硨磲是次於玉的美石。據《廣雅釋地》記載:
「蜀石、碝、玫、硨磲……石之次玉。」
硨磲是稀有的有機寶石、白皙如玉,亦是佛教聖物。硨磲、珍珠、珊瑚、琥珀在西方被譽為四大有機寶石,在東方佛典《金剛經》中與金、銀、琉璃、瑪瑙、珊瑚、珍珠一起被尊為七寶,硨磲穿成的念珠被高僧喇嘛視為聖物。
硨磲寶石是用貝類動物硨磲的軀殼做成的,分布於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硨磲是海洋貝殼中最大者,是一種大型海產雙殼類物種,直徑可達1.8m。世界上有9種硨磲,都生活在熱帶海域的珊瑚礁環境中,它的產量極小,所以異常珍貴。中國的臺灣海南、西沙群島及其他南海島嶼也有這類動物分布。
硨磲的純白度被視為世界之最。從寶石學的觀點來看,具有美麗珍珠光澤而顏色潔白、有暈彩且質地細膩的貝殼才可作為寶石,而硨磲貝卻是所有貝類製品中最漂亮的。
硨磲在我國商代已被認為是一種寶物。硨磲的名字,最早可以從東漢伏勝所著的《尚書大傳》中看到記載,裡邊有一則關於散宜生用硨磲敬獻商紂王,換回被囚禁的周文王的故事。
而硨磲一名始於漢代,因外殼表面有一道道呈放射狀的溝槽,其狀如古代車轍,故稱「車渠」,後人因其堅硬如石,在車渠旁加石字而成「硨磲」。根據史載,清朝二品官上朝時穿戴的朝珠就是用硨磲所串成的。
硨磲的成份大致與天然珍珠相同,外表之顏色是牙白與棕黃相間,而棕色帶中有強烈之金色絲光,整體外表就像車與溝渠所構成之圖案,亦頗似太極之形,因而稱之為「金絲硨磲」。硨磲的原材料取得不易,所以異常珍貴,古代擁有硨磲的人不是位居高官要職,就是西藏密教高僧,一般民間很少看得到。
硨磲經過千百年的蘊育生長,能散發出的能量磁場非常大,可使配戴者具有增進身心調和、啟發自在智慧、摧毀眾生煩惱的功能。古人認為「硨磲」具有很強的磁場,可消災解厄、避邪鎮煞、保平安,長期配戴具有不可思議的神奇力量及感應。《本草綱目》中也曾有過記載,硨磲有鎖心、安神之效。
正是由於它的珍貴稀少,硨磲引來了不少人的捕殺。活體硨磲宰殺後價格更高,因此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漁民採用挖礁、炸礁等手段採撈,連拳頭大小的小硨磲不能倖存。
因此,硨磲全部種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 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Ver 3.1;全部種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 Ⅱ 級保護動物;中國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名錄裡也將庫氏硨磲貝列為一級國家保護海洋生物,被全世界所保護。
所以,硨磲現在的價格只高不低,如果在市場上碰到看似很完美又價格低的東西,那麼就要很小心是否為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