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回暖,正是「種瓜點豆」的季節。位於山西省運城市空港南區的運城市實驗中學「少年農學院」內,來自運城市實驗中學的80多名學生一邊聽技術員講解蔬菜栽培技巧,一邊手執鐵鍬興致勃勃栽種西紅柿、茄子、辣椒等蔬菜苗……陽光、汗水、笑語交織成一派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
2017年,學校在市區物色了一塊近10畝的勞動基地,成立了運城市實驗中學「少年農學院」,並責成專人負責,招募了生物教師和當地經驗豐富的「菜農」做指導,供全校4000多名學生輪流勞動學習。
「嗨!快來看,這個西紅柿這麼大!」
「我這邊也有,我上次栽的黃瓜又嫩又綠!」……
每年暑假期間的周末,學校都會安排一次大型採摘活動。看到自己鬆土、播種、澆水、施肥結出的果實,同學們們顯得特別高興!
其實,實地參加勞動僅僅是學校勞動教育的一部分,學校管理者十分清楚:「這不是讓孩子湊熱鬧,更不是給孩子提供『三分鐘熱度』的空間,而是通過不同角度、不同層面、不同方式讓孩子們領悟和體味『勞動光榮』『勞動幸福』『勞動快樂』的道理。」
為此,學校先後制定了《關於加強學生勞動教育的實施方案》《關於對勞動教育課程進行考核評價的意見》等文件,並由學校後勤服務中心和年級管理中心組織研究、認真策劃,制定課程計劃,固定參與勞動學習的年級、班級,開展有針對性的勞動教育課程。
「影響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有哪些?」「種子每天變化特點是什麼?」……過去,作為城市的學生,主要是憑藉想像和老師描述來完成生物課學習的。「孩子們學習靠的是死記硬背,既費力氣還難以理解。」學校生物課教師馬豔玲說。
「少年農學院」開辦後,馬老師把生物課上到地頭,她在給孩子們講解《種子萌發需要的外界條件》時,要求全班同學每4人組成一組探究「影響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有哪些」,讓學生們在7天之內每天按照「發芽數」詳細記錄,測算發芽率。
「孩子們觀察記錄得很仔細,生怕遺漏每一個發芽的種子,因為他們知道,發芽率超過90%的種子才算是播種成功。」馬老師不僅幫助學生分析數據,還和他們一起討論「除了水以外,空氣、溫度等外界條件對種子的萌發有哪些影響」並幫助學生形成結論。
「這樣的生物課接地氣又有趣,記憶深刻。」同學們紛紛點讚。
「這件事表面上看只是損壞了一棵茄子苗,其本質還是暴露出了一些同學內心不珍惜勞動成果。」針對個別同學「野蠻採摘」導致的蔬菜受損現象,學校及時組織各班開展了「珍惜勞動成果」主題班會,進行熱愛勞動成果教育大辯論,教育學生懂得珍惜勞動成果是一種美德。
「同學們逐漸學會了控制打飯量,『光碟現象』已經成為習慣;沒有用完的筆記本悄悄放進自己的抽屜或書包裡,以備再用;向父母提出奢侈消費需要的同學越來越少……」477班班主任劉凱麗老師感慨。
「勞動教育考核結果記錄在《綜合評價手冊》內與其它學科的考核結果一樣使用,實行一票否決。」如今,在運城市實驗中學,「科學、系統、完整的勞動教育課程設計和相關制度的完善已成為學校治理的一個組成部分,奠定了學校提升勞動教育質量的基礎」校長趙克恭介紹。
「雙手輕輕捧起葉片,葉上絨毛柔軟,細觀葉脈,君脈臣脈清晰可現,親愛的夥伴,和我一樣,你也長大了……」
近一段時間,學校的語文教師欣喜地發現,同學們的作文內容變得豐富起來了,語言也更加生動。
「一直以來,由於缺乏更多的勞動實踐,孩子們的勞動作文動輒『給媽媽洗腳』『給爸爸捶背』,寫作視角單一,語言貧乏」初一年級語文教師高曉蕾說。
近幾年,得益於勞動實踐,同學們們的視野大大拓寬,「育苗心得」「家庭廚藝大比拼」「最美夕陽——愛老敬老活動」等內容豐富、題材多樣的作文層出不窮。
「勞動實踐讓孩子們有話可寫,有話願寫,大大激發了他們的寫作熱情,成為了學生寫作的『源頭活水』」高曉蕾說。
即便疫情期間,「宅」在家裡上網課的學生們的勞動也沒有斷線,在學校開展的家務勞動「露一手」活動中,同學們紛紛曬出了自己製作的一道道菜品、甜點,曬出了自己清掃得乾淨、整齊的房間……對於勞動的感受,他們快樂的表情包給出了答案。
「勞動教育讓孩子提前接觸了社會,甚至對人生有了思考,我突然覺得孩子長大了!」豐富多彩的勞動實踐,也極大改變了家長對孩子參加勞動的認知。「少年農學院」已然成為廣大師生和家長心目中的「人生大課堂」。
「三年間,學生們不僅學到了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而且逐漸愛上了田間的體力勞動。更重要的是,他們對勞動有了新的認識,把平時學校學到的知識和做人道理與勞動結合起來了。」趙克恭說。
目前,僅有10畝地的「少年農學院」已無法滿足學生勞動課需要。前不久,學校又在位於運城市西城區的韓家營村,與市農業合作社合作建立了耕地面積達1000畝的勞動實踐基地,由農民經營,免費供學生使用,種植種類也由過去單一的蔬菜變為莊稼、花卉、苗木等多種植物,成為一處名副其實的勞動實踐新天地。(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趙巖 通訊員 楊學傑 李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