的能力。所以我們必須要認清恐懼,正視恐懼,才能最終戰勝恐懼。
  • 消除恐懼最好的辦法就是面對恐懼——奧利幹
    相信大家也都知道了,因為近段時間,他給人的恐懼可不是一星半點,曾經,它一度成為人們餐桌上的美食!可是近段時間大家聽到它都避而遠之,生怕和它扯上關係!你可知道,它是最最可怕的生物,它能攜帶100多種病毒,而且有的還能傳染給人,多可怕啊!
  • 楊冪穿「黑絲襪」A爆全場!雙腿被鏡頭特寫,說她是未成年我都信
    一說到楊冪,大家都會很羨慕她離婚之後的狀態,其實女明星離婚在娛樂圈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還有不少人經受不住打擊,萎靡不振,楊冪卻有很強大的內心,當時面對輿論,她的回應像極了女強人,如今更是家庭和工作雙豐收,畢竟小糯米越來越大了,也和楊冪越來越親近了。
  • 《密逃2》張國偉抱走鄧倫楊冪Man到爆
    本期節目由楊冪、鄧倫、黃明昊、郭麒麟、大張偉組成的密逃團集體化身保安團隊,進入密逃大廈尋找神秘保安「小張」。鄧倫求生欲受驚獨自跑回安全屋,神秘保安「小張」張國偉驚喜回歸實力驚呆眾人。面對兇神惡煞的不明生物,逆天難度的體力挑戰,最新一集密逃團團魂四起共同突破難關。
  • 勇於面對恐懼,培養一生的自信
    前幾天在YouTube(視頻網站)上瀏覽的時候,我驚異於和自信有關的視頻數量如此之大――一共有幾千條,從健身教練到人生導師,甚至什麼也不懂的外行人,他們都在對於如何建立自信發表一家之言。下一個告訴你要注意身體姿勢和如何展現自己。另一個又說要"表現得"很自信,然後自信的感覺就慢慢來了。還有一個會說要想像出一個自信的泡泡包圍著你並讓你充滿自信的感覺。所有這些建議都讓我陷入沉思。雖然它們都無可厚非,但一定有一個最終的本質原則,一旦實行這個原則,就可以節省很多試別的方法的時間。
  • 博人傳139集:消除恐懼的最好的辦法就是面對恐懼?
    很難深刻地感受到劇情上所表達的友情以及對恐懼的克服那種不易。簡而言之,這一集想要體現地就是消除恐懼最好的辦法就是面對它。消除恐懼的各種方法在關於這種生活以及夥伴之間關係的糾紛問題的時候,怎麼能夠少得了佐良娜呢?小公主查詢到心理書來幫助第四十班的鶴和同朱。
  • 楊冪錄節目再爆金句,被說照片和本人有差距,她的回答盡顯高情商
    而劇小編所知,楊冪是圈內圈外公認的高情商,這一點在她面對很多訪談節目中就能看出來。要說上一次楊冪因為高情商或是爆出金句上熱搜,還是在張大大主持的訪談節目中吧?在節目中她很好的大家解釋了自己為何不借錢,更是說出了讓觀眾們都意外的金句:你憑什麼別人理解你的辛苦。雖然是簡簡單單的一句話,但其實也能看出來楊冪的情商是很高的,不會因為自己做了明星就自傲,反倒是很理解他人的辛苦。
  • 寶寶哭吵就是腸絞痛嗎?新手家長如何面對?這篇必看
    雖然不是每個家長都會遇到寶寶腸絞痛問題,但是遇到了寶寶哭吵還是不少,但是哭吵不等於腸絞痛,什麼是寶寶腸絞痛?有什麼病因?如何科學面對這樣寶寶? 小於5個月健康的寶寶,哭吵時間每周大於3天、 每天大於3小時。 突然開始哭吵、煩躁、易怒,但是又突然停止。 但是在寶寶哭吵過程中又不易安撫。 排除其他導致寶寶哭吵的其他病因(腸絞痛會哭吵,但哭吵並不一定是腸絞痛)。
  • 青海成疫情後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消除恐懼的最好辦法就是面對恐懼
    我們曾經對於病毒非常的恐懼,但是恐懼其實是來自於我們對未知的恐懼,人類對於未知的東西總是害怕的,所以當我們了解他之後就不會再害怕了,在防控期間我們也學習了很多病毒傳播的知識,知道如何能夠保護好自己。就像前段時間非常火的一句話一樣,消除消除恐懼的最好辦法就是面對恐懼德國精神病學專家林德曼曾經獨自駕船穿過大西洋,但是前方是累累白骨但是他卻成功了,每當絕望的時候他都會大喊:懦夫,你要葬身此地嘛。最終他成功了,而大多數人其實就是死在恐懼當中。當恐懼來敲門的時候你大可以說:這裡沒人在。
  • 身家45億的楊冪爆紅的秘訣是什麼?憑什麼別人要理解你的苦?
    楊冪在十五六歲時,第一次拍哭戲,因為捉摸不透,總是哭不好,達不到導演的要求,結果導演就扇了她耳光……如果換成心理承受低的人,早就撂挑子不幹了,可是楊冪很快調整心態,一遍一遍地按導演的要求演練,直到導演滿意為止,「 你選擇了這個行業,就註定要有所隱忍」。
  • 哭著哭著,我們就笑了
    當來訪者想找到方法去應對悲傷的時候,是否意味著他沒有直接面對自己的悲傷呢?除此之外,還有時間的悲傷,不自知的悲傷——對自身束縛性局限的無知,對處於自身存在的深處和超出自身存在的美的無知。無論來訪者的悲傷的是哪一種或悲傷的緣由是什麼,這並不重要,問題的關鍵在於來訪者應對悲傷的方式:他能夠逃避自己的悲傷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因為,逃避悲傷只會帶來對悲傷的恐懼,面對悲傷才是解決悲傷問題的唯一方法。他和自己的悲傷感受是分開的嗎?
  • 天台人自己家門口的「氧氣質量」如何?數據告訴你
    近日,2020年「中國天然氧吧」創建活動發布會暨第二屆產業發展大會舉行,天台成功獲評「中國天然氧吧」,也是台州市首個獲此稱號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