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越來越美的書店成了咖啡店精品店?開書店的人怎麼想的

2021-01-13 中國青年報

「2013年開始,民營書店一直走下坡路,挺難的。」8月15日,上海書展主體活動「中國實體書店創新發展年會」上,杭州曉風書屋總經理朱珏芳說到這裡有點哽咽。正是2013年起,上海書展開出「品牌實體書店街」,邀請本地外埠書店經營者到書展設攤亮相。曉風書屋從第一年開始入駐從未缺席,用朱珏芳的話來說,「上海書展是給我們打雞血的地方」。

「品牌實體書店街」來到書展的頭兩年,各家書店的展位布置相對簡單。這幾年,再到上海書展轉轉,實體書店展位已經成為書展最具特色的空間,個個爭奇鬥豔,做足概念。可以說,實體書店在上海書展亮相的這7年,正經歷了書店寒潮到回暖,乃至如今書店成為商場標配的大潮,越來越多「最美」書店不斷突破讀者的想像。

有人說,書店何必那麼華麗?書才是最重要的元素。有人感慨,現在的書店是裝飾著書的咖啡店、精品店。開書店依然很難,但為何各類機構各種力量不斷湧入?

「每個開書店的人都有一個追求,希望用書店溫暖這個城市。」曉風書屋開了23年,朱珏芳這樣解釋「初心」。根據開店區域特點,她將曉風旗下現有書店分為五類,從社區到博物館、美術館,從校園到景區,最特別的是杭州市區的3家醫院書店。博物館、美術館書店要成為「課題書店」,比如開在良渚博物院的曉風書屋在良渚申遺尚未成功前就開始策劃文創產品和學術出版,有課題地進行開發。醫院書店出現過患者一邊輸液、一邊看書的感人場面,還策划過畫展,讓醫患都有不一樣的文化體驗。在朱珏芳看來,書店做的所有事都是為了讓人「多一個理由到書店來」。「書店經營咖啡、餐飲算不算不務正業?是不是賣書的銷量還比不上賣咖啡?我覺得這是一件細水長流的事。慢慢來,先讓讀者願意走進書店。我對西點師傅的要求很高,書店提供的餐點夠水準,也會讓書店慢慢變成讓人有念想的地方。」曉風還與「網紅」雪糕品牌聯合開書店,讀者可以用買雪糕的積分換書,也可以在排隊買雪糕的時間裡看書,這都是慢慢培育讀者的過程。

中信出版集團旗下中信書店已在全國開出近百家店,平均面積小於100平方米,都是小微書店。中信書店董事長汪媛媛認為,書店布局要覆蓋主流人群出行、工作、生活全部場景,交通樞紐、城市商務、生活區都是布局點,同時還提供企業圖書館、員工讀書會、讀書沙龍、線上課堂、黨建閱讀等機構閱讀服務。

建投書局品牌經理陳佳佳說,實體書店當然要銷售書,但圖書的微利眾所周知,零售不是未來書店依存的主要方面,更重要的是成為平臺和連接者,為內容與讀者搭建橋梁,為內容的深度開發提供平臺,也就是提供關於閱讀的全套服務方案。「書店有社會責任,面對讀者開展的各類閱讀活動都是公益的,看起來不賺錢,但閱讀人口擴大就是書店的基礎。當然,書店有商業屬性。誰來買單?這就考驗書店的服務能力。」「只要與書有關的一切,我們都做。」鍾書閣徐匯店店長朱兵說,讀者可以買書,可以借書,圖書館館配、數據服務、文化配送……書店的未來應該是成為服務商,提供各類有關閱讀的服務方案和場景。

主題化開放是實體書店的一個方向。何為主題化?汪媛媛解釋,以一個概念為核心,輻射出多種方向的主題策劃,將圖書和文創在同一主題下進行關聯甄選,以內容為驅動,用跨界的方式,為讀者帶來獨特的體驗。中信書店開過以自然與生活美學為主題的自然書店,也開過以「腦洞」為主題的「慢閃」書店。所謂「慢閃」,又是一個新概念。比起「快閃」慢一點,比起一般書店,「慢閃店」又能通過不同主題持續保持對讀者的吸引力。

實體書店究竟活得怎麼樣?中金易雲大數據應用中心發布了今年上半年實體書店數據報告。報告顯示,大型書店的核心地位依然穩固,而中小微書店崛起勢頭成為上半年最顯著的趨勢。各類型店銷售數據同比和新開門店數非常接近,這說明,零售增量主要來自書店網點增加,投資拉動了零售。報告得出結論:實體零售業門店的輻射範圍在縮小,讀者不會為一本書離開自己的舒適圈,門店需要進入讀者的舒適圈,讓流量從線上流到線下。這驗證了上海三聯書店副總經理陳逸凌的判斷——眼下,閱讀仍是弱需求,能持續閱讀的人群不多,「如果上海的書店能像便利店一樣隨處可見,閱讀的供需關係或許就可能達到平衡。開設更多閱讀空間,就是為了讓想閱讀的人讀到有價值的書。」

轟轟烈烈開書店的勢頭看來還將延續,書店的數量遠未達到飽和,而書店能否撬動更多閱讀人口的轉換,將是書店成敗的關鍵。正如一位業內人士所說,開書店要情懷,更要冷靜,書店要找到盈利點,找到市場需求所在,才能讓情懷延續。

相關焦點

  • 書店花店咖啡店,靠情懷能掙錢嗎?
    在大城市裡「苟且」的年輕人,都有自己開家店的衝動。而書店、花店和咖啡店,是選擇比例最高的。那究竟如何做,才能靠情懷掙到錢呢?不是書店的書店十幾年前,國內書店以新華書店為主,獨立書店為輔的模式存在,書店承載了無數人的購書體驗。
  • 純書店會越來越少
    可是你來到獨立書店,不是你來決定要買什麼,某種程度上是雙方——店主和讀者——之間的默契互動。讀者來到書店,他不一定能在書店裡找到他想要找的書,而有些書是書店想推薦給他,但他搞不好並不知道的。我覺得雙方要有一個默契,讀者來書店選書變得有一點尋寶的感覺,而店主人則多了一點交朋友的概念。
  • 當實體書店成了不用交稅的咖啡店
    進入2019年,該勢頭仍強勁,越來越多的「最美」「高顏值」「豪華」實體書店湧現出來。    一位書業經營者表示:「反正我們的實體店都在賠錢,至於為什麼還有人投進來,可能是資金太多了,總得找個項目吧。」    另一位書店經營者則認為:「不奇怪,現在投資實體書店能賺大錢,只要找到竅門。」
  • 24小時書店、「最美書店」越來越多,實體書店的機會來了嗎?
    近來,不斷有新的實體書店開業,光明日報報導稱,截至11月,北京市實體書店數量1910家,比去年增加611家。 結合這些數據,一個現實問題也隨之而來:書店數量增加的同時,有多少讀者會進店買書?如何才能吸引讀者「買買買」? 對喜歡讀書、逛書店的人來說,新開業的書店往往是必去之地。
  • 咖啡店與超市、書店、銀行的O2O跨界合作分析
    咖啡館想通過與不同業態的跨界合作,來改變自己的文藝青年聚集地的姿態,而零售業也想通過咖啡館等體驗業態讓消費者在門店多停留。所以零售商與咖啡館的跨界合作越來越多,是嘗試,也是創新。一起來看看咖啡館都開到哪兒去了?
  • 【城市燈光】國有書店與民營咖啡店的邂逅(圖)
    8月16日凌晨1點多,杭州的大街小巷都睡了。夜幕隨著陣雨,蓋住了城市。  夜深了,還有未眠的人。在新華書店解放路店「悅覽樹」書屋裡,十來個顧客正坐在暖黃色的燈光下,伴著淡淡的咖啡香和舒緩的音樂,看書、發呆,三三兩兩地低聲交談。
  • 書店,花店,咖啡店,你還在這三種殺死文藝青年的商業模式裡徘徊嗎?
    這麼多年下來,書店、花店、咖啡店差不多已經成了絕大多數文藝青年的三大商業理想,「攢夠錢了,就去開一個」成了大家的口頭蟬。理工男掌握著技術,一批批打著網際網路+旗號的公司如雨後春筍般聳立起來,留給文科生尤其是文藝青年的選擇卻寥寥無幾。越來越多的文青也有商業上的追求,於是投入到開店做生意的大潮中。開什麼店呢?書店,花店,咖啡店無疑是文青們的最愛。
  • 北京主要購物中心青睞哪些書店?我們作了統計
    ,實體書店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挑戰,2010年左右實體書店曾經歷過一次關店潮。面對「走下坡路」的趨勢,實體書店開始尋求新的出路。隨著越來越多的購物中心引進文創業態,「書店+咖啡店+零售」的複合型書店開始在購物中心興起。《聯商網》統計了北京21家購物中心的書店, 發現大部分購物中心都只引進了一家書店, 僅長楹天街引入中信書店和西西弗2家書店,而藍色港灣字裡行間暫停營業後,區域內也僅剩西西弗1家書店。
  • 上海越來越多人光顧精品咖啡店 和喝星巴克有什麼不同?
    2012年,她就有光顧過Seesaw開在愚園路靜安設集中心裡的第一家店。和開在公司樓裡的新店一樣,那也是一間讓人覺得美的店,裝修風格即使放到五年後的現在也不會落伍。「當時我是在朋友的介紹下去的,他說這是家精品咖啡店,是最高級的那種咖啡店。」她補充道。
  • 杭州24家商場書店品牌拓展報告:開大店、玩混搭
    從面積上來看,單店面積大多都在500㎡以上,甚至越開越大,三五千方的大店越來越多。面積最大的超5000㎡——咣當·城之光,這家剛剛於8月29日正式開業的書店位於西溪銀泰城,是集書店、咖啡、文創、餐飲等於一體的超大集合店,圖書區是咣當的核心區域,據悉,咣當圖書部分是與漫書咖文化旗下的城市書店子品牌「索丘」合作。
  • 碧山書局:被CNN評為最美鄉村書店,南京先鋒書店第8家店
    其實碧山書局,是我在旅行途中,遇到的眾多書店之一,之前和許多讀者朋友交流,包括給我留言的讀者,都希望我能夠多介紹一些獨特而小眾書店,多寫幾篇關於書店的文章,因為時間原因所以一直沒空寫,這一篇其實就是一點感受,如果大家真的想多了解國內的書店,給大家推薦一本書《我在書店等你》,作者多年尋訪書店,有溫度、有內容、有情懷,是近幾年看到的難得的好書,對書店有興趣的朋友,
  • 「如果書店要靠賣飲品來維持,那為何不直接去開咖啡店」
    她想了想說,「可能關注書店的都是文化人吧,一旦有書店倒閉或經營困難,大家都會在網上感嘆,給人一種開書店日子就很清苦的刻板印象。」兩年裡,曹蓉目睹了周邊奶茶店、燒烤店陸續倒閉,「相比之下,我覺得我們還不錯呢,能賺出店鋪租金,生活也過得去。」
  • 奶茶店、咖啡店……年輕人的創業夢,從選址開始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開一家屬於自己的小店,花店、奶茶店、咖啡店和書店,這四個情懷滿滿的行業正成為年輕人創業的首選。企查查數據顯示,僅花店一種行業就增勢迅猛,2014年後年註冊量迅速增長,2019年相關達到18萬餘家,同比增長了12%,是十年前的3.7倍。
  • 單店年營收500萬,25年開170店 西西弗書店的底氣從何而來?
    2008年,西西弗邁出擴張的第一步,就是走進直轄市重慶,金偉竹通過調研發現彼時的重慶幾乎沒有大型實體書店,市場潛力大,同時他預判重慶的發展後勁十足,於是狠砸300多萬元,在三峽廣場開了1500多方的西西弗重慶店。此後至今,西西弗都沿著「與park捆綁」的策略選址擴張。
  • 大夏書店開了品牌授權店,大學校園書店如何進入社會?
    6月19日,大夏書店·麗寶店(以下簡稱麗寶店)正式開業,這是大夏書店品牌創立一周年後,推出的第一家品牌授權店,將著力打造上海人文新地標。一樓相對輕質,主打人文新品、社科新品、文學新品、華師大(出版社)新品等新書系列,右側則有整整一面書櫃專為文學而開,內容豐富,涉及亞洲文學、歐美文學、現代中文創作等。二樓則更為厚重,以學術研究為主。作為第一家品牌授權店,麗寶店位於上海虹橋商務區,面向不同年齡段、不同閱讀趣味的讀者,更傾向於將大夏書店打造成一個適合大眾享受生活、體驗閱讀樂趣的文化空間。
  • 杭州風雨書店: 冷不丁 二手書店把自己捯飭成了「網紅」
    「但更早的我們就不收了,還是建議他們以收藏為主,畢竟放在店裡不一定賣得出去。」也有讓人印象深刻的顧客。劉讓回憶,有位先生在逛書店時,跟店員要了支筆說:「這書是我寫的,給你們籤個名。」店員這才知道,說話的就是浙大知名學者熊秉元。風雨書店,不管風日雨日節日,全年無休。前年除夕,一位蕭山的顧客想找個書店看書「過節」,但跑了好幾家都吃了閉門羹,最後尋覓到這裡。
  • 通過閱讀走進成都 越來越多書店打造「天府書架」
    實體書店從單純圖書零售場所正逐漸轉型為集閱讀、展覽、文化講座、咖啡等眾多文化、藝術、創意元素於一體的城市文化新空間。涵蓋了閱讀書籍、美學生活、展覽空間、文化講座等多重文化功能的成都書店正傳遞著成都人的生活美學。在成都書店走一走,看一看,坐一坐,體會成都味。
  • 方所書店,集咖啡店與服裝店一體,跟想像中的書店不一樣!
    我們去逛街的時候呢,就會去那些電影院或者商場啊,這兩個地方是我們經常去的地方,但是有時候就是逛就會覺得膩了,老是這兩個地方,那麼就會想要去其他的一些地方哦,現在我覺得書店的是一個比較適合去的地方。有些人會想那個書店是有什麼好逛的,不就是賣書的嗎?一個書店就是賣一些些,你到底有什麼好逛的?
  • 誠品書店成標杆 書店發展模仿更應「因地制宜」
    「向誠品學習」「克隆誠品」「成為××城市的誠品」……如今,眾多書店經營者的話語中,總少不了「誠品書店」這個標杆。尤其是隨著上海市政府對實體書店的扶持政策出臺,越來越多實體書店開始重新定位、轉型求生,臺灣誠品書店更是成為被學習模仿的對象。誠品書店為何這樣牛?誠品模式又是否真能適合每個實體書店模仿?
  • 老牌書店走新路:「新華書店還可以這麼美!」
    ,大批讀者和遊客紛紛讚嘆:新華書店還可以這麼美!的確有那麼幾年,新華書店「走了樣」。書店裡書的空間少了,點讀機、電子詞典甚至電飯煲、電磁爐等雜七雜八的東西越來越多。與曾經的輝煌時期相比,在很多讀者心目中,新華書店作為文化聖地的獨特地位動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