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孕中晚期產檢時需要做 B 超,目的主要是監測胎寶寶的生長發育情況,確定胎兒數目、胎方位,觀察胎兒四肢、各個器官、胎盤、羊水等結構是否正常。
準媽媽拿到 B 超報告單,看到上面寫的專業術語或是英文縮寫,往往一頭霧水,所以這篇文章給大家分享一下孕中晚期的 B 超查什麼、術語怎麼看。
胎寶寶大小相關術語
醫生常用以下四個指標,通過一些公式來估算胎寶寶的體重,同時判斷這些指標是否在正常範圍內。
雙頂徑(BPD)和頭圍(HC)
雙頂徑和頭圍這兩個數據用來反映胎寶寶頭部的大小。其中雙頂徑是指胎寶寶頭部左右兩側之間最寬處的長度。
胎兒腹圍(AC)
胎兒腹圍用來反映胎寶寶腹部的大小。對於有妊娠期糖尿病的準媽媽來說,胎寶寶容易比較胖,所以胎兒腹圍這個數據容易偏大,這樣的情況不利於順產,準媽媽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通過飲食和運動來控制血糖水平。
股骨長(FL)
股骨長是指胎寶寶大腿腿骨的長度。關於具體的測量位置,可以參考下圖。
胎心率
胎心率就是指胎心搏動的頻率,正常範圍是 110~160 次/分。如果胎心率過快或過慢,需要警惕胎兒缺氧。
胎位
胎位是指胎寶寶在子宮內的姿勢,頭朝下叫做頭位,屁股朝下叫做臀位,橫著躺叫做橫位。
報告單上常見的枕左前(LOA)、枕右前(ROA)屬於頭位,骶左前(LSA)、骶右前(RSA)屬於臀位,肩左前(LScA)、肩右前(RScA)屬於橫位。
一般來說,頭位最適合順產,臀位其次,橫位不適合順產。出於安全考慮,胎位為橫位以及大多數胎位為臀位的準媽媽都要通過剖宮產來分娩。
在孕 30 周以前,胎寶寶個頭還不大,子宮內的空間對他來說比較「寬敞」,所以胎位是容易變化的;在孕 30 周之後,胎位變得相對固定;一般足月即孕 37 周之後,胎位極少有變化;如果臨近預產期,胎位還是臀位或橫位,那麼準媽媽要做好可能得剖宮產的心理準備。
胎盤
B 超會對胎盤的位置、厚度以及成熟度做監測。
位置
正常情況下,胎盤位於前壁、側壁、後壁或宮底部。如果 B 超報告單中描述的是「胎盤前置」、「胎盤下緣覆蓋宮頸內口」等,都說明胎盤位置異常,屬於高危妊娠。準媽媽要重視起來,詳細諮詢一下醫生有哪些事情需要注意,遵照醫生的建議,平時警惕孕期陰道出血的症狀。
厚度
正常情況下,胎盤厚度<5cm。如果胎盤過厚,提示有胎兒感染的可能,需要查找原因並處理。
胎盤成熟度
根據胎盤的鈣化程度,成熟度分為 0 級、Ⅰ級、Ⅱ級、Ⅲ級。一般在孕中期,0 級、Ⅰ 級比較常見,到了孕晚期,Ⅱ 級、Ⅲ 級比較常見。
羊水
B 超會通過檢查這兩個指標來判斷羊水量是否過多或過少:一個是羊水指數(AFI),另一個是羊水深度(AFV)。有的 B 超報告單上也會把羊水深度寫成「羊水最大暗區垂直深度」。
如果 AFI≤5cm 或 AFV≤2cm,為羊水過少。如果 AFI≥25cm 或 AFV≥8cm,為羊水過多。如果檢查出羊水過多或羊水過少,需要進一步查找原因,做相應處理。
臍帶
B 超單上和臍帶相關的檢查結果有 S/D 比值和「U/V/W」形切跡。
S/D 比值:如果 S/D 比值過高,需要懷疑胎兒宮內缺氧。「U/V/W」形切跡:胎兒頸部如果是「U」形或「V」形切跡,表示臍帶繞頸一周,這種情況比較常見;胎兒頸部如果是「W」形切跡,表示臍帶繞頸兩周。醫生在進行 B 超檢查時,可能會因為準媽媽腸脹氣或某個位置不方便檢查,導致有的部位實在看不清,會在報告單上描述為「XXX 顯示不清」。遇到這種情況時,不用特別擔心。如果有必要,B 超醫生會建議做進一步的檢查或者複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