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之年,全黨全國都在為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而努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把脫貧攻堅擺到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
扶貧必扶智,治貧先治愚。「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把貧困地區孩子培養出來,這才是根本的扶貧之策。」
在「區縣所需,下城所能」精神指引下,杭州下城教育人以「組團式」的教育幫扶模式,把杭州優質的教育資源和教育理念,源源不斷輸送到對口幫扶點,用心用情抒寫了教育扶貧的動人篇章。在第36個教師節來臨之際,讓我們一起看看下城區教育扶貧的生動實踐。
成立助學基金 幫助「山鳳凰」飛出大山
走遍山溝溝 為山中「木蘭」送出保障
希望讓貧困家庭裡的女性,能實現求學、就業的夢想,助力她們走出大山改變命運,讀書成才後反哺家鄉,改變家鄉貧困落後面貌的同時,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8月中旬,貴州黎平大山深處的一群女生受邀來杭。她們攜手下城區教育系統開展了一場別樣的研學之旅。其中不少女生是第一次走出大山,她們發出感慨:「都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終於近距離感受到『天堂』的魅力,希望我有朝一日能考上杭州的大學。」
對於這些女生來說,在以前,別說出省研學,連繼續學業都是一種奢望。黎平是下城區結對幫扶的貧困縣,當地一些村寨受傳統觀念和現實環境影響,重男輕女等陋習仍難革除。很多花季少女,正值上學的年紀卻在貧困和偏見中放棄學業,外出打工或早早嫁人。
如何保障這些貧困家庭的女孩受教育的權利,走出「貧困循環」?下城幫扶工作組通過爭取愛心企業、市民的資助,於2019年3月推出首期「山鳳凰」關愛女生計劃:對女孩從初中畢業到考入大學給予3000至8000元的現金獎勵。同時以「她獎學」「她助學」「她未來」「她夢想」四大類幫扶,在女生學習生涯的各重要節點提供支持。
下城教育人緊密參與該計劃。馬林是下城區新選派前往黎平支教的「教育幫扶團」成員之一。今年2月一到黎平,他就接力抓好這一項目,並積極向機制化、品牌化方向提升,用數據排查擴面情況,完善山鳳凰關愛基金資助辦法,走訪了20餘個申報村,協助開展公益基金募款活動。預計今年山鳳凰關愛基金將幫助黎平縣200餘名邊遠山區貧困家庭女孩圓讀書夢。
今年6月專程到訪黎平的下城區委書記劉穎表示,下城區將進一步做強做深做實「山鳳凰」關愛女生計劃,讓黎平縣邊遠村寨適齡在讀女生實現「高中夢、大學夢」,助推大山裡飛出更多「金鳳凰」。
類似「山鳳凰」特色項目、提升幫扶精準力度的策劃,下城區還有不少。巴東縣是湖北恩施州唯一一個國家級深度貧困縣,這裡的老百姓特別是女性因病致貧、因學致貧和因生育致貧的現象屢見不鮮。「一旦有女性病了,很容易拖累全家。她們受教育程度低,又影響到下一代。整個家庭的脫貧,女性是不容忽視的因素。」下城區首批幫扶幹部韋鋒和吳斌,走訪了當地12個鄉鎮、22個深度貧困村後,心中一直掛念。
2018年4月,他們了解到阿里巴巴有一款公益保險——「加油,木蘭」,是專門為山區貧困女性開設的,投保後女學生考上高中每學期可獲資助500元,考取大學可獲補助5000元;女性生育後可獲補助2000元;女性大病有20000元補助等。在扶貧工作組的努力協調下,全縣建檔立卡女性的相關信息提供給了阿里,為項目落地起到了決定性作用。2018年10月,「加油,木蘭」項目成功落地——阿里捐助項目第一期852.45萬元資金全部到位。去年,大面山村貧困女生李紅英考上了中南民族大學,一次性獲補助5000元,小姑娘動情地說:「真是雪中送炭啊,我一定好好學習,不負家鄉人民和杭州恩人的厚望!」
「輸血」「造血」同步 打造一支帶不走的優師隊伍
從支援薄弱地區到輸出海外 勇挑教育優質均衡之重任
下城教育是一種共享式的教育,不僅助力東西部扶貧協作,推動區域教育優質均衡,同時響應號召讓中國教育「走出去」。下城教育人有這個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
去年7月,青海德令哈市中考成績揭曉。浙江省援青指揮部設在德令哈市第一中學的首屆「杭州班」學子創佳績:高中上線率100%,班級平均分近490分,超該市平均分近150分!
三年前,明珠實驗學校教師高愛玲和丈夫白萬紅自願報名參加浙江省第三批援青支教,接手的就是首屆「杭州班」。「剛爬上2980米的高原,就經歷了頭疼、失眠、流鼻血等一系列高原反應。」這沒有嚇倒高愛玲,她馬上投入到班級語文教學中:為了針對性地輔導學生,她對作業進行二批、三批;為了儘可能為學生答疑,她每晚在教室留到晚上;為了提高學生的文學水平,她在班內開展名著共讀、詩詞大會等活動。
白萬紅是「杭州班」班主任兼數學老師,為了讓這裡的孩子有和浙江孩子一樣的學習條件,他常往返於杭州和德令哈收集學習資料,一個來回就是三天。「明珠實驗的老師們整理了很多教學複習資料和教具給我們,大家常在微信群裡探討教研,『杭州班』最終能考出好成績,是明珠整個大家庭的功勞。」
下城區的支教老師們,在輸送了優秀教育資源的同時,也為受援地的孩子打開了一扇通往更廣闊世界的大門。同時,下城支教團隊堅持「授人以漁」,支教總有到期的時刻,如何變「輸血」為「造血」,給當地打造一支帶不走的優秀教師隊伍,才是提升當地教育水平的關鍵。
「這裡的教師,信息化素養普遍不足。」在診斷式調研後,掛職黎平四中的瞿如珍副校長迅速籌建了「下城-黎平鄉村教師教育信息化應用工作室」,幫助本地教師樹立信息化意識,加強教學中多媒體應用的培訓。為更好地了解黎平當地各學校發展現狀、特色、辦學困難,下城區教育幫扶團開展了診斷式、主題式調研,為黎平50多所學校精確把脈、獻計獻策。去年,幫扶團還整合杭州市名師名校長、下城區研究員和星級名師等專家講師團隊,組織了三輪面向黎平40歲以下的教師,分層、分梯度開展精準化、以實操為主的培訓。
不僅把經驗「請進來」,也要讓黎平的教師「走出去」。近一年來,黎平已經有約300人次的老師走出侗鄉大地,來到西子湖畔,浸入式地體驗杭州的美好教育。
除了輸出省內外,下城區的優質教育資源也在走向國際。今年3月起,鄭建華、張自任、張群、姜菊華4位優秀教師飛往杜拜,籌建杜拜中國學校。這是教育部首批海外中國國際學校試點單位,在海外創辦的第一家全日制中國學校。
「從接到任務到啟程出發,只有短短10天,但我們深知責任重大、使命光榮。」長江實驗小學副校長鄭建華是杜拜中國學校小學部負責人,到杜拜後他立刻參與了辦學計劃的制定,深入思考辦學理念、招生對象、辦學方式、課程設置、考核評價等。在杜拜辦一所學校,從申辦到獲批一般需要1.5年,而杜拜中國學校僅用6個月就實現了從無到有,展現了「中國速度」。幾天前,杜拜中國學校正式開學,實現了杭州優質教育資源向海外輻射,也為當地華僑子女學習母語、傳承中國文化創造了更好的條件。
創新「網際網路+義務教育」模式 實現優質教育有效輻射
打造「跨虹橋」教育聯盟 以點帶面高效推進教育幫扶
一根網線連起城市課堂和農村課堂,不僅讓身處異地的孩子成為同班同學,共享優質課堂,也讓兩地教師成為「同事」,共同進步成長。
在勝藍實驗小學小報告廳LED大屏上,顯示著臨安河橋鎮小學石瑞校區師生的教學場景,臨安的學生們在勝藍實驗教師俞佳穎帶領下,和勝藍實驗的學生們一起坐上一架「小馬車」,在音樂中感受小馬車「由遠而近」「由近而遠」的聲音變化,在有趣的體驗中學會識譜、唱譜。
下城區和臨安區,利用網際網路讓兩地學生同上一堂課,共享學習資源。「我們的老師把拓展性微課程上傳到平臺,讓臨安的學生隨時隨地實現線上線下學習,老師通過線上數據,針對每個學生的問題通過訪談等形式做個別化指導。」勝藍實驗小學校長崔建軍說。
2019年,杭州全面推進「網際網路+義務教育」,勝藍實驗小學、景成實驗學校、青藍青華實驗小學和天水小學率先與臨安、建德、蘭溪等地四所鄉村小規模學校開展結對互助。支教老師人數有限,但網際網路卻可以讓更多優質教育資源以幾何倍數擴散。隨著信息技術越來越成熟,下城教育的輻射面也越來越寬。
今年4月8日,「巴東、黎平、下城疫情下體育教學線上研討活動」在釘釘群準時開麥。來自貴州黎平城關四小、黎平四小、黎平二中、三中、六中、中潮中學、湖北巴東縣管渡口中學及下城區中小學體育教師近260人參與,共同開展了一次別開生面的三地線上教學研討。「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教」,疫情期間下城區的體育老師積極行動起來,讓線上體育課「百花齊放」,各校都湧現出好做法,也讓黎平和巴東的體育老師們受益匪淺。
據不完全統計,僅2019年下城區中小學、幼兒園共開設網絡空中課堂64節、網上教研390餘次,參與教師近630人次,下城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研究方法傳遞到了受援區縣,有效推動了城鄉各類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互聯互通,實現了多地師生異地聽課、研討、上課零距離互動研修。
今年教師節期間,下城將啟動「杭州下城『跨虹橋』教育聯盟」。在下城區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黃偉看來,過去這些年,受援區縣和下城區都是兩點一線的聯繫,聯盟成立後將形成「以點帶面」的聯繫,受援區縣之間也可以形成資源整合、經驗交流,能大大加強下城與受援區縣在教育幫扶上的黏性,提高合作效率。
此外,下城區教育局還積極組織民辦教育力量助力東西部教育幫扶。今年5月,下城區民辦教育協會黨委聯合納思在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對宣恩實行教育精準幫扶,捐贈價值397.6萬元的教育資源,免費提供在線課程的學習帳號,推出《家庭教育》系列在線課程,惠及宣恩全縣103所中小學和幼兒園的47377名學生和家長。協會黨委負責人說:「我們希望激發更多民營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助力黨和政府最關心的事業,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本站編輯 祝婷蘭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