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家具有兩百多年歷史的制表老廠,芝柏的發展可謂瑞士制表業的縮影,不過相比大多瑞士表廠,它更具接納及創新精神。
當芝柏還不叫「芝柏」的時候,一個名為弗朗索瓦·鮑特的小學徒憑藉驚人的天賦與努力,擁有了一間屬於自己的工坊。
18世紀末,他打破局限,創造出一枚超薄懷表,知名度提升,他的小小工坊也一路成長為當時知名的鮑特製表廠。
聲名顯赫的鮑特製表廠成為上層名流追捧的對象,連巴爾扎克、大仲馬以及後來的維多利亞女王都是座上賓。
1906年,鮑特公司被芝柏收購,成為芝柏的重要組成基因。
1856年,康斯坦·吉拉德與他的妻子瑪麗·佩雷戈創辦芝柏制表廠,芝柏的歷史正式開始。
吉拉德在擒縱技術上非常用心,1867年,芝柏在巴黎世界博覽會上展示了一款三橋陀飛輪機芯,震驚鐘表界並獲獎。
1889年,芝柏將黃金放入機芯,發布了標誌性的三金橋陀飛輪Esmeralda 懷表,再次獲得巴黎世界博覽會金獎。機芯從此成為賞玩的一部分,不再只是沉默的奉獻者。
1880年,芝柏在應邀為德國海軍軍官制表時,率先提出了並製造了2000塊便攜的「腕錶」,表鏡上有抗衝擊的柵格。
但由於構思太超前,在那個懷表盛行的年代並沒有得到良好的響應,直到1930年——這個構思出現後的第50年,腕錶銷量才首次超越懷表。
芝柏的歷史其實就是鐘錶界的創新史,一路發展,都不忘保留創新基因。
1965年推出Gyromatic HF高頻自動機芯腕錶,振頻達到36000次每小時,獲得瑞士納沙泰爾天文臺百年大獎。
與之前獲天文臺大獎的實驗室機芯不同,這是第一塊能夠量產的獲獎機芯。
1970年,石英革命到來,芝柏嗅覺敏銳緊跟浪潮,首先推出Elcron石英表。瑞士表廠們因承受不住衝擊紛紛倒下時,芝柏逆流而上,成為佼佼者。
隔年,芝柏推出GP-350機芯,振頻達到32768,該振頻自此成為全球表商通用的石英標準振頻。
GP-350比同時期大放異彩的精工Astron以及瑞士CEH實驗室Beta21機芯精準了4倍,電池壽命也更長。
1981年,石英革命尚未結束,芝柏又作出大膽決策——重新作出複雜的三金橋陀飛輪,成為第一批回歸機械時計的表廠,再次引導腕錶風向。
三金橋陀飛輪的歷史重新開始演繹。
2013年,芝柏推出一款恆定動力腕錶,再次解決了機械錶業的一大難題,在享有鐘錶界「奧斯卡大獎」美譽的日內瓦高級鐘錶大賞(GPHG)中獲得殊榮。
芝柏到如今的進程中,有過多次突破,一百多項專利。
在超複雜腕錶界,芝柏是絕對的大佬,已經成為芝柏標誌的三金橋陀飛輪、歌劇院,任意系列拿出一塊,都能成為頂尖。
沿承傳統,保持活力,也許是芝柏屹立不倒化身最古老鐘錶大佬之一的原因。而每個重要時節,上位者大膽一搏的決策,則是他低調之餘仍然充滿能量的關鍵。
由於芝柏對於營銷保持了一貫的佛系態度,所以在大陸它並沒有像勞力士、浪琴或積家一樣受到追捧。不過縱觀其歷史就會發現,在硬實力的比拼中,芝柏可是絲毫不會露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