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又稱沐蘭節,民俗認為端午是草木一年中藥性最強的一天,如果用菊科的佩蘭煎水沐浴可治皮膚病、去邪氣。後來因為佩蘭不是很好找,所以也會用艾、蒲等香草替代。除了藥浴,中國古代人洗澡又有哪些習俗呢?
沐蘭節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
如今提起洗澡,不得不提東北澡堂。在熱氣蒸騰的澡堂裡,搓澡巾一頓伺候後,滿身通紅,一身輕快。洗完後再和朋友一起喝茶聊天看電影,洗澡在東北已經成了一種社交方式。其實明清時期在江南一帶已經有當今東北澡堂的雛形,在揚州,飲食文化就和沐浴進行了結合,沐浴後人們也會吃茶休閒。
中國古代的洗澡條件雖然不如當今,但是對洗滌卻分得頗為細緻。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裡就分別解釋了「沐」、「浴」、「洗」、「澡」四字:
沐,濯發也。
浴,灑身也。
洗,灑足也。
澡,灑手也。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有專門的洗澡器具,類似於現在的澡盆。到了漢代,洗浴之風不減,甚至出現了「洗澡假」即「休沐」。《漢官儀》記載道:「五日一假洗沐,亦曰休沐」,也就是說官員每五日可休假一天回家沐浴更衣。那時候雖然沒有搓澡巾,但已有圓形和扁平形的搓石,多為素麵火山石,也有陶製的搓石,一般表面飾有花紋。
西漢搓石出土於徐州獅子山楚王墓
唐代最被世人熟知的澡堂是華清池,「五日一下沐」也在唐代改為每十天休息洗浴一次,叫作「休浣」。像是華清池這樣的高級澡堂屬於皇家御用,而商業性質的公共浴室則是在宋代逐漸形成,被稱為「香水行」,後來改稱「混堂」。當時經營浴室的老闆「必掛壺於門」,用來招攬顧客。
在沐浴用品上,除了上述提到的佩蘭和搓石,古人會用淘米水作替代。據《禮記》記載,先秦時期,古人流行以淘米水洗臉美白,稱之為「潘。淘米水富含澱粉、維生素、蛋白質等營養物質,直到今天仍有部分人用淘米水洗臉。
皂莢也是天然的去汙原料。中國古人用的肥皂就是用皂莢果實,磨碎了去汙,清潔效果也好於淘米水。一直到宋元時期,皂莢仍是常用的去垢用品。
皂莢不僅是一種良好的天然洗滌用品,還是一種用途廣泛的中藥材。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已將皂莢入藥,稱皂莢可以醫治咽喉腫痛、小便淋閉、胎衣不下等幾十種疾病。
肥珠子果實
在宋代,還出現了一種類似皂莢的清洗用品——澡豆。澡豆的原料是「肥珠子「,因其種子肥大,肉厚,而得此名。肥珠子是中藥材「無患子」的別名,又名「鬼見愁」。製作時將其搗碎研磨加入香料,製成橘子大小的形狀。因為加了香料,所以也叫「香皂」。
香皂一般用於尋常百姓家,富裕一點的家庭會以動物內臟為原料製成澡豆。製作方法上,是先將豬胰腺與麵粉、雞蛋清調在一起,曬乾後與其它香料一齊搗成細末,再與豆粉混拌。這也是為什麼一些老輩會將肥皂叫作「香胰子」的緣故。
如今,淋浴因為較為方便成了主流,各種沐浴產品也層出不窮。在端午的這一天,不妨給自己一點小的儀式感,泡個澡。如果沒有條件,也可以打上一盆水,放上艾草包,舒服地泡個腳放鬆一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