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黃瓜作文」原創對話描寫系列指導稿件包括:
①告別「學生腔」,人物對話描寫要有生活的原汁原味
②對話描寫要高於生活!取捨得當,讓人物語言「清爽宜人」
③人物對話描寫,如何貼上性格標籤?這3點至關重要
④對話描寫,活用這4種形式,才能煮出一桌「好飯菜」
以上文章,均已在本號推送。今天請看第五篇:《融合其他描寫,「對話君」才能演好「3D電影」》。
寫活人物對話,除了精選符合表達者的身份、性格和心理活動的話語內容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藉助「融合」的方法,即要結合其它類型的描寫。下面,就融合的有關內容和方法問題談一談。
一、融合表情神態描寫
每個人說話時的表情神態並不相同,同一個人在不同時候說話的表情神態也不相同。「嫩黃瓜作文」認為,若能一方面寫人物的語言,一方面寫出人物說話時的表情神態,兩相結合,一個鮮活的形象往往就會呈現在我們面前。
讀了《孔乙己》,誰也不會忘記孔乙己「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時爭辯「竊書不能算偷」的模樣,從而深切感受到他內心的羞恥和爭辯的可笑。
下面是一位同學運用這種寫法後的描寫片斷:
例① 「奶奶奶奶,你跟我說說你小時候的事兒嘛!」亞輝瞪大眼睛,哀求道。「唉!」奶奶的眼神突然變得悽然,嘴唇抽動了幾下,「那時候日子苦啊!」
上面例子中,「瞪大眼睛」與「奶奶奶奶」的急促呼喊結合,寫出了一個天真孩子的熱切希望。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從眼神和嘴唇寫出了人物的表情神態變化,將其作為提示語置於話語之間,極生動地表現了奶奶回憶往事的痛苦心情,為文章增色不少。
二、融合體態動作描寫
生活中各人說話時體態動作都帶有鮮明的個性化特點,既展示人物的語言,又展示人物說話時的細小動作,二者搭配使用,能使讀者聽其言,想其行,會其意。
《誰是最可愛的人》中有這樣的話:「他又把雪放到嘴裡,像總結似的說,『我在這裡流點血不算什麼,吃這點苦又算什麼哩!』」自然地「放」,隨口地「說」,人物的動作和語言有機結合,一個以苦為樂的高大形象頓時矗立在我們面前。
有位同學經過細緻觀察後作出了形象的描繪:
例② 「石磊,好久不見啦。你到哪裡去了?」我對迎面而來的那個人說道。他抬起頭:「噢,原來是你呀!」連忙伸出右手,半途中又縮了回去,兩隻大手興奮地搓著。
此例中,石磊的驚喜、興奮與拘束被表現得淋漓盡致,「伸出」、「縮」、「搓」一連串動作極具個性,語言、動作描寫兩相結合使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三、融合音量色彩描寫
在描寫語言時,如果能描繪出表達者說話時的語氣語調,音量的輕重、高低、急緩等,語言表達的形象感會更強。這是因為,人物說話時的語氣語調等也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他的個性和心理。用之得當,文自生輝。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中這樣寫道:「他低聲地對我母親說:『真奇怪!這個賣牡蠣的怎麼這樣像于勒?』」以「低聲」突出了父親的驚慌、擔憂,又渲染了對話時的緊張氣氛,增添了可信可感度。
看下面一例:
例③ 「誰呀誰呀?」門裡頭有人大聲嚷嚷。「是我,請開門!」張老師說。打開門來,他的眼睛還在盯著書本,口裡嘟噥著:「沒見人家煩著嗎?」「有什麼煩的呀?」張老師笑著問。「噢……是您!」那聲音變得慌亂起來,「張老師……我這題……對不起啊!」
「嫩黃瓜作文」認為,這段描寫中,作者細寫了人物的音量色彩變化,「大聲」、「嘟噥」、「慌亂」等詞將人物從不耐煩到尷尬的心理變化過程刻畫得活靈活現。讀者完全想像得到當時的情形,耳邊似乎還能聽到人物的聲音。
關於人物對話描寫,還有哪些方面要注意?大家還有什麼困惑?還有哪些好方法可用?歡迎大家留言,一起討論。
(「天下網友愛吃瓜,吃瓜首選嫩黃瓜。」關注@嫩黃瓜作文,你將持續獲得滿分作文、優秀作文,得到最實用、最有效的寫作指導。)
有意轉載本文的,需事先報「嫩黃瓜作文」許可。
文中配圖多數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