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了您哎,坐吧先!喜歡就『關注「
閱讀好文章,有價值的知識當然要轉發分享!
====== ====== ======
我們知道由於寶寶發育不夠完全,皮膚又比較嬌嫩,很容易出現各種的皮膚問題。從事母嬰護理的月嫂自然也會因此遇到較多的困擾。下面這9種寶寶常見的皮膚病,不是老月嫂還真不一定全遇到過。
寶寶常見的皮膚疾病
剛出生不久的小寶寶皮膚嬌嫩細滑,容易受傷、較為脆弱,免疫力也相對較差,在皮膚生理上與成年人也就不可同日而語。
四種差異注意區分
新生兒與成人的皮膚的確有很多不同,如果從生理上和功能上可區分為四種差異:
1、新生兒的皮膚保護機能仍不成熟,較易受到外在環境的刺激及傷害。
2、新生兒皮膚佔的體表面積對體積的比例跟成年人相比高許多,所以一些外界刺激影響會比成年人明顯。
3、新生兒的新陳代謝機能比較旺盛,加上基礎體溫高,但對熱能的調節能力卻不夠完善。
4、由於新生兒的基礎體溫較高並表現在體表上,容易遭受昆蟲驅熱反應並且容易被蚊蟲叮咬。
九類寶寶常見的皮膚問題
新生兒的皮膚問題常見有物理因素、感染或是過敏所引起,要記得幫寶寶多加防範。
1. 新生兒粉刺
民間習俗又稱做「胎火」或「胎毒」,這跟爸爸媽媽所產生的普通粉刺相同,但這個成因是來自於媽媽本身的荷爾蒙,經由胎盤殘存在新生兒體內所造成的,目前無法在娩出前就完全代謝掉,殘存的就會造成這類皮膚疾病。
2. 粟粒疹
粟粒疹通常多在一周左右會消失,不需要特別治療;其症狀在40%的新生兒臉部會出現針頭大小、白點狀的小丘疹,而這些丘疹會因為皮脂腺阻塞,內含表皮角化物質。
3. 毒性紅斑
這類皮膚狀況多發生在新生兒出生後2~3天,其症狀是身體開始出現潮紅的斑點、丘疹、水皰甚至是膿皰,但通常四肢不會受到侵犯;此外,當寶寶哭鬧或洗澡後,因體溫升高,此時的皮疹會更加明顯。此類皮疹大多在一周後就會慢慢消失。
4. 痱子
痱子是由於排汗不良所造成,而最常見的原因就是:穿著過厚或過度穿著,其症狀是具有搔癢感的紅色丘疹,有時也會出現水皰、很少會有膿皰。此外,如果症狀再嚴重一些,可能還會導致身上出現無症狀的易破小水皰,稱做「結晶性汗疹」。
解決方法:
由於寶寶本身的排汗及熱調節能力尚未成熟,再加上旺盛的新陳代謝作用產生大量的熱與汗,反覆傷害皮膚而加劇症狀。因此必須改善周遭的溫度,符合適當體溫、脫除過多衣物,以減少發病情形。另外,痱子粉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5. 新生兒膿皰性黑皮病
這類皮膚疾病會在新生兒出生24小時內出現,但水皰或膿皰會在3天內消失,唯色素沉澱約會持續三個月左右或以上。其表現的症狀是全身出現水皰或膿皰,趾頭邊緣會有鱗屑,然後漸成色素沉澱。
6. 尿布疹
此為常見的新生兒疾病,因為包尿布時間過長,造成尿液或糞便長期接觸粉嫩的小屁屁,造成刺激性皮膚炎。尿布疹症狀是局部皮膚出現廣泛性紅斑、表面粗糙如牛皮紙;尤其是寶寶拉肚子或爸爸媽媽沒有勤加更換尿片時最常發生,嚴重時甚至會引發合併感染。
解決方法:
尿布疹很常見於新生兒,其預防之道在於照顧者要勤換吸水力佳、透氣性良好的尿片,當寶寶大小便後,務必洗淨局部皮膚、保持屁屁乾爽。若已經形成紅腫屁屁,可以在患處外塗擦含氧化鋅的皮膚膏(也是大家常說的的嬰兒屁屁霜),每天塗抹約2~3次,若紅疹情況嚴重,可在醫師診治下,增加塗抹含輕微類固醇的複方軟膏。
7. 脂漏性皮膚炎
新生兒於出生後2~10周左右可能出現,其發生症狀為新生兒皮膚發紅並有許多黃油油的薄片覆蓋於患處,並多發生在頭頂、眉毛、耳朵後方或任何有皺摺處,嚴重的會凝集結痂,使皮膚產生龜裂流出組織液。值得爸爸媽媽注意的是,這類皮膚疾病常會復發且有癢感,發生原因可能與皮脂腺分泌過多、清潔不當、遺傳體質(異位性體質)或體內荷爾蒙多寡有關。
解決方法:
脂漏性皮膚炎一般並不需特別治療,輕微時,可以用清水打溼患部,並塗上少許嬰兒油或凡士林,等待結痂的部分漸漸軟化就會自行脫落;照顧者千萬不要猛力拔除結痂,否則會傷及底下皮膚的完整性。臉頰處的脂漏性皮膚炎會有紅色發炎、合併龜裂、流液及油狀結痂,要小心再次發作或感染;建議可用溫水清潔寶寶的身體,切勿亂塗乳液或是來路不明的藥膏。
8. 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又稱「過敏性溼疹」,大部分在初生6個月以內就會發病,症狀反覆。其疾病表現多以慢性及強烈的搔癢、皮膚乾燥、發炎、苔蘚化及易受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等表現為主。此外,若父母本身就有過敏病史,可能會遺傳給寶寶,而異位性皮膚炎常合併其他過敏症狀(如過敏性鼻炎、
氣喘等)。
解決方法:
要避免刺激性物質接觸皮膚,不要在患處塗抹油脂豐富的護膚產品;此外,要禁止用過熱的水清洗髮炎處,避免處在過高的室溫環境,否則皮膚炎瘙癢的感覺會加重。面積不大、病情較輕的溼疹,可在患處擦含輕微類固醇的複方軟膏,但由於此類藥物具有一定的副作用,所以需要在醫師的指導下使用;如果發炎情況反覆發生,還可增加塗抹外用抗生素藥膏。
9. 金黃色葡萄球菌&念珠菌感染
金黃色葡萄球菌最常造成新生兒表皮的感染,尤其是傳染性膿痂疹最常見;而念珠菌通常是經由產道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會有紅斑出現,其上會先出現小水皰,破裂後形成黃色痂皮。念珠菌感染則是多發生於包尿布、長期浸潤或磨擦部位等易受感染處,症狀多為潮紅性皮膚炎,合併邊緣會出現衛星狀分布的膿皰。
解決方法:
建議這類皮膚疾病的寶寶,因為新生兒的肝腎功能還尚未成熟,代謝藥物較為緩慢而不建議貿然以口服藥物治療,通常是使用外用抗生素或是抗黴菌藥膏來緩解症狀。
皮膚疾病的治療與預防
依照自然法則鼓勵媽媽們哺餵母乳,因為不少嬰幼兒過敏的原因來自食用到奶蛋白產生過敏(如:異位性皮膚炎),而母乳經過證實可以有效抗發炎與減少過敏發生的機率。倘若母乳哺餵的新生兒出現異位性皮膚炎,媽媽也要注意在哺餵母乳期間是否多吃了魚、蝦、蟹、雞蛋以及辛辣食物所導致。若無法親自哺乳,可以使用「減敏奶粉」、「水解蛋白奶粉」來減少寶寶過敏的機會。
讓皮膚病遠離寶寶的方法
寶寶的皮膚是很細嫩的,任何刺激的物質(如:口水、奶水、汗水、油脂等)都可使皮膚出現發紅的過敏反應。在照顧的原則上,就是保持寶寶肌膚的清潔、乾爽與保溼。
1. 適當的清潔
嬰幼兒的皮膚很脆弱,千萬不能用太刺激的清潔用品,尤其是鹽、茶葉及消毒藥水等成分,會讓寶寶過敏或發炎的反應雪上加霜。洗澡要用溫水,沐浴乳使用成分溫和單純的配方,擦拭皮膚時用柔細的毛巾或紗布巾輕按拭乾。
有些寶寶原本皮膚就很敏感,但換掉原有牌子的沐浴乳或乳液後就全身起疹子,那就恢復適合的產品;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嬰幼兒,除了避免刺激性的成分接觸皮膚之外,也不要在患處塗擦太過油膩的護膚品。
2. 攝取的飲食內容
寶寶如果開始吃某項副食品或奶粉後,出現過敏性反應或皮膚炎疾病,就必須停止使用這類食品,否則寶寶越吃、症狀就會越嚴重。
3. 適度的溫度與保溼
每個寶寶的皮膚生理狀況都不相同,所以父母應該視寶寶的膚質選擇合適的衣著、護膚乳、清潔用品,或是適度補充油膜以防止皮膚表層的水分流失,維持並保護皮膚的原始機能。
結束語:順其自然,量力而行。善待自己,無愧於心。隨遇而安,自成天趣。信馬由韁,快樂安康。人生有緣才相聚,何必與人過不去。人逢花甲嘆時短,我命在我不在天。人無泰然之習性,必無健康之身體。
感謝關注 歡迎轉發和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