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寄生蟲》橫掃國際大獎之後,韓國電影似乎進入了一個短暫的沉寂期。前不久韓媒爆出了備受期待的電影《勝利號》的首支預告片,給韓影注入了一針強心劑。《勝利號》由宋仲基、金泰梨擔綱主演,還請來了英國知名演員「大舅」理察·阿米蒂奇加盟,卡司陣容不可謂不頂級;但之所以有如此高的關注度,在於《勝利號》是韓國首部以宇宙空間為背景的太空科幻片。>>>視頻:《勝利號》首曝預告,宋仲基金泰梨外太空探險
《勝利號》預告片截圖。
作為一種成熟的類型,觀眾對於太空科幻片並不陌生。這類影片起興於歐美,近幾年更是為國內所熱捧——位列中國大陸票房排行榜第三名的《流浪地球》,就是國產太空科幻片的扛鼎之作。
太空科幻片向來是「大廠的遊戲」,因其在劇本創作、演員表演、布景道具、後期視效製作等方面要求較高。因此,這類電影不僅燒錢,也極度倚賴成熟的電影工業體系。
按理說,韓國電影工業高度發達,尤其是技術相關領域,從業者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方面都居世界一流水平,不少韓國工作室甚至包下了歐美科幻電影的後期製作,韓國在太空科幻電影領域的話語缺失,的確出乎意料。
《勝利號》預告片截圖。
出乎意料的表象背後,有著情理之中的原因:民族心理、產業背景和路徑依賴三重因素,註定了韓國太空科幻片的疲軟。
因為地理位置特殊,韓國在歷史上一直是被大國環伺與侵入的對象;韓國由來已久的「恨文化」,很大程度上就是由其飽受屈辱的歷史所造就的。
上世紀中後葉韓國經濟騰飛,但階級分層愈發明顯,整個社會內捲化加劇的問題隨之而來——長期以來的受壓迫、競爭激烈的現實環境,無法給需要想像力的科幻創作提供適宜的土壤,更有甚者,科幻作品往往被視為無用的「空想藝術」。
韓國科幻評論家高章源在著作《韓國科幻小說如何存續至今:韓國科幻小說百年史》中指出,直到上世紀90年代開始,韓國科幻文學才開始系統性發展。至今,韓國已有數十名專攻科幻的作者。這一形勢自不能與歐美相提並論,甚至落後於相鄰的中國與日本。創作層面的疲軟致使優秀劇本缺失,令韓國的太空科幻片呈現出一種「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式的困局。
《勝利號》預告片截圖。
如果說無米之炊的情況正隨著韓國科幻文學近年來的系統性進步而有所改善,那麼韓國航天工業的短板,對太空科幻電影的發展來說不啻為沉重打擊。
因為特殊的政治原因,韓國航天工業內外交困,整體處於委頓狀態,產業資源、行業技術與工業成就嚴重匱乏,就必然無法滿足太空科幻電影在設定方面所需的強大且自洽的背景。這也反向加劇了韓國人的逃避心理,以及由此生發出的對於太空科幻類型片的「選擇性無視」。
民族心理與產業背景兩個客觀因素,使得韓國科幻片主要聚焦在災難科幻的單一類型中,「路徑依賴」問題十分明顯,而這也是太空科幻片在韓國受掣肘的重要主觀因素。
事實上,韓國不乏廣義上的科幻元素電影,更不乏像是《雪國列車》《魔女》這類內核深刻、視效優秀的代表作。但在擅長融合的韓國導演手中,科幻元素往往會與災難元素相生相伴,後者才是主流,科幻元素僅僅是一種設定和表達,是點綴在災難題材蛋糕上的一顆櫻桃。
《雪國列車》劇照,披著科幻元素的災難片,考驗人性。
可以說,這類影片大多是「向內看」的:是通過對極端環境或者荒誕社會中人類生存狀態的直白描繪,來達到探討人性、反思人性的目的。它們在內核上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又因為經常以虛諷實,容易引發大規模共情,甚至形成社會現象。
韓國電影又是高度市場導向,觀眾愈愛看,災難科幻片數量就越多;市場蛋糕就這麼大,分給其他科幻片的資源就愈發縮水。
誠然,太空科幻電影與人性表達的內核並不衝突,但既然設定在宇宙,對於開放世界的觀察想像、對於權力爭奪的空間呈現,同樣也是值得探討的母題。
韓國科幻電影過分依賴單一的災難題材,並且在內生的藝術性和社會性上呈現出高度飽和、水滿則溢的狀態,二者共同導致了其「向外看」的想像力和探索力嚴重缺失。至於《勝利號》能否打破長久以來的這種創作桎梏,開創韓國的太空科幻電影發展的新紀元,還需等到幾個月後見分曉。
□沈持盈(影評人)
新京報編輯 吳龍珍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