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英語中的pocket(衣袋)一詞來源於古法語裡的poque,意思就是「口袋」。這是因為,我們所熟悉的這種縫製在衣服上、留有開口的衣袋,直到很晚才出現。翻開任何一本20世紀以前的字典,pocket這個詞都被解釋為「用帶子拴在或者掛在身上的小口袋」。
這種小口袋可以是今天常見的挎包、手袋,也可以是拴在腰帶上的腰包,材質從最窮的人用的粗麻,到棉布、皮革,到油畫上和衣裙材質配套的絲綢,不一而足。後者往往是貴婦王公精美華服不可或缺的裝飾部分,譬如下圖凱薩琳·帕爾(CatherineParr,英國國王亨利八世的最後一位王后)的隨身口袋,就拴在華麗的金質腰帶下端,好像一個優雅的吊墜,都鐸時代的許多貴婦都喜歡這樣掛她們的pocket。
凱薩琳·帕爾王后
皮革製成的、和腰帶配套的腰包
正因為如此,當年的小偷也被稱為「cut-purse",因為要竊走腰包,勢必要割斷和腰帶連接的帶子。慘痛的教訓越來越多,17世紀之後的繪畫上開始很難見到露在外面的pocket,因為衣服和裙子上做出了開口,讓大家可以把小包包塞進外衣的裡面去,令偷兒更難得手。必然的結果是,pocket必須做得比以前更薄,更貼身,這樣才不會在塞進外衣之後凸起一塊。
說到」凸起一塊「,倒也不是所有的衣袋都是如此——看到上圖和銀白色絲綢製成的豪華腰包交相輝映的那個凸起了嗎?也是文藝復興時期男裝上常見的標誌物——英語叫codpiece,中譯陰囊袋(太汙,不過cod在古英語裡的確是睪丸的意思)或股囊。因為當時的剪裁技術所限,衣服的袖子和褲子的褲管都無法相連,袖子用系帶系在軀幹部分上,而開檔的褲子則必須在襠部再另穿一塊」襠布「來保暖遮羞。
用系帶和軀幹部分相連的袖子
Cima da Conegliano所繪的聖羅科(Saint Roch),畫中清晰地展現了當時男式長褲的結構
出於彰顯」雄性魅力「的目的,這塊襠布的地位日漸重要,也越做越醒目和美觀,不僅有繡花、釘珠,裡面還故意塞入填充物使其無論何時都一柱擎天(餵)。不知何時起,熱愛股囊的公子哥兒們覺得與其往裡塞棉花,不如充分利用,也可以是個頗方便的隨身小口袋,還幾乎沒有被竊的危險,於是他們開始往裡面放錢幣、信件甚至零食等物……如果我們有幸穿了回去,看到一位衣著華麗的帥哥從襠部掏出一隻蘋果開始啃,或者一塊撒了香水的繡花手帕送給心上人,請不要失禮地驚叫_(:з」∠)_
英王亨利八世的時代是股囊最流行的日子,可惜小喬主演的《都鐸王朝》裡絲毫也沒有這方面的表現,太不尊重歷史啦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和他的狗
鎧甲上也常見類似部件,裡面有沒有被塞過零錢就不知道了
讓我們雞凍地高呼「codpiece不死!」
猜猜這是誰(你夠了)
無論作者有多麼熱愛codpiece,還是言歸正傳吧——從十八世紀開始,歐洲男裝開始做得越來越貼身,誇張的燈籠褲和大氅都逐漸消失了,在外衣下面塞一個口袋而不破壞外觀,也就越來越困難。裁縫們開始在男裝外衣的下擺、裡襯和褲子的臀部上做出夾層式的口袋,下圖中1740年代的男裝上正是符合現代人觀念的」衣袋「。後來這種衣袋又進一步分類細化,在男裝的各個角落開花結果。到了維多利亞時代,男裝上有胸外側口袋、胸內側口袋、懷表口袋、車票口袋、褲袋、馬甲口袋……等等。
1740年代的男裝,上面已經出現了和現代類似的翻蓋口袋
十九世紀的雜誌用漫畫教育讀者不要在馬甲正面淺淺的」車票口袋「裡面放重要的東西,因為這裡特別容易被小偷得手
對於女裝而言,由於一直都十分寬大,系在腰上、藏在外裙和襯裙之間的小口袋,一直到18世紀末都依然存在。累贅的長裙上有隱藏的開口,允許她們把手伸進系在腰間的口袋裡去。然而由於開口一般位於長裙的側面偏後,視線的死角處,小偷也很容易得手,於是從19世紀開始,女性逐漸流行用手袋盛放隨身物件。男裝上的那種夾層口袋也會偶爾出現在女裝上,然而直到今天,攜帶手袋或挎包依然是女性的慣常選擇,而男人則大多喜歡把東西塞入他們衣服上的各種口袋裡。
18世紀長裙上的開口,便於把手伸進裙下的口袋裡去
1803年的漫畫,小女孩把外面的圍裙捲起,可以看到系在腰間的口袋
19世紀的手袋
男裝界不成文的規矩始終存在:口袋越多、越明顯,則服裝越不正式,越」休閒「,因為過多過大的口袋會破壞衣服的線條。下圖展示了20世紀男裝外衣上幾種常見的口袋:
可以看到,原先位於西裝馬甲正面偏右的車票口袋「ticket pocket」,在馬甲不再是西裝的必須組成部分之後,被挪到了西裝外衣的右側。但今天絕大多數西裝上已經不再做這個口袋了。口袋的翻蓋一直很受歡迎,它可以保護袋內物品不掉出來、不容易被竊以及雨雪天氣不被打溼。老式西裝的口袋翻蓋一般都可以在不用的時候塞入袋內,使衣服看起來更得體(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西裝上的口袋翻蓋不會有紐扣)。但20世紀初流行起來的」運動外套「則沒有這個顧慮,而且它的口袋也不是夾層式的,而是用同樣的面料做成,縫在衣服的外面,因此被稱為」補丁式口袋「(patch pocket)。補丁式口袋大大增加了口袋的容量,但也是所有男式外衣中最不正式的一種,通常只在戶外活動中穿用。
穿運動外衣的男人
鑑於補丁式口袋的方便和大容量,它後來被軍方採納,進一步增加體積,成為今天在軍隊迷彩服上常見的「Cargo pocket」(褲袋)。1938年英國軍方設計的一款戰鬥服上,第一次出現了用於裝地圖的大褲袋。而後被美國第八十二空降師的指揮官威廉·亞博勒(William P.Yarborough)少校引進美國,成為美國陸軍標配跳傘裝上的一部分。
這種跳傘裝上有六個類似的褲袋(不是全都在褲子上),除了地圖、彈藥,還可以裝下軍刀、手榴彈、食品、急救包、襪子和許多東西。不過由於裝得太多,褲袋的結實程度也飽受考驗。諾曼第登陸時,傘兵著地時衝擊撕裂了不少褲袋,把士兵們的個人物品撒得滿戰場都是……後來因為士兵的袋內物品過重,還必須額外增加吊帶,否則褲子都會掉下來。
由於設計失誤,美軍在1943年推出的戰鬥服上的褲袋特別不好用,士兵在全副武裝之後幾乎夠不著它,於是又被更小的補丁式口袋取代。到1960年代的越戰時,威廉·亞博勒(這時候已經是中將了)再度出山,為美國陸軍設計了適合熱帶雨林的「叢林裝」,他所熱愛的大褲袋才再次出現在美國士兵身上,一直到今天都依然存在。
越戰時的叢林裝
今天的美軍標準戰鬥服(ACU)的褲子上一共有八個口袋
而士兵們用它來裝什麼,你永遠也估不到。
(文章來自公眾號「十五言」,經作者授權轉載,原標題為「文藝復興時期男士Fashion:迷之凸起?」,作者艾守義(新浪微博@艾守義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