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社工,我目睹了老年人的100種人生

2021-01-12 騰訊網

不管他們有錢或者沒錢,到最後,很多時候你看到的都是一種很無力、很無奈的狀況,會讓你覺得,原來人老了之後,生活真的是有各種各樣的困境。無論有沒有孩子,安度晚年都是一件很艱難的事。

今天這位講述者的工作跟老年人有關,他是一名有過 6 年工作經驗的社工。他說作為一名社工,不僅是對父母,哪怕是對同齡人,解釋自己的工作都是一場噩夢。

-01-

我是一名社工

我叫王渡,今年 30 歲,大學畢業後在廣州做了 6 年社工。

社工的全稱是社會工作者(Social Worker),起源於西方,目前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了。在我國,香港和臺灣是這方面的先行者,比如香港從上世界 60 年代開始就發展出了非常完善和專業的社工系統,以至於在 TVB 電視劇裡也經常能看到社工的身影。

但是內地的話,對於這個職業的了解還很有限,像我所在的珠三角地區是在 2008 年左右才開始向香港社工機構學習,而後在 2011 年因為得到政府的大規模支持,出現了非常顯著的發展。

在廣州的社工主要是在做社區服務,服務對象主要是需要幫助的青少年、殘疾人或者老年人等等。而我在工作中面對的主要是社區裡的老年人,為困難的長者提供幫助、為狀況良好的長者提供發展性服務。

社會工作是一項福利事業,它主要的資金來源是當地政府,各個社工機構相當於是承接政府項目的乙方。而社工的主要任務就是幫助那些在社會生活中遇到問題和困難的弱勢群體,強化或者恢復他們的能力,讓他們能過上更好的生活。

每個社區的狀況都不太一樣,比如我一開始服務的社區的居民的收入水平比較高,那些老人家就很喜歡來參加一些我們組織的學電腦、做義工的活動;而後來的那個社區貧富差距比較大,其中有一個小區是保障性住房,就需要為很多獨居孤寡、低保貧困的老人提供幫助。

-02-

目盲的老人

社工在工作中有所謂的三大手法,一是個案,二是小組,三是社區。其中,個案就是針對那些遇到困境的個人的。

很多個案都是需要長期跟進的,有好幾位長者我都跟了有一兩年的時間。比如,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一位雙眼失明的長者,當時中心裡除了我以外沒有人能跟進他的項目。

我第一次去他家的時候是為了調查他的生活情況,居委會給出的低保孤寡老人的名單中有他的名字。

他住在一個政府新建的保障性住房小區裡,小區的環境很好,樓下有花園,新建的高層樓房也維護得很好,我找到他的家門,拍了半天之後,終於有人來開門了。

開門的是一個很壯的老年人,臉上鬍子拉碴,上身穿著一件破舊的短袖,下身只穿了一條內褲,露出的皮膚髒髒的,身上還沾著排洩物的痕跡。

走進去一房一廳,家具很少,他一個人住,走起路來跌跌撞撞的,家裡到處都是他的排洩物。

他的腸胃不好,非常容易拉肚子,因為他是盲人,從臥室走到衛生間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在那幾分鐘內如果他沒有及時摸到衛生間,他很可能就會拉在半路。他衛生習慣也不太好,拉完之後隨手一抹,就導致我去了以後看到滿牆滿地都是排洩物的痕跡。

為什麼說中心裡只有我一個人能來幫助他呢?

因為我正好有一個生理特質,我的嗅覺幾乎天生就是失靈的,雖然看著噁心,但是因為聞不到,所以我能在他家裡停留比較久的時間,然後跟他進行比較深入的交流。

他說話總是很暴躁,他也不太在乎我是誰,說來說去都是那幾句,「你是社區來的?帶我看醫生是不是?」然後就自顧自地轉過頭去,也不再回應我的問題,有的時候把他說煩了,他甚至會揚起盲杖來打人。

後來,我找到了他腸胃不好的原因。他每天都在吃「臘腸飯」,就是用一口很舊的幾乎生了鏽的電飯鍋,把米放進去,再把兩根臘腸放進去,然後插電,煮成臘腸飯。但因為他是盲人,又獨自生活,他看不到米箱裡的米都已經生蟲發黴了。

像這位老人的情況,最好的選擇是送他去養老院,因為是重度殘疾,只要他願意,是可以免費住進公立養老院的。但是他非常固執,死活不肯去養老院,他關心的只有一件事,就是想要醫好自己的眼睛。

每次見到他,他翻來覆去只跟我講一句話,「你們要送我去看醫生,我要醫好我的眼睛!」

關於這位老人更多的信息我是從他妹妹那裡得知的,每隔十天半個月妹妹會來看他一次。

老人家 16 歲的時候在工廠裡工作,有一次工廠裡失火了,他挺身而出去救火,沒想到意外傷到了眼睛,一開始沒有全盲,但是慢慢地視力越來越差。後來,他還曾因為在公園門口與人賭博被抓了,在牢裡蹲了兩年出來,沒有了工作,視力也逐漸惡化到重度視障,幾乎看不到了。

按說他原本是一個救火英雄,大家應該照顧他、尊敬他,但是這次意外卻導致了他的人生失控地駛向了下坡路,他的心態始終很難調整過來,脾氣也越來越暴躁,他人生最後的執念就是治好自己眼睛。

他總是說他記得醫院裡有一個醫生能醫好他的眼睛,但是到了醫院人家告訴他沒有這個醫生,他也不肯相信,總會在醫院裡大鬧一番,最後醫院就打電話給我,讓我們趕緊把他接回去。

因為他拒絕去養老院,我只能想別的辦法來試圖改善他的生活狀況。

首先要解決吃飯的問題,因為老人是三無孤寡,我幫他申請了社區內老人飯堂的免費餐,每天安排一個義工去給他送兩次飯。

其次還請了專門的養老院護工,每星期兩到三次,去到老人家裡,幫他打掃房間、洗衣服、洗澡、剪頭髮。

在最初的幾個星期,我會每個星期都上門或者打電話去看看他的情況。後來生活上的問題慢慢有了好轉,除了偶爾有些特殊情況需要緊急上門,老人也算是過上了比較安穩的生活。

這麼過了一兩年,突然有一天他在家裡摔倒了,他的妹妹把他送到了醫院裡,他的身體越來越虛弱,最終在醫院裡去世了。

貧困老人每周二到中心領愛心晚餐 供圖/王渡

-03-

社工是一份職業

我是一個比較理性的人。我做社工 6 年,目睹了很多長期服務對象的離世。

社工是一項職業,它強調的不是愛心,而是同理心,我們要做的是理解他人的困難,然後幫助和安慰他們,而不是讓自己也陷入相似的情緒之中。不能因為服務對象傷心了,我們哭得比他本人還大聲,這是非常不專業的表現。

我們與服務對象之間的關係更像是心理醫生和患者,兩者之間存在明確的職業規範。

在英美等發達國家,20 世紀初社會工作就已經逐漸專業化,高校中都設立了社會工作的相關專業,教學生如何利用知識和資源解決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而在中國,從1988年開始,社會工作專業也成為了社會學學科的一個分支。

-04-

有錢也難買晚年幸福

我所服務的社區,至少有幾百戶獨居孤寡長者,只是情況不會都那麼糟。

但是隨著年歲的增長,獨居老人將遇到的問題會越來越多,這是每一個人都不得不面臨的非常棘手的問題——無論你年輕時多麼能幹或者富有,年老時獨居在家,最大的願望都是生活中能有人陪伴、每天早中晚能吃口熱飯。

比如我曾經遇到過一位七十多歲的阿姨,家庭環境和經濟條件都很好,三室一廳的房子,她自己獨居在家,就是心臟不太好,子女住得也遠。

長沙一八旬老人免房租水電招租客,只希望自己有人陪

她就非常擔心自己晚上突然生病了,沒有人能來照顧她、幫她叫個救護車、陪她去醫院看病。她跟我提了好幾次,希望我能幫她介紹個年輕人,男女無所謂,願意跟她一起住就行:

「你幫我找個年輕人,你的同事也行,你也行啊,來跟我一起住,不收房租的,也不用做家務。想要上網是不是?我可以拉網線!只要住在一起就行,也不用幹什麼,就希望我萬一晚上生病了,能有個人幫我打個電話叫個救護車。」

後來我發現有這樣憂慮的老人特別普遍,我的同事們在他們工作的社區裡也遇到了不少這樣的老人。

雖然幫忙多方打探了,但我最終也沒能幫這位阿姨找到一位願意的年輕人。最後她實在沒辦法,每個月花 1000 多塊錢僱了一位住家阿姨,也什麼都不用幹,就是晚上跟她一起住一下而已。但是住家阿姨還嫌錢少,老人家後來還無奈地給她漲了工資。

另外還有一位 80 多歲的阿伯,年輕時學歷很高,工作是做地質勘探的國家公務員,很有見識和文化,年老了經濟條件也很好。

他每天上午十點多,需要花 20 多分鐘從他自己的小區走過來,到我們小區所在的老人食堂裡吃飯,8 塊錢兩肉兩菜一湯,吃完飯再花 20 來分鐘走回家去。

有段時間他忙了好久,召集他們小區的老人一起籤名申請在自己的小區也開一所老人飯堂。所以你看,不管你年輕時多麼努力奮鬥,年老了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每天不用走那麼遠去吃飯。

廣州市民樂街長者飯堂

長者飯堂的飯菜

-05-

失去對身體的控制

年老除了對生活要求的妥協,還意味著失去對身體的控制。

「隨著人的衰老,身體的風險是呈指數級上升的。有時是一個意外,有時毫無徵兆,老人家的身體、心智狀況突然間斷崖式衰退,變化快得令人猝不及防。

嬰兒拉的叫『耙耙』,父母會樂呵呵給擦乾淨;但是老人拉在褲子裡,有多少子女不會皺一下眉頭?沒子女的,又能靠誰?有多少人能在晚年保持體面和尊嚴?」

我之前遇到一位三無孤寡的老人,因為血管的問題,雙腿不能站起來走路,她又自己住在家裡,只能靠雙手走路——他會在屁股下面墊一個小凳子,然後挪著自己走。

有一天晚上,她突然一不小心摔在地上了,動彈不得,只能趴在地上喊救命,喊了整整一個晚上,喊著喊著沒力氣了就睡著了,醒了以後又堅持著喊救命。直到第二天,她才被經過的鄰居發現,叫了消防來破門,送到了醫院。

疾病對於老人來說幾乎是習以為常了,每一位老年人都幾乎有著不同程度的慢性病,每天需要通過吃藥來控制身體的各項指標。但是一旦生了某種突如其來的疾病,就會給老人家帶來很大的心理衝擊,生活也隨之一起失控。

北京某傳統養老機構

-06-

師奶義工團

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有的老人心態比較好、身上也沒有大病,每天都活得很開心、很有活力。我們也會專門為老人家組織各種各樣的活動,幾年下來他們還發展出一個師奶義工團,日常活躍的有四五十人。

比如我們社區裡有一位特別活躍的阿姨,我們叫她芳姨。

芳姨每天都來中心,早上八點多來,下午四點多走,規律得好像來上班一樣。她平日在前臺幫忙接待來訪的人,有義工活動時就特別積極地參加探訪長者的活動。

她人特別熱情,到社區裡跟那些老人家聊,她 60 多歲,人家也 60、70 歲,每次都有一大堆話聊。如果我帶她去探訪,基本上就沒有我說話的份了,因為她說話的頻率特別快,我根本就沒有插嘴的機會。發展到最後,每次都得提醒她,「芳姨,時間差不多了,一個鍾了!咱們走吧!」

這樣一年下來,她可能會攢上 100-200 個小時的義工時數,年終還到市裡面去領金牌義工的獎。人家來採訪她,她就特別開心。

-07-

社工的無奈之處

其實做老人服務的話,你可以看到無數種人生、看到他們生命的終點。不管他們有錢或者沒錢,到最後,很多時候你看到的都是一種很無力、很無奈的狀況,會讓你覺得,原來人老了之後,生活真的是有各種各樣的困境。

無論有沒有孩子,安度晚年都是一件很艱難的事。現在越來越多的老人獨自居住在家,公立養老院排不上,私立養老院又太貴。

當然,不僅是廣州,在全國範圍內,養老都是一個挺嚴峻的問題,人口老齡化越來越嚴重,經濟水平比較好的城市都在嘗試著探索社區養老的可能性。

到 2018 年年底為止,北京已經建成了 680 家養老驛站,但北京 60 歲以上的戶籍老年人口都已經三百多萬了,幾百家驛站顯然是不夠的。

也不僅是關於養老,內地的社工發展普遍非常落後。中國目前持證社工大約 44 萬,以目前的人口比例算,相當於一萬個人當中只有三個社工。

而在香港,註冊社工有 2.3 萬人 ,也就是每 320 人,就有一位社工。在改革之前香港社工的薪資水平是非常高的,即使是現在他們的月收入大概也有 1-2 萬港幣。

廣州在全國範圍內來說已經是發展得比較好的城市了,但是社工的工資也只有 3000-5000 元左右。

一位老人珍藏了幾十年的毛主席像章 供圖/王渡

我做社工的這幾年,目睹了很多同事的離開,最終, 6年後,我也辭職了。

離開的原因可以有很多,最普遍的不外乎是工資不高、晉升通道窄、社會認同低、難以獲得成就感、以及最容易出現的職業倦怠……

其實越到後幾年,我覺得自己能做的東西越少,從白手起家到 20 多人的社區機構,再到一個人跟十幾個項目,我能做的好像也只有這些了,一方面是我自身能力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是環境的原因。

我所在的那個社區大概有 1 萬左右的老人家,可是負責養老服務的只有兩三個社工,很多設想都因為資金、人手不夠的原因沒法推進。

另外,我們還要應付政府的一大堆指標,對於中心來說,有的時候這些指標甚至是比推進服務更重要的。

-本期配圖除註明外 來源於網絡

講述者 |王渡

文字 |劉逗

相關焦點

  • 蘭州丨街道社工一對一服務,老年人智慧型手機一樣玩得轉
    新來參加智慧型手機學習的羅阿姨迫切的問社工。昨日下午,在酒泉路街道黨群服務中心友鄰空間,轄區老年人智慧型手機學習活動開始啦,這是友鄰空間為老人們專門組織的智慧型手機學習活動。當前,隨著我國數字經濟的迅猛發展。智能化產品和服務應用在越來越多的生活場景中,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但也給廣大老年人在生活中帶來了許多的不便和困擾。
  • 泉城最美禁毒社工展播:禁毒沒有旁觀者,你我都是踐行人
    禁毒社工李欣與同事正對一名社區戒毒社區康復人員進行談話。這名社區戒毒人員說,曾經的他深陷毒品深淵裡無法自拔,看著身邊親人和朋友漸行漸遠,自己感到非常的彷徨無助,是禁毒社工們孜孜不厭地勸說和關心讓他重新感覺到愛和被愛,感受到家庭和社會的溫暖,重新建立起遠離毒品的信息。他現在深知毒品給自己和家人帶來的痛苦和危害,他也希望自己能像李欣一樣,去挽救更多還在吸毒邊緣徘徊的人。
  • 製圖、理髮、翻譯……北京東城社工防疫一線展「特技」
    我是東城社工,也是「製圖員」「程式設計師」  一臺電腦、一個Excel表格,安定門街道分司廳社區社工穆天翔,花了三個晚上,畫出了自己管片小經廠胡同樓門路線圖。哪些胡同是相通的,哪些胡同出不去,哪個院裡有樓門院長,哪家要多去看兩眼,都在這張圖裡標的清清楚楚。
  • 北京街頭露宿者的 100 種人生|故事FM
    種人生33:08來自大象公會點擊上方圖片,跳轉「故事FM」小程序,收聽真人講述。她是我的第一個服務對象。她也是一種露宿者。被褥破陋、頭髮髒亂、雙手黢黑……其實,露宿者的故事遠比這些刻板標籤複雜。我叫郭顏一慧,根據我工作的北京和風社工事務所 6 年來的記錄,即便在北京這樣的大都市,在它最中心的三環內,流浪的露宿者也不下千人。
  • 做溫暖的「娘家人」——遼寧瀋陽禁毒社工幫助戒毒人員融入社會
    新華社瀋陽6月25日電 題:做溫暖的「娘家人」——遼寧瀋陽禁毒社工幫助戒毒人員融入社會新華社記者李錚、包昱涵在瀋陽市瀋河區社區戒毒社區康復服務中心見到老楊的時候,他剛剛結束一上午工作,連水都沒顧上喝一口。
  • 歌鶯舞燕、搖曳生姿,老年人也能「舞出我人生」!
    歌鶯舞燕、搖曳生姿,老年人也能「舞出我人生」!END記者:柴斌、陸海捷原標題:《歌鶯舞燕、搖曳生姿,老年人也能「舞出我人生」!》
  • 曾經的「社矯對象「」化身司法社工——用自身經歷感召更多歧路人
    社工沒有將其當成一名犯罪份子對待,而是跟其平等對話,從對其關懷開始,提供傾聽其心聲的平臺,全面了解她的心理特徵,讓她的情緒得到宣洩,麗麗從最初聽話不說話的態度慢慢的轉變,也開始慢慢跟社工聊到自己的真實感受。這種以閒聊的形式在自由輕鬆氣氛下進行,初步消除了她是罪犯的顧慮,感受到社區矯正人性化的管理模式。
  • 政法| 攜手保護「少年的你」 雲南臨滄涉罪未成年人幫教引入社工力量
    令張東致印象最深的是一名叫小吉(化名)的男生。小吉涉案時17周歲,因喝酒時與對方起衝突,用啤酒瓶砸傷人,涉嫌故意傷害被移送耿馬檢察院審查起訴。小吉來自一個離異家庭,父母離異後,由父親監護。父親沒有穩定的工作,很少管教小吉,初二輟學後,小吉便與不良青年混跡在一起。通過交流,張東致發現,小吉是一個極其敏感的孩子。
  • 致敬禁毒警察 禁毒社工在行動
    禁毒社工?禁毒警察?答案是禁毒警察。毒品的危害巨大,每一克毒品,都預示著一個人生的毀滅、一個家庭的破碎、一個社會的不穩定,也預示著一名禁毒警察將會付出生命的代價。 八一建軍節將至,為緬懷革命先烈,弘揚愛國情懷,在鄭州市禁毒辦的指導下,中原區林山寨辦事處和引航禁毒社工開展了主題為「慶祝八一建軍節,致敬禁毒警察」的禁毒宣傳活動。
  • 防疫也要防「抑」,這群社工成了社區居民的「解憂雜貨店」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社工。 社工和居委工作人員正在街頭勸導制定針對性的心理疏導方案,為困難群體解憂「你們不要管我」,還拿出瓶子砸腦袋的王阿姨,被社工及時發現勸住,李森心理團隊得知後,主動介入,成立危機解決組,嘗試與王阿姨溝通,了解到王阿姨是一名來穗工作者。從醫院出來後,自稱沒有得救了,擔憂連累家庭,在疫情的緊張氛圍下,加深了對疾病的恐慌,想去自殺輕生。經團隊心理疏導、真情關懷、普及知識,王阿姨看到了希望,感受到了大家的溫暖,減少了恐慌,最後在街道聯防聯控組幫助下前往了救助站。
  • 當禁毒社工遇到學過社工知識的吸毒人員
    他向戒毒社工機構求助,之後成功戒除毒癮。負責跟進的社工覺得球哥有能力作為禁毒社工幫助其他人,就推薦他就讀非全日制的社會工作大專課程。可惜在差不多要完成第一年課程時,球哥因為車子被偷受不住打擊而重墜毒淵。球哥意志消沉,覺得顏面無光,主動退學並且斷絕了與跟進社工的聯繫。9年後,球哥以富有感情的表達和戲劇性的背景成功取得我這位社矯社工和法官的信任。
  • 致迷茫的社工:是否有觸動你心靈的瞬間?
    她總是習慣稱呼我為「章先生」,我知道那是因為第一次去她家的時候,是叫了一位學校老師帶的路,在她的那個年代,教師都稱呼為「先生」吧。我想她到現在都不知道我是一名社工,不過稱呼為 「章先生」那又如何?「章社工」與「章先生」,我一點兒也不介意這個「美麗的誤會」,這無關緊要。
  • 衡陽南華附一社工舉辦「巧手秀我心—福來福到」主題活動
    頂著寒冬的北風和冷雨,衡陽市心益緣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應南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邀約,12月15號下午,來到放療科舉辦了一場「巧手秀我心—福來福到」的主題活動。這是衡陽市心益緣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今年為南華附一做的第四次活動。
  • 2019講好社工故事項目精選名單發布
    活動歷時8個月,投稿內容涉及兒童、養老、醫務、司法、社區等不同的專業領域,不但記錄了一線社工的心路成長曆程,也真實客觀地展示了社工的實際工作情況。 經過項目組的審核,最終20個社工故事入選「講好社工故事優秀作品集」,現予公布。
  • 恭和家園丨樂成養老社工督導張小歐:以年輕的方式解鎖養老生活
    其實,還有一群樂活老年群體,不以年齡為界限,反而以年齡積累的力量,推動著人生繼續向前;以年輕的方式突破極限,在暮年之際活出自己的一番新天地。本期,我們邀請來自樂成養老社工督導張小歐,為恭和家人們介紹,如何以年輕的方式解鎖老年生活。
  • 「這個髮型,我喜歡!」黨員、社工和理髮師為老幹部上門理髮
    「今天這個髮型,我非常喜歡,理髮後整個人神清氣爽了。謝謝老幹部局的貼心服務,安排人員上門為我理髮,真是解決了我的生活大問題。」朱蓮老同志跟市委老幹部局的黨員、社工說道。近日,市委老幹部局以「黨員+社工+理髮師」的模式,開展「送學上門、送溫暖上門」活動,為9名行動不便的離退休老幹部上門理髮,提升老同志的幸福感和晚年生活質量。
  • 「三崗十八級」薪酬體系 穩定並優化社工隊伍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從昔日的無人問津到如今的爭相競崗,這樣的改變與我區建立的城市社區專職社工「三崗十八級」薪酬體系密不可分,待遇的大幅提升以及相應的晉升通道,讓更多年輕人願意投身於社會基層治理事業。「90後」張園是城廂街道休博園社區的一名專職社區工作者,2019年11月份通過全區統一招考後,她辭去了原本在企業的工作,於今年1月15日來到社區上班。
  • 助力宣傳 暖心幫扶 山西禁毒社工在行動
    經過彩虹禁毒社工努力策劃、積極籌備,歷經一周的激烈比拼,同學們充分發揮想像,緊扣主題,完成了「拒絕毒品」、「向毒品說NO」、「遠離毒品」等主題的黑板報及手抄報作品。在頒獎儀式上,社工開展了毒品預防教育專題講座,鼓勵同學們主動參與禁毒宣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爭做禁毒小先鋒。
  • 我的媽媽是「打怪超人」
    5月9日,江北新區8家社會組織開展了一場特色的關愛抗疫社工媽媽主題活動。活動從兒童視角讓社區社工媽媽們被看到、被聽到,加強親子融合、提升媽媽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上小學的小峰,看到媽媽每天早出晚歸沒空搭理自己,只能在電視裡了解疫情的可怕,瞬間明白媽媽工作的重要性,特別想對媽媽說:「爬樓的時候要注意安全,記得及時洗手,我和爸爸永遠愛你哦!」
  • 一位老社工的啟迪
    作者:周雲騫,心理社工,綜融心理與社會學者,心理學院研究生,致力於心理學讀書公益和關愛抑鬱症公益。我將餘生獻給中國的心理社工、心理治療事業,離我正式執業還剩6000個小時!感謝每一位關注我,認可我的朋友們,你的認可鼓舞著我勇敢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