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4月12日,在西方信奉耶穌上帝的教徒們來說,是一個重要節日,這就是復活節。按照《聖經.新約全書》記載,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然後到第三天復活,復活節也因此得名。歷史學家根據《聖經》和先進以色列人逾越節的日期,推算出在春分日之後月滿後的第一個星期天就是《聖經》中講到耶穌復活的日子。
復活節在西方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重要性甚至超過了聖誕節。基督教徒們認為復活節象徵著重生與希望。所以每到復活節,多數的西方國家會舉行盛大的活動來紀念這個節日。雞蛋是復活節的象徵,因為它預示著新生命的降臨,相信新的生命一定會從中衝脫出世。
教堂是基督教三大流派(天主教,基督新教,東正教)舉行彌撒禮拜等宗教事宜的地方,教堂建築也成為了世界各地旅遊時候重要參觀的景點之一。在北京的街頭巷尾也有著這些來自異鄉的特色建築,與中國自身的風格相互呼應,相得益彰。
西直門天主堂,又名聖母聖衣堂,俗稱西堂,位於西直門內大街,是北京四大天主堂中歷史最短、規模最小的一個,也是四大天主教堂中唯一一個不是由耶穌會士建立的教堂。早在雍正元年(1723年),義大利籍神父司鐸德理格購買了此處並開設了教堂,最開始叫做聖母七苦堂。其間的幾百年中,這座教堂命運多舛,直到1912年仁愛會修女博朗西耶氏,才籌資恢復原貌,改名聖母聖衣堂。今天我們看到的西直門天主堂,是2008年返修後的成果。;白色中文祭臺形似諾亞方舟,而最前邊的拉丁祭臺是早期教會遺留下的珍貴遺產。與祭臺形成中軸線的後方,是北京教區所獨有的一個藍白兩色的八角形洗禮池。
宣武門教堂也是著名的南堂,是北京城內的第一座大教堂。早在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著名的利瑪竇就在此處修建了一座小教堂,在這個基礎上,湯若望神父在順治七年(1650年)建成了一座20米高的巴洛克式風格的教堂,奉無染原罪聖母為主保,同時還在西側修建了神父住宅、天文臺、藏書樓和儀器館,四米高的鐵十字架矗立在教堂的頂端。
王府井天主堂,也就是東堂位於繁華的王府井大街,是耶穌會繼宣武門教堂後的第二座天主教教堂。由義大利籍利類思和葡萄牙籍安文思兩位傳教在1655年修建,由順治皇帝親自賜給宅院和土地。王府井教堂是一座羅馬風格的建築,並結合中國傳統建築特色,是一座居於典型中西結合的教堂建築。目前王府井天主堂主體建築保存完好,正立面共有三座穹頂式鐘樓。2000年王府井改造後,圍牆被拆除,教堂院門向西移動,在教堂西側形成了一個城市廣場,成為王府井大街的一道景觀。
位於西什庫大街的西什庫教堂也是北京四大教堂中的北堂,早在1703年就已經建立,西什庫教堂長期作為天主教北京教區的主教座堂,是北京最大和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北堂是一座典型的哥德式教堂建築,頂端共由11座尖塔構成,建築平面呈十字形,曾經是北京內城最高的單體建築。
聖彌厄爾教堂因為處於著名的東交民巷,又稱作東交民巷天主堂。這座修建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的教堂屬於法國領事館範圍,因此又稱為法國教堂。相比前面提到的四座教堂,無論從規模還是歷史來說,都小了許多,但是這座兩層哥德式建築小巧精緻,加之其在北京市區內來說,屬於沒有被徹底破壞並保存完整的教堂,也是值得關注打卡的地方。
從東交民巷再往東走,到了後溝胡同,這裡也有一座基督教堂。這就是建於1870年的崇文門基督教堂,這裡曾經是美國衛理公會( 美以美會 ) 在北京乃至整個華北地區建立的第一所禮拜堂,當時又叫亞斯立堂。周邊的同仁醫院、匯文中學等許多建築都是當年修建者以及神職人員留下的遺蹟。
在東板橋街玉河公園的岸邊有一座新建的基督教堂,顯得非常的吸引人。這就是基督教會寬街堂。這裡曾經也是美國衛理公會在北京開辦的8個教堂中的一座,因為修建平安大街,才從最開始的寬街搬到了這裡。當年北京奧運會期間,這裡曾經接待了不少外國政要來此參加主日禮拜。
北京基督教會珠市口堂位於廣安大街和前門外大街兩條繁華路段的接合處,始建於1904年,是1900年以後美國衛理公會開設的八座教堂的第一座。珠市口教堂是北京南城唯一一座具有簡易哥德式風格外貌的基督教堂,線條輕快的尖拱券,造型挺秀的小尖塔,輕盈通透的飛扶壁,修長的高柱或簇柱,造成一種向上升華、令人神往的神秘幻覺。著名的哥德式教堂有巴黎聖母院、夏特爾教堂。
最後推薦給大家的就是北京城內現存的、最早的基督教會。這就是建於1863年建立的缸瓦市教堂,位於西四南大街,由英國倫敦會創建。當年老舍先生就曾經住在缸瓦市教堂的後院西邊第二排平房裡,1922年老舍先生正式在缸瓦市教堂正式領洗加入基督教,並在缸瓦市教堂西北城地方服務團附屬銘賢高等小學及國民學校裡任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