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小康君每次打開短視頻,都能看到很多「女兒奴」日常炫女,明星圈的「女兒奴」閉著眼睛也能扯出一長串。重男輕女的風氣似乎有所緩解,但由此而來的新型偏心,卻讓小康君同樣心痛……
比如在2018年12月24日零下28度的低溫下,黑龍江塔河一公園內發現了一個凍得臉色發白的男嬰。
該男嬰生母說,已經有2個兒子,想要個女兒。當初意外懷孕,以為是個女孩才決定留下來,結果生下來又是一個男孩,自己難以撫養,於是選擇了遺棄。
養不起可以送個好人家,可將2個月的嬰兒遺棄到冰天雪地中,那就是要命呀!還好孩子被路人及時送到了醫院,被好人家收養,而生母將受到刑事處罰。
我們致力於消除重男輕女,但因重女而犯罪,這兩者又有何區別呢?
新型偏心:「重女輕男」
網上有一個關於「養兒子」和「養女兒」的剪輯,爹爹回家看到女兒,滿面笑容手牽手。
看到突然冒出的兒子,嘴角逐漸下沉,那畫風切換太快小康君都有些承受不來!
一些網友調侃,「是我了,看見女兒心生歡喜,看見兒子就不耐煩。」
關於兒子和女兒,還有很多說法,比如:「女兒是小棉襖,兒子是皮夾克」;「女兒是報恩來的,兒子是討債來的」;「女兒是小情人,兒子是情敵」……
提起女兒,就連五大三粗的糙男人都會柔軟幾分,兒子就像一個小可憐。
在前幾年國內有一檔二胎體驗節目,採取素人寶寶入住獨生子明星家庭的形式,跟拍記錄大寶的變化。其中就有幾個片段,看得小康君一陣心疼!
楊陽洋家庭中來的是一個可愛的混血妹妹,兩口子特別喜歡這個妹妹。
楊威抱著妹妹玩,楊雲一直看著妹妹,兩人完全忘記了楊陽洋的存在。
楊陽洋一個人形單影隻,委屈到眼淚在打轉,「媽媽要是喜歡妹妹的話,我五百顆心都破了」,「我一個人太孤單了「……
當楊陽洋努力表現,卻仍難以引起爸爸媽媽注意,又遇到爸爸媽媽維護妹妹的情景時,楊陽洋再爆驚句:「我都是個野孩子了……」
如果說這是因為妹妹需要多加愛護才出現這樣的情況,那下面的案例,更清晰明了說明了問題。
在《育兒大作戰》中有這樣一個家庭,一家人出門吃飯逛商場,姐姐和弟弟打打鬧鬧,爸爸對兒子瞬間面帶嚴厲:「我說你不聽是不是?」「姐姐是女孩子,你要讓著姐姐,還得保護她」……
媽媽在旁邊看著情緒低落的兒子,對丈夫也頗有微詞「你怎麼回事,你光說兒子,不說女兒?」
爸爸:「那兩個人出來,男孩和女孩,我不得說他嗎?」
媽媽:「那不行,兩個人都有錯……」
吵到激烈時,爸爸一把牽過女兒,「妞妞我們走,別理你媽。」
一家人坐下點單,爸爸首先詢問女兒的意見,兒子在旁邊一直想引起爸爸的注意,但一次次被爸爸打斷,「你姐還沒點完,沒說清楚。」
弟弟失落得趴在桌子上,看著姐姐和爸爸歡喜雀躍的挑食物。
媽媽看不下去,對丈夫說,「你不能光問女兒,不問兒子。」
原先說等會再讓兒子點單的爸爸,此時一語帶過:「他我自己看著點就行。」
等到吃飯時,爸爸親自把喝的吃的往女兒身邊拿,弟弟拿走姐姐沒來得及吃的薯條,想要擠上番茄醬,爸爸此時瞬間發火,「彤彤(兒子的名字),看著爸爸(威脅兒子放下薯條)。」
一看爸爸這架勢,兒子直接嚇到大哭。
即便如此,爸爸還在說:「哭什麼,一點承受力都沒有。」
媽媽一直勸說「行了,倆孩子的事,讓他們自己解決」……
即使在家姐弟倆發生矛盾,明明是姐姐先去搶玩具,可卻沒人理解弟弟,以至於弟弟崩潰喊出「為什麼受欺負的總是我?」
這位爸爸那是絕對的女兒奴,姐弟倆有任何爭執,不問緣由就指責兒子,兒子也是真的委屈,連吃個薯條都要看爸爸臉色。
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不受父母關注的孩子是真的可憐!
重女輕男、重男輕女
統統要不得
在網上看到一位網友的話:「重男輕女和重女輕男,誰都不比誰高貴,都是對孩子的傷害。」
這種傷害範圍極大,不僅是孩子受傷害,也會影響兩個孩子之間的關係,更會激化親子之間的關係。
當家長無條件偏愛一個孩子,受偏愛的孩子可能會有恃無恐,甚至恃寵而驕。
而不受喜愛的孩子更可能發展出暴躁、易怒和自卑、唯唯諾諾的相反性格,他們過分在意他人的負面評價,自我價值感低,同時一邊懼怕權威的否定,一方面也渴望權威的承認。
父母偏心其中的一個孩子,可能會導致孩子心生不滿,故意欺負受寵的兄弟姐妹,一是表達發洩情緒,二是希望引起家長注意。時間久了,兄弟姐妹間的關係會很僵。
一個曾經經歷過父母忽視的孩子說「哪有什麼向偏不向偏的,只是他們不願意給予你那份相同的愛罷了……真正看開的人不會再把自己所經歷的委屈再向旁人訴說,因為太讓人難受了,就像是一股子酸氣從肚子裡往上升到鼻子裡。」
當一個孩子認為爸媽不願意給予自己愛,那份不滿和委屈就已經要溢滿心底了,一邊抱怨,一邊期待。等到無抱怨、無期待時,那不是原諒了父母,而是放過了自己。
請給予孩子相等的愛
人生在世,在童年沒能得到最原始的愛,之後的人生是怎麼都找不回來的,是用「童年治癒一生」,還是用「一生治癒童年」,取決於家長的做法。
就像上文中的一位爸爸男女區別對待,「男孩和女孩,我不說男孩我說誰?」
女孩、男孩犯錯都需要教育,不能應該是男孩就應該挨訓,女孩犯錯就可以毫不在意,男孩也有自尊心,想要孩子接受教育,就要讓他明白:受批評不是因為性別,而是因為事情做錯了!
犯錯標準一致,但懲罰形式可以因人而異。
就像一位寶媽曾和小康君講的,大兒子和小女兒同時爬窗戶時,她一變臉,女兒就知道這是做錯事了,趕緊住手不敢調皮,反觀兒子非得大聲呵斥才會停下。
所以她的處理方式,對待女孩就較溫和,事後和女兒娓娓道來講道理;兒子皮中帶欠,那就先面壁思過,思過後再捊道理。
形式不同,愛應該相等,不應該因為性別忽視另一個孩子的感受。
不管男孩還是女孩,都是家長的心頭肉,不忽視、不歧視、不拋棄任何一個,這是我們家長必須做到的。
說到底,愛孩子,不是因為性別,而是因為Ta是你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