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古運河上,舟楫、帆檣載著風華,承著水運

2020-12-21 綠楊夜話

■ 韋明鏵

如果說,邗溝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那麼它的通航史也經歷了同樣漫長的歲月。如此,船就成了揚州載著風華,承著水運,擔著使命的意象與符號。在風雲變幻、逝者如斯的流年中,邗溝承載了什麼樣的舟楫、帆檣與艦艇劈波航行的呢?

吳王兵艦

揚州水網密布,春秋時先後屬楚、吳、越統領,古代的戰艦在這裡活動頻繁。漢末天下三分,魏文帝曹丕的兵船直抵廣陵,發出了「觀兵臨江水,水流何湯湯」的浩嘆。

公元前486年,吳國出兵伐齊,夫差親率水軍乘戰艦由邗溝北上入淮。從某種意義上說,邗溝是為了戰爭而開鑿的。當浩浩蕩蕩的吳國戰艦從邗城下鳴金啟航時,竹篙木舵,槳聲帆影,開啟了雄壯威武的水上進軍曲。

在夫差的時代,舟楫分類已很詳細。古代兵書《六韜》云:「濟大水,則有天潢、飛江;逆波上流,則有浮海、絕江。」橫渡江河的船稱天潢、飛江,逆流而上的船稱浮海、絕江。這些船既能運輸,亦能作戰。揚州水網密布,春秋時先後屬楚、吳、越統領,古代的戰艦在這裡活動頻繁。

漢代揚州舟楫繁盛,當時已有官辦造船工場,並設有「廣陵船官」之職。在廣陵王劉胥的墓中,出土了大量文字資料,有「食官」「中府」「廣陵船官」字樣。其中「廣陵船官材板廣二尺長丈四」的銘文,反映了一個重要的史實:「船官」之名在漢代職官表上未見記載,它應是廣陵國特設的官吏。因為廣陵國水網縱橫,造船業興旺發達,才有「船官」之設。「廣二尺長丈四」作為漢代的尺寸,有助於今人了解漢代舟楫的制度。

漢末天下三分,魏文帝曹丕的兵船直抵廣陵,發出了「觀兵臨江水,水流何湯湯」的浩嘆。黃初三年(222),曹丕為了伐吳,乘舟從今安徽亳州出發,沿蔡河、潁河進入淮河,再從壽春進發廣陵。他率領大軍十數萬,航行千餘裡,舟師如雲,帆檣蔽日,一路疾馳廣陵。《三國志》寫道:「是冬魏文帝至廣陵,臨江觀兵,兵有十餘萬,旌旗彌數百裡,有渡江之志。」可惜魏文帝未能滅吳,他的《至廣陵於馬上作》詩中有 「誰雲江水廣,一葦可以航」之句,是對於長江天塹的感喟。

隋帝龍舟

《隋書》記載,煬帝首次下揚州在大業元年(605),僅龍舟就造了數萬艘,首尾相連,綿延不絕,長達一百多公裡。唐人杜寶《大業雜記》載,那些龍舟都是在揚州製造的。

隋煬帝開鑿京杭大運河後,應運而生的是造船業的發展。據《隋書》記載,煬帝首次下揚州在大業元年(605),僅龍舟就造了數萬艘,首尾相連,綿延不絕,長達一百多公裡。大業六年(610)再幸揚州,大業十二年(616)三幸揚州,都造船無數。唐人皮日休《汴河懷古》所謂「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稱煬帝之船為「水殿龍舟」,意為龍舟的規模有如水上宮殿。

唐人杜寶《大業雜記》載,隋煬帝的船隊是他「敕王弘於揚州造舟及樓船」,就是說那些龍舟是在揚州製造的。書中記道:「龍舟高四十五尺,闊五十尺,長二百尺,四重。上一重,有正殿、內殿、東西朝堂,周以軒廊。中二重,有一百六十房,皆飾以丹粉,裝以金碧珠翠,雕鏤奇麗,加以流蘇羽葆朱絲網絡。下一重,長秋、內侍及乘舟水手。」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煬帝龍舟體形高大,計分四層。上層有正殿、內殿、東西朝堂。中間二層有一百六十個房間,以金碧珠翠、雕鏤奇麗裝飾。下層是內侍居住之所。皇后乘坐的龍舟稍小一些,裝飾也極盡奢華。船隊中還有高三層的大船九艘,有稱為漾彩、朱鳥、蒼螭、白虎、玄武、飛羽、青鳧、凌波等名號的大船數千艘,由諸王、公主、百官、僧道分別乘坐。另有船隻,專載物資。其中為煬帝龍舟拉縴的縴夫,身穿錦繡衣服,號稱「殿腳」。

這些龍舟的命運很悽慘。大業九年(613),楊玄感起兵黎陽,進圍東都,龍舟全被燒毀。其後煬帝下令,再造龍舟數千艘,規格超過舊制。大業十二年(616)江都龍舟造成後,送至東都洛陽,煬帝作詩留別宮人云「我夢江都好,徵遼亦偶然」,遂有第三次巡遊江都。數千艘龍舟短暫時間內造成,可知隋代揚州造船能力之強。

鑑真海船

唐代揚州是重要的對外港口城市,海船是唐代揚州常見的交通工具。除了海上香料、陶瓷之旅的集散地,唐代揚州還是東亞文化之旅的中心。鑑真乘坐中國造「遣唐使船」從揚州出發,開始了東瀛弘法之旅。

揚州高僧鑑真六次東渡日本,前五次都失敗了。失敗的原因是多樣的,其中原因之一是船的質量問題。鑑真東渡日本,有違唐朝國禁,官方不可能調撥海船供他渡海。所以他只能租借、購買或製造近海民船航行。他最後東渡成功,是因為乘坐了「遣唐使船」,才完成東渡的夙願。

但是「遣唐使船」究竟是日本造還是中國造呢?早就有人提出這個問題。學者指出,「遣唐使船」是中國船而不是日本船。日本百科全書《平凡社大百科事典·和船》明確記載:「遣唐使船全都是中國出借給日本的船。」日本明治維新後,日本學界為了「去中國化」,使用「遣唐使船」的模糊說法,而之前的史料是稱「唐船」或「百濟船」。用「遣唐使船」的說法,在字面上容易理解為是日本船,可以達到「去中國化」的目的。

「遣唐使船」是什麼樣子呢?揚州建成鑑真紀念館時,日本遣唐使交流協會實業委員曾捐贈一條兩米多長的日本遣唐使船模型,其實就是中國隋唐海船的形制,也即中國東南沿海的海船。

中國造船史十分悠久,但唐之前沒有留下海船的繪圖。幸而考古工作對唐船有三次發現:1960年,江蘇揚州施橋船閘工地出土一條唐代木帆船;1973年,江蘇如皋又出土一條唐代木帆船;同是1973年,浙江寧波出土一艘唐代海船,船上載有七百多件瓷器,瓷器上留有「大中二年」(848)的唐代款識。

揚州和如皋都地處江尾海頭,專家認定這兩處出土的木船為唐代海船。但因年代久遠,船體腐爛,無法恢復原來船型,只能了解船體的基本結構。揚州和如皋出土的兩條唐代海船,都採用榫接釘合技術。揚州海船採用斜穿鐵釘的平接技術,如皋海船採用垂穿鐵釘的搭接技術,兩條海船都有多個水密隔艙。專家認為,這些技術加固了船體,更能適應海上風浪,揚帆遠航。

漕鹽船艘

京杭大運河聯結黃河、淮河、長江等水系,形成溝通南北的漕運主要通道。鹽運是古運河的另一重要功能。當年的運鹽船,船舷相挨,艏艉連接,撐篙蕩槳,搖櫓掌舵,蔚為大觀。

漕運是利用水道調運官糧的專業運輸。京杭大運河聯結黃河、淮河、長江等水系,形成溝通南北的漕運主要通道。唐、宋、元、明、清歷代均重視漕運,為此不斷疏通漕運所經水道,建立漕運倉儲制度。直到鹹豐、光緒時,清廷才逐步停止漕運。揚州是漕運的重要城市,漕船是漕運的重要工具。范文瀾《中國通史》說:「北宋建都東京,依靠東南漕運,漕船是不可缺少的運輸工具。」清代漕船的編制,一般以府、州為單位,十人一船,十船一幫。其總數有一萬多艘,實際用於漕運的約七千艘左右。每船裝運量不超過五百石。

鹽運是古運河的另一重要功能。吳王劉濞從揚州城東開鑿運鹽河,將東海之鹽運到揚州,再分運各地。這條著名的運鹽河,經過今天的茱萸灣,直通東海邊。如今站在泰安高水河運鹽閘前,依稀想見當年運鹽河上的鹽船絡繹不絕,艄公的號子和縴夫的吆喝匯成了激流勇進之歌。鹽船對揚州歷史上的第一次鼎盛,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司馬遷《史記》云:「彭城以東,東海、吳、廣陵,此東楚也。夫自闔廬、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喜遊子弟,東有海鹽之饒。」當年的運鹽船,船舷相挨,艏艉連接,撐篙蕩槳,搖櫓掌舵,蔚為大觀。

揚州鹽船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發生大火,震驚朝野。汪中曾撰《哀鹽船文》,再現了當時沿江鹽船火燒連營、慘不忍睹的情形。文章開頭寫道:「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乙卯,儀徵鹽船火,壞船百有三十,焚及溺死者千有四百。是時鹽綱皆直達,東自泰州,西極於漢陽,轉運半天下焉。惟儀徵綰其口,列檣蔽空,束江而立,望之隱若城廓。一夕並命,鬱為枯臘,烈烈厄運,可不悲邪?」後來官員總結慘案的原因,是船隻過密,碼頭過窄,水流過急,各船錨繩互相繞結,遇到事故難以疏離。但是事故處理的結果,是無人問責。

康乾御艫

乾隆南巡的龍舟十分講究,他的南巡船隊有大小船隻一千餘艘,陣勢浩蕩,戒備森嚴。徐珂《清稗類鈔》寫道:「當御舟開行時,二舟前導,戲臺即架於二舟之上,向御舟演唱,高宗輒顧而樂之。」

康熙、乾隆所乘之舟,通稱御舟,如乾隆《登舟》自云:「御舟早候運河濱。」御舟各有名字,如乾隆所乘的御舟稱為「安福艫」和「翔風艇」。另有「青雀舫」,通長六丈三尺,頭寬六尺三寸,中寬一丈一尺六寸,尾寬八尺,計有十艙。

康熙御舟的樣式,當時引起百姓的極大興趣。查慎行《西湖棹歌詞》詠道:「栽松墄石號花園,亭剪棕毛竹織樊。貪看御舟新樣子,遊人多出湧金門。」寫杭州人爭看「御舟新樣子」的情景。康熙還是比較親民的,民間傳說他允許漁船靠近御舟,並與漁婦對話。

乾隆南巡的龍舟十分講究,他的南巡船隊有大小船隻一千餘艘,陣勢浩蕩,戒備森嚴。行進時,乾清門侍衛和御前侍衛的船位於船隊最前列,內閣官員的船隨後,御舟在船隊中間。御舟要三千六百人拉縴,分為六班輪值,每班六百人。御舟所經河湖港汊、橋頭村口,都有士兵守護,禁止民船出入。

龍舟如此,碼頭也豪華。南巡沿途建有行宮,多由商人出資。揚州高旻寺行宮有前、中、後三殿,包括膳房、套房、戲臺、亭廊、箭廳等,亭臺樓閣數以百計。內部陳設古玩珍寶、花木竹石、書籍字畫、瓷器香爐,應有盡有。揚州天寧寺行宮規模也很大,有各種房屋數百間,凡起居、聽政、遊樂、讀書等設施一應俱全。御舟停靠的碼頭鋪陳棕毯,沿途每隔一段就有樂亭。

最奇特的是乾隆第五次南巡,御舟將至鎮江,相距尚有十餘裡時,遙望岸上有大桃一枚,碩大無朋,顏色紅翠可愛。御舟將近,忽然煙火大發,光焰四射,蛇掣霞騰,幾眩人目。俄頃之間,巨桃砉然開裂,桃內劇場中峙,上有數百人正演《壽山福海》新戲。那時各處紳商爭炫奇巧,兩淮鹽商為尤甚。徐珂《清稗類鈔》寫道:「當御舟開行時,二舟前導,戲臺即架於二舟之上,向御舟演唱,高宗輒顧而樂之。」在歷代龍舟之中,乾隆算是最會享樂的了。

湖上畫舫

運河上最富有詩意的船,是畫舫。清人李鬥的《揚州畫舫錄》有一卷《舫扁錄》,專記當時揚州的上百條遊艇和畫舫。畫舫是古人詩意棲居的象徵。

運河上最富有詩意的船,是畫舫。杭州西湖、南京秦淮河、揚州瘦西湖,都以畫舫聞名。西湖畫舫盛於南宋,孝宗攜皇后、皇太子遊湖,追隨的畫舫數百,有的演雜耍,有的做買賣,有個名叫宋五嫂的在湖上賣魚羹,從此有了「宋嫂魚」的名菜。秦淮河畫舫盛於明末,李香君、柳如是、陳圓圓等「秦淮八豔」一時名傳遠近。瘦西湖畫舫盛於清中葉,因為迎鑾康乾南巡,形成了「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的盛況。

揚州畫舫的出名,與清人李鬥的《揚州畫舫錄》密切相關。《揚州畫舫錄》記載揚州街市、河流、文物、園林等,光怪陸離,流光溢彩,但是這本記錄揚州城市風情的書,為什麼題作「畫舫錄」呢?書中確有一卷《舫扁錄》,專記當時揚州的上百條遊艇和畫舫。但實際上畫舫的內容只佔全書很小部分。畫舫是古人詩意棲居的象徵,太平盛世的點綴,寄情山水的依託。因為這些,李鬥才把他的書題作《揚州畫舫錄》。

朱自清認為,《揚州畫舫錄》記載的正是揚州的輝煌。他在《我是揚州人》中說:「揚州真像有些人說的,不折不扣是個有名的地方。不用遠說,李鬥《揚州畫舫錄》裡的揚州就夠羨慕的。」又在《揚州的夏日》中說:「特別是沒去過揚州而念過些唐詩的人,在他心裡,揚州真像蜃樓海市一般美麗;他若念過《揚州畫舫錄》一類書,那更了不得了。」葉恭綽曾贈陳從周一聯云:「洛陽名園,揚州畫舫;武林遺事,日下舊聞。」將《揚州畫舫錄》同《洛陽名園記》《日下舊聞錄》《武林遺事》諸書並舉,值得我們玩味。

《揚州畫舫錄》付梓後很快風行,不久模仿之作就出現了。最有名的要數西溪山人的《吳門畫舫錄》、個中生的《吳門畫舫續錄》、捧花生的《秦淮畫舫錄》和《畫舫餘譚》。揚州畫舫於是名聞天下。

沙氏快艇

「沙飛」是一種快捷的官船。《揚州畫舫錄》說:「木頂船謂之『飛仙』,制如蘇州酒船,本於城內沙氏所造,今謂之『沙飛』。」後來,代表著揚州人的生活方式和風情韻致的沙飛,走出了揚州,點綴了江南。

運河上有一種快艇,名叫「沙飛」。關於「沙飛」的最早記載,見《揚州畫舫錄》。李鬥談到乾隆南巡時說:「縴手用河兵『沙飛』『馬溜』。」據此,「沙飛」和「馬溜」一樣,都是快船。續纂《淮關統志》曾提到「沙飛、馬溜、鴨嘴、蘆篷、漁樓等船」,可知這種「沙飛」乃是一種快捷的官船。《揚州畫舫錄》又說:「木頂船謂之『飛仙』,制如蘇州酒船,本於城內沙氏所造,今謂之『沙飛』,皆用篙戙。」「『沙飛』梢艙有灶。」「『沙飛』重簷飛艫。」重修《浙江通志稿》還提到「『沙飛船』船頂可架戲樓演劇,謂之『樓船』」,可見這種「沙飛」已經發展成為富於裝飾性和娛樂性的大型遊船。

當「沙飛」的形制和用途為人們普遍嚮往的時候,它就代表著揚州人的生活方式和風情韻致,走出了揚州,點綴了江南。譬如,蘇州後來也有了「沙飛」。顧祿《桐橋倚棹錄》說,蘇州的「沙飛」都在山塘一帶的野芳浜和普濟橋上下客。蘇州人家舉辦宴會,常常租賃一條「沙飛」,在船上宴客。顧祿說到這種船的由來是:「以揚郡沙氏變造,故又名『沙飛船』。」可見蘇州的「沙飛」的確是從揚州傳過去的。

南京的餐船和杭州的菜船,都是揚州「沙飛」的流風餘韻。嘉興的「沙飛」在無名氏《八美圖》裡有描述:「那煙雨樓四面朱紅曲折欄杆,五色珠燈懸空高掛,兩旁排列奇珍異寶。各官府先來在此伺候,等候花少爺用過早飯,帶領十五六名家將,都是花妝豔服。兩位教師下了大船,另外一雙『沙飛』,跟隨著少爺船後,鳴金掌號,水道而行。」「沙飛」跟在大船後面,是因為它小而靈活。

但是「沙飛」不一定是小船,也可以是江海航行的大船。清人李百川《綠野仙蹤》說:「適才過一『大沙飛』,乃戶部侍郎陳大經之船也。他船內有二十餘萬銀兩,並應用物件等項,皆是刻薄害民所得。」曹寅進貢朝廷的江南美味,就是用「沙飛」運輸的。

阮家紅船

林書門《救生船蓬索》云:「渡揚子江最險,兩淮另設一種大紅船,用兩道大篷索,遇有遭險之船,乘風破浪,飛趕護之,名曰救生船。近年阮伯元中丞亦仿此而行……」阮元的紅船,更傳為後世佳話。

在洋溢著詩情畫意的「沙飛」徜徉湖山的時候,長江上卻不時風浪險惡。這時出現了一種救生船,全身漆成紅色,號稱「紅船」。據《清會典》載,凡江行遇風濤之險,均由紅船任拯救之責。許多朝廷大員,都將自己的官船自命為「救生紅船」。

揚州人阮元在江西任官時,曾按照瓜洲紅船為式,在南昌造船,以便救生。他有《紅船詩》序云:「用餘家瓜洲紅船為式,在南昌造船,以為救生諸事之用。瓜洲船乘風歸去,三日至瓜洲矣。」阮元詩云:「南人使船如使馬,大浪長風任揮灑。紅船送我過金山,如馬之言殊不假。我嫌豫章無快船,造船令似金山者。鄱湖波浪萬船停,唯有紅船舵能把。洪都三日到江都,如此飛帆馬不如。」江上縱然風急浪高,而紅船卻劈波如飛,詩人是何等地瀟灑曠達。

林書門《邗江三百吟》卷二有《救生船蓬索》云:「渡揚子江最險,兩淮另設一種大紅船,用兩道大篷索,遇有遭險之船,乘風破浪,飛趕護之,名曰救生船。近年阮伯元中丞亦仿此而行,留於江口,囑族叔逵陽公查察其事。」江船如有傾覆,阮元的紅船會「乘風破浪,飛趕護之」。阮元所造的紅船,第一艘名叫「宗舫」,取自「乘長風破萬裡浪」的南朝宗愨之姓。後又造三艘,分別命名為「滄江虹」「木蘭身」和「曲江舫」。

阮元的紅船,一時傳為佳話。阮元的弟子梁章鉅在《楹聯三話·紅船門聯》中記道:「吾師嘗為餘述,在江右時,偶以事遣家丁回揚州。恰值風水順利,朝發南昌,暮抵瓜洲。若非紅船,斷不能如此快速也。因制一聯,懸於舟中云:『揚子江頭萬裡浪;滕王閣下一帆風。』」上聯寫大江東去,波濤洶湧,下聯寫紅船乘風,一瀉千裡,對仗工穩,境界高遠。

如今鎮江西津渡複製了一條漆成紅色的救生船,標明那是阮元紅船的複製品。我在西津渡見到這艘船時,心中對前賢充滿了敬意。

相關焦點

  • 遊覽揚州「古運河段」,領略其雄偉壯氣,感受濃厚的文化氛圍
    世界上所有的河流和河流都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重要東西,但是現在為了改善我們的生活條件,人們也用現在的科學技術來開闢運河,京杭大運河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最長的人工河,今天來揚州參觀運河。古代我國的水運交通發展得很好,所以在玩揚州的古運河,鹽商文化群也一定要理解,是作為觀光路線的重要展示,現在一說到揚州,就會談論揚州的鹽商,而且,兩者的關係是不可分割的,揚州為鹽商提供了貿易場所,也成為了鹽商發展的載體,同時鹽商也為揚州的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因此鹽商和揚州之間打下了堅實的「友誼」,看來揚州的鹽商是一段不尋常的歷史,今天也在很多電視劇中講述了揚州的鹽商生活
  • 淮陽古運河(上):淮陽古運河與蘇軾、文同
    雖然今天的古運河基本蕩然無存,但是帆影蒼茫,舟楫相望的往事未曾走遠,讓我們一起穿越歷史的塵煙,還原真實的淮陽故事。說到淮陽故事,就離不開歷史上那些燦如星河的文人墨客。那一年,蘇軾不僅在開封至淮陽的古運河上寫下了《出都來陳所乘船上有題小詩八首不知何人有感於餘心者聊為和》之四:「我行無疾徐,輕楫信溶漾。船留村市鬧,閘發寒波漲」。更在《和子由柳湖久涸忽有水,開元寺山茶舊無花,今歲盛開二首》中寫下了:「回瞻郡閣遙飛檻,北望檣竿半隱堤」的詩句。
  • 揚州推出旅遊貴賓年卡 今年將激活這條古運河航線
    揚州旅遊貴賓年卡發布。張卓君 攝揚州網訊 (記者 居小春 馬惠敏) 昨天上午,揚州旅遊協會景區分會舉行年會,會上首次發布2021揚州旅遊貴賓年卡。據介紹,2021揚州旅遊貴賓年卡由揚州市旅遊協會、揚州市市民卡有限責任公司、揚州市瘦西湖風景區管理處聯合出品,面向全國限量發行,分A卡和B卡兩種,持卡可暢遊瘦西湖、個園、何園等多個景區。
  • 揚州:守好蜿蜒千裡的水脈 豐富綿延千秋的文脈激活 連亙千年的...
    空中俯瞰長江揚州段深秋畫卷。孟德龍 攝  在大運河揚州段,水闊天長、舟楫縱橫。「我們要讓『古運河重生』,爭當運河生態治理修復的典範,爭當運河文化保護傳承的典範,爭當運河文旅融合發展的典範。」揚州市委書記夏心旻表示,揚州將用世界遺產標準來保護好大運河,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傳承和發展,努力走在前列、擔當典範。  守好蜿蜒千裡的水脈  走進揚州古運河三灣溼地公園,這裡儼然一座超大古典園林。樹木花卉、亭廊榭閣、抱柱楹聯,市民遊客漫步園中,怡然自得。
  • 揚州有哪些好玩的景點-揚州必去的景點推薦
    遊覽面積2.5平方公裡,清代康乾時期即已形成的湖上園林群,融南方之秀、北方之雄於一體。窈窕曲折的一湖碧水,串以徐園、小金山、五亭橋、白塔、二十四橋、萬花園、雙峰雲棧等名園勝跡,風韻獨具而蜚聲海內外。據《舊五代史》載,公元887年,廬州刺史楊行密與宣州刺史秦彥對戰時,在此紮營。
  • 吃好上海小籠包,一個多小時後就能吃到揚州獅子頭了!
    一句唐詩,「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道盡了人們對於揚州這座古城的嚮往。而一句宋詩,「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從一個側面說明早年間揚州交通倚重水運,陸路交通並不十分發達。今天,連鎮高鐵淮鎮段開通,連接鎮江與揚州的五峰山長江大橋也同步投用,「京口」與「瓜洲」之間架起公鐵兩用橋,「下揚州」變得更加方便。上海人坐高鐵在2個小時內,就能從黃浦江邊來到古運河畔,開啟休閒雅致慢生活。
  • 揚州7旬老人痴迷船模62年,還複製出瓜洲古渡古帆絲網船
    麻連登說,揚州地處長江、大運河交匯處,歷史上的江河中,千帆弄影、百舸爭流的美景,隨著經濟的發達和造船技術的先進,早已不復存在。 麻連登說,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揚州還有一些木船老工匠,現在已經很少能找到精通木船手藝的老人了,古帆船也是,留下的實物也特別少。 「上世紀60年代開始關注古船,那時史可法紀念館有一艘。」
  • 揚州我來了!新高鐵開通,上海出發2小時內直達~
    一句唐詩,「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道盡了人們對於揚州這座古城的嚮往。而一句宋詩,「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從一個側面說明早年間揚州交通倚重水運,陸路交通並不十分發達。
  • 一城一水,最憶是揚州
    >揚州城北,一塊篆刻著「古邗溝」三字的石碑,靜立河邊。民國時期的古運河1597年,為降低流速,揚州知府開挖新河,將運河直道變河灣,自新中國成立,揚州古運河開始整治,1956年,十幾萬治水大軍雲集高郵,拉開了揚州首次整治拓寬運河的序幕。
  • 江南大地上,古老運河這樣萌動生長
    大運河流過無錫伯瀆河 汪 華攝公元前486年,在今天的揚州蜀岡周邊,挖下了中國大運河的第一鍬。幾乎與此同時,在吳國大本營江南地區,一套完備的運河體系也即將形成。春秋時期江南大地上的運河系統,以太湖水係為中心,連接長江和錢塘江,是中國大運河中開鑿較早、自然條件最好、連續運用時間最長的河段。
  • 2020年揚州城區小學施教區公布
    7月25日-29日請帶好這些材料現場審核目前,幼升小入學信息登記已經啟動,家長可在微信上搜索「揚州教育在線」微信公眾號並關注,依次選擇招生考試、幼升小登記,使用幼兒姓名和身份證號綁定微信,並按要求填寫幼兒入學信息。
  • 世界美食之都,揚州當之無愧!
    跟我們騎鶴上揚州! 直擊揚州樓市航拍研究所出品 揚州城,美不勝收! 東關古渡 春天傍晚的夕陽也格外柔和 照在渡口上有種穿越時間的錯覺
  • 這個三月,下揚州吧!
    街面上市井繁華、商家林立,行當俱全,遍及了揚州眾多地方特色,再現揚州古街繁華。 ▲攝影/馮旭 08 / 不去古運河,怎知滄桑變化/
  • 煙花三月下揚州 —記江南水鄉揚州 之行
    煙花三月下揚州 —記江南水鄉揚州 之行 詩句中「 煙花三月下揚州」。
  • 這位揚州知府1000歲了 揚州雕塑家為他塑像
    在鎮江五州山淨因寺內,也是蘇頌去世的地方,一座新塑的蘇頌胸像面世,塑像面容肅穆、目光沉靜,出自揚州雕塑家趙東平之手。   曾經兩任揚州知府  還曾任過揚州通判   11月初,趙東平受鎮江名城研究會委託為蘇頌塑像。
  • 乘著高鐵遊揚州 深度體驗「揚州是個好地方」
    核心提示連淮揚鎮高鐵通車在即,揚州即將全境邁入「高鐵時代」。為搶抓高鐵開通機遇,今年冬季,揚州進一步整合淮揚美食、溫泉沐浴等冬季特色旅遊資源,舉辦「冬季養生節」主題系列活動。12月7日,「2020揚州高鐵開通宣傳暨揚州冬季養生節啟動儀式」在上海舉辦,揚州發出冬季乘高鐵遊揚州養生休閒度假的邀請。
  • 在煙花三月下揚州上你不應該錯過什麼?
    ,這七個字記錄了兩件大事:吳國在基礎上邗國城邑新建了都邑;古運河和城市與長江、淮河人工運河一起誕生。隋唐時期,揚州因大運河而成為世界上最繁榮的一個,其歷史地位達到了「揚一益二」的頂峰,隨著興盛的大運河,揚州繁榮了1000多年,直到清末民初,水運逐漸被取代。2014,中國大運河正式在《世界遺產名錄》上市。
  • 揚州十裡外灘邊崛起兩大全新地標!代表未來城市形象!
    近日,京杭之心南200米新地標、未來揚州「永恆城市經典」奧園·京杭灣、十裡外灘又一五星級酒店寶龍藝珺效果圖震撼首發!京杭之心+奧園京杭灣+寶龍藝珺+SM廣場+環球金融城+泰達MSD+皇冠假日酒店.......屬於揚州的「十裡外灘」和新都市正在大踏步走來!
  • 2020揚州冬季養生節在滬啟動
    連淮揚鎮鐵路通車在即,12月7日,「2020揚州高鐵開通宣傳暨揚州冬季養生節啟動儀式」在上海舉辦,向八方賓客發出冬季乘高鐵遊揚州的邀請。發出邀請乘著高鐵遊揚州,暢享冬季慢休閒當天下午4點,活動在《乘著高鐵遊揚州》沙畫表演中拉開帷幕:文昌閣、瘦西湖、古運河……揚州文旅魅力一展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