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有很多種生物,因為氣候環境等原因,每個地方都有其獨有的生物,隨著技術的提高,我們現在學會了引進外來物種。但是引進外來物種也有一定的風險,其一,如果此物種無法適應當地環境,則無法引進成功;其二適應當地環境,引進成功能為當地帶來經濟效益;其三適應能力過強,反而給當地環境帶來危害。
我們中國就有一種引進得很成功的養殖良種,那就是羅非魚。一方面,它能每年都為我國創造極其誘人的經濟價值,多年來,中國都穩居世界上最大的羅非魚生產及出口國;另一方面,也因為羅非魚適應能力很強,泛濫的羅非魚嚴重危害當地的生態環境。
最早在1957年,羅非魚從越南傳入我國廣東地區,所以早期也有人把羅非魚稱為「越南魚」。在這之後,我國還分幾次引進了數種羅非魚,通過雜交育種獲得大批養殖良品。其實羅非魚並非是我國第一個嘗試引進的物種,但是因為早期的很多新品種,引進的並不算成功。而羅非魚生命力頑強,成功成為我國引進最成功的品種之一。
羅非魚食性很雜,水中的植物、藻類以及一些無脊椎小動物都能被它們消滅,所以羅非魚成長得很快,基本六個月左右,就能進入下一代的繁殖。實際上,跟其它魚類相比,羅非魚每次的產卵量不算大,但是羅非魚有一項神奇的技能——口孵魚卵。正是因為這項技能,有效的避免了魚卵遭到破壞,大大提升了魚卵的孵化率。
而羅非魚的優點很多,除了易於養殖、生活速度快、產量高等,羅非魚的肉質也頗受好評,例如肉質鮮美、口感細嫩等,而且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食物,因此羅非魚也有「白肉三文魚」、「水裡的雞肉」等稱號。
而羅非魚之所以能打開美國市場,主要還是因為羅非魚沒有肌間刺。對於中國人來說,自古以來就吃魚的我們,挑刺技術簡直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但美國人很不喜歡這麼繁瑣的吃法,也很少吃河鮮,而羅非魚,肉多刺少,去頭去尾加工成魚排剛好符合美國人的胃口。因此,羅非魚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就成為了美國的第四大海鮮。
而相比美國人對羅非魚的熱愛,中國人對羅非魚的喜愛程度就遠不如美國人了,也正是因此,我國養殖羅非魚也極度依賴出口,存在著嚴重的內銷不足的問題。即便羅非魚集中魚的優點於一身,但是它的銷量和口碑都很一般,而且羅非魚的價格比其他魚類要低很多。
有很多人不喜歡吃羅非魚的原因在於羅非魚身上的腥味,但如今的養殖羅非魚已經能夠做到祛除腥味,但普通百姓只要吃過一次有腥味的羅非魚,就很難對它改觀了。其實羅非魚,無論是蒸、煎、煮、炸,都可以做得很美味,如果你沒試過,就嘗試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