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兜鈴Aristolochia debilis是馬兜鈴科的草質藤本植物,中國南方及中部常見,生於路邊或山坡灌叢中。植株有腐肉味,非常細弱,其種加詞debilis意思即為「柔弱的」。葉互生,長圓狀卵形,基部心形,花的形狀很奇特,花被形成一個管狀結構,基部膨大成球形,另一端擴大成喇叭形,一側簷部延伸成長長的舌片。果實球形,黃綠色,掛在藤上的樣子像掛在馬頸下的鈴鐺,待熟透了以後,這鈴鐺還會沿著6條稜由基部向上裂成六爿。
馬兜鈴花葉 圖片來源 commons.wikimedia.org
馬兜鈴大青果 圖片來源www.uniprot.org
看過西遊記的人肯定對馬兜鈴這個名字很熟,因為它出現了兩次,第一次是在三十六回,唐僧所作的一首藥名詩中有「路上相逢三稜子,途中催趲馬兜鈴」兩句。前半句是指路上收了三個愣子當徒弟,後半句形容匆匆趕路的經歷。第二次出現是第六十九回在朱紫國,孫悟空治好了國王的病,豬八戒差點說漏嘴說藥裡放了馬尿,被孫悟空用馬兜鈴混過去了。還記得當時旁邊的太醫怎麼說? 「兜鈴味苦寒無毒,定喘消痰大有功。通氣最能除血蠱,補虛寧嗽又寬中。」可見馬兜鈴在古代是一味常見中藥。
馬兜鈴入藥被冠以各種仙風道骨的名字,如青木香、天仙藤等等,仿佛服用就能成仙似的。這些俗稱不光指馬兜鈴一種,也可指馬兜鈴屬的其他藥用種類,在南方多指馬兜鈴和尋骨風A.mollissima, 而黃河以北常見的是北馬兜鈴A.contorta。
尋骨風(綿毛馬兜鈴)植株有毛 圖片來源hanapon.karakuri-yashiki.com
馬兜鈴的屬名Aristolochia由古代希臘語Aristos(άριστος,意為「最好的」)加locheia(λοχεία,意為分娩)組成,古代歐洲人覺得這一類植物的花形狀像女性的產道,就把它們拿來當作幫助分娩的藥物。看來以形補形在全世界古代醫學體系裡都很流行。
現代藥理學研究證明馬兜鈴含有馬兜鈴酸Aristolochic Acid,對人體會造成不可逆的腎臟功能損害,並增加泌尿系統惡性腫瘤的風險(馬兜鈴屬和細辛屬的植物大多均有此種毒性)。美國FDA、香港衛生署及歐洲藥品評估局已禁止相關藥品的生產銷售。
另,在一些動物實驗中,馬兜鈴甲醇提取物被發現可抑制E2前列腺素活性,因此被認為具有潛在的抗炎作用。
馬兜鈴雖毒,卻是許多鳳蝶的寄主,如裳鳳蝶屬、曙鳳蝶屬和麝鳳蝶屬等等,這些蝴蝶的幼蟲靠馬兜鈴的化學成分保護自己,讓捕食性天敵難以下咽。對養蝴蝶的人來說,學會在野外辨認馬兜鈴科植物也是一種必要技能。
馬兜鈴植株上的麝鳳蝶幼蟲 來自flower.town-we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