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井波律子 粱適雨 譯
陳舜臣既是優秀的小說家,也是優秀的歷史學家。他從漫長的中國古代到近代歷史中挑選了十六位豪傑,寫成了這本《中國豪傑》,要說這本書哪一方面的色彩更加濃厚的話,我覺得是歷史學的色彩更重一些。
在這部作品中,十六位傑出人物的生活軌跡基本上都是基於歷史資料,每當有想像力能夠介入、用虛構來填補空白的地方,作者都冷靜地制止自己這麼做。仿佛筆觸再偏差一點點,小說就能夠誕生了,然而卻抑制住踏出那一步,這也是作者讓故事保持緊張感的一種做法。反過來說,如果作為小說家的陳舜臣邁開了那一步,這本《中國豪傑》裡的每一個人物都能成為廣闊小說世界的主角。比如說書中的一位人物耶律楚材,陳舜臣就以他為主角寫過一本長篇小說《耶律楚材》(另外他也以曹操為主角創作《曹魏一族》)。
十六位主角每一個都能單獨拿來寫一本長篇小說,陳舜臣是如何選出組成《中國豪傑》的英傑的呢?他的評判標準明顯反映了他本人的偏好,這是相當有趣的。
春秋時代,先是當越王勾踐的軍師,之後搖身一變成為大商人的範蠡。儒家思想之祖孔子忠實而又賢惠的弟子,又有現實主義方面的才能,家財萬貫的子貢。本是戰國時代的大商人,看中了落難秦國公子異人,幫他登上秦王之位的呂不韋。另外還有傳聞說呂不韋是異人之子秦始皇真正的父親。
漢高祖劉邦的軍師,在漢朝建立後又巧妙地避開了肅清的風暴,到死享受無盡榮光的天才張良。受宮廷政變影響而淪落到民間,在民間長大,後來當上皇帝的漢武帝之孫漢宣帝。漢宣帝由於沒有前朝的包袱,在即位後發揮他在市井學到的一套,逐一排擠了朝廷重臣,成為了霸、王道並用的明君。
三國時代,凌駕蜀、吳兩國,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曹操。曹操雖然被稱為「亂世之奸雄」,是個冷酷的現實主義者,但他同時卻又是個充滿激情的亂世男兒,還有作為傑出詩人的一面。
4世紀中葉,將中國北方塞外民族建立的五胡十六國整合,繼而與中國南方的漢族王朝東晉交戰,結果大敗,最終死於非命的前秦苻堅。苻堅是氐族出身的英雄,也是個理想主義者,他想要建立有史以來第一個諸民族融和的大帝國,但壯志未酬,憂憤而死。
唐朝結束了四百年魏晉南北朝的分裂狀態,而在唐朝人物中被選中作為豪傑的則是張說。張說生在中國唯一一個女皇帝武則天統治的年代,武則天為了抑制貴族而廣泛招攬人才,這實在是張說的幸運。出身於低賤階層的他最終當上了高級官員。他在那個政局激烈動蕩的年代抵擋住門閥貴族的壓力,作為寒門出身的官員孤軍奮戰。
唐朝滅亡後,中國進入「五代十國」,這個時代的豪傑是在五代都當過官,還做到宰相的馮道。馮道是優秀的現實主義者,他見當時沒有值得自己盡忠守節的王朝與君主,因此完全不介意自己多次變節,他認為即便政權交替,只要人民不至於捲入戰火,那便不是什麼大事,他可謂是安養人民的專家。
宋代豪傑是靠科舉進入士大夫官僚階級,躋身政治機構中樞的王安石。王安石大膽推進名為「新法」的政治改革,想要剝奪有錢人和高官的特權,讓國庫有收入,貧民能夠變得富裕。然而急進的改革引起了黨派鬥爭,最終還把整個官僚社會拖進了泥潭,而新法也沒能取得成效,最終以失敗告終。
成吉思汗率領著無敵的蒙古大軍入侵中國北方時,又一名罕見的豪傑出現了。他是契丹族建立的遼國政權皇族的後代,在遼國被女真族的金國滅掉後侍奉金國的耶律楚材。成吉思汗攻陷金國首都燕京時,耶律楚材投靠到成吉思汗麾下,受到了極高的待遇。之後耶律楚材以自己作為守護文明的盾,對抗蒙古人那種崇尚攻伐與殺戮而又野蠻的「草原上的做法」。他的努力讓許多城市免於屠殺,也拯救了許多人的性命。
明太祖朱元璋稱之為「吾之子房」,讓他擔任軍師,對他十分信賴,同時為人又剛直不阿的劉基。15世紀初,在明朝第三任皇帝永樂皇帝年間,雖然身份是不被人待見的宦官,但卻擔任大艦隊的司令,七次下西洋的鄭和。然後到了清代,五歲即位、六歲入住皇宮紫禁城,在長大成人後以儒家理想主義思想建構新的政治體制,建立起清朝繁榮基礎的順治皇帝。清末面對歐美列強入侵中國而果敢對抗的左宗棠。左宗棠並不是典型的進士出身的高級官員,他是個實學派,又是個地政學者,還是個出色的軍事家。《中國豪傑》的最後一位是辛亥革命的其中一名領袖,至死為革命聯合戰線東奔西走,「無我」的黃興。
從春秋時代一直到中華民國的初期,時間跨越了幾乎兩千四百年,在這段漫長的時間裡,在每個時代變遷之際走上歷史舞臺的十六個人,他們的故事串起來就有了這本《中國豪傑》。這是一本「豪傑們的中國史」。換言之,這本書匯聚了每個時代的核心人物,是對每個時代最傑出的人才,用傳記的方式寫的中國的「豪傑列傳」。這是最能打動人的方式,給人一種清爽的歷史感。
書中出現的十六人當然每一個都是值得一寫的豪傑,但更重要的是作者陳舜臣熱愛他們,對他們的生活態度有很深的認同感,是這種力量驅使他的寫作。陳舜臣自己在本書的「後記」中寫道:「歷史上有很多這種人(指的是豪傑,也就是在各個標準下被視為傑出的人物),而我要從中國歷史中按照自己的喜好挑選十六人來寫。若要說這種選擇有什麼標準的話,那只能說是我個人的偏好。」他這句話說得輕描淡寫一般,但我們只要再一次審視十六位人物的特點,就能看出作者的「個人偏好」到底是怎麼樣的。
要說十六個人有什麼共同特點的話,那很明顯的一點是,他們儘管各自度過了多姿多彩的人生,但內心都是冷靜的現實主義者。範蠡在越王勾踐擊破宿敵吳王夫差的那一刻已經意識到「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搖身一變成為了大商人。張良在漢朝逐一剷除開國功臣之際表明自己要去修道當神仙,以此擺脫了權力的陷阱,得以天壽而終。他看透了掌握權力者的魔性,因此決定以保障自身安全為優先,是個「自保現實主義者」。與張良相對,馮道是侍奉五個王朝的專業政治家,耶律楚材從金國官僚轉而為徵服者成吉思汗服務,他們敏銳地洞察了時代的動向,自己進入權力機關的核心,努力避免發生野蠻的流血事件,他們是「走權力鋼絲的現實主義者」。
走鋼絲給人的印象是機會主義者的所為,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陳舜臣對表面上是「變節者」,而其實是經歷了多次複雜轉變的馮道與耶律楚材給予豪傑這種高度的評價,認為他們是極致的現實主義者,一邊直視現實,一邊心懷社會全體,希望能為人民爭取到幸福,其實他們內心也有熱情與理想。其中耶律楚材跨越了民族的界限,一生努力建設能夠融和蒙古族、契丹族、漢族所有人的社會,應該說,耶律楚材是陳舜臣最喜愛的一位豪傑。
本書描繪的人物們的一個共通之處在於,他們都是懷揣理想的現實主義者。至於理想與現實之間如何平衡,每個人有各自的做法。前秦苻堅希望建設「諸民族融和的大帝國」,他採取了激進的民族混居政策,結果遇到了極大的反彈,最終身死國破。王安石想要救濟貧苦的民眾,因此推行了激進的新法改革,結果不但沒有取得應有的成效,反而削弱了北宋的國力。他們都是理想主義超越了現實,導致理想無法實現的例子。然而,對這些過於理想主義而遭遇挫折的豪傑,作者描述的筆觸也是很溫和的。由此可見他鍾愛筆下的這些人物。
很明顯,陳舜臣鍾愛的這些傑出人物的核心「理想」是超越時代的,而且相互也有一致性。這就是打破狹隘民族主義,不被民族界限所限制,讓生活在大地上的人們都能得到幸福,以此來構建新的社會。這種簡單明了的終極人文主義正是作為「豪傑們的中國史」的本書《中國豪傑》中貫徹始終的主旋律。這也是在日本生活的中國作家陳舜臣自身血肉化成的一種理想主義與最高級的儒家人文主義的完美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