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美國從來都是寡廉鮮恥的代表,為稱霸世界可謂無所不用其極,但在韓戰問題上,美國卻真正做到了「依法辦事」,而這場在美國看來合情合理的戰爭也成為美國不願提及的「被遺忘戰爭」。
而這場本該是朝鮮與韓國內戰的對抗,之所以會演變,成為二戰結束以來規模最大的熱戰,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在於聯合國的大舉幹涉。
而聯合國的幹涉之所以能夠「水到渠成」,根本原因在於蘇聯的缺位,具體來說,就是當時蘇聯駐聯合國代表馬立克的缺席。正是馬立克的「缺勤」乃至故意「曠工」不重返聯合國行使一票否決權,導致美國操縱聯合國輕易通過了譴責北朝鮮入侵並進行武裝幹涉的決議,並最終將韓戰推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而馬立克之所以敢於「尸位素餐」,不在聯合國給蘇聯爭利益,根本原因在於當時的史達林,正在遠東尤其是東北亞下一盤大棋。
作為二戰期間傷亡最為慘重的國家,蘇聯也同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利益,並一躍成為和美國並駕齊驅的超級大國。
1944年豫湘桂戰役慘敗後,美國總統羅斯福對南京國民政府失望透頂,不得不尋求蘇聯在遠東牽制日軍,減輕美國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巨大壓力。而蘇聯出兵的代價,除了維持蒙古現狀,就是得到中長鐵路和旅大軍港的使用權。
美國沒有佔我們一寸土地,但卻把我們最核心的利益拱手讓人。所以當百萬蘇軍風捲殘雲地消滅了盤踞在東北的關東軍後,就逼迫南京國民政府在抗戰勝利前夕的1945年8月14日,籤定了兌現美國給蘇聯承諾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保證了蘇聯在蒙古、東北等地的權益。
但隨著第三次國民革命的改天換地,南京國民政府在短短三年時間裡一敗塗地,我們終於戰勝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共和國。
我們的勝利,對於意識形態高度一致的蘇聯而言可謂大喜之事。但蘇聯卻似乎對光頭政權依依不捨。究其原因,在於光頭政府為了對抗我們,不惜對蘇聯出賣主權。而我們卻敢於砸碎舊秩序,敢於對蘇聯的強取豪奪說不,這讓史達林很不適應。
所以,當渡江戰役高歌猛進,各國使館紛紛改頭換面拋棄光頭政權等待和共和國建立聯繫時,只有蘇聯大使館跟著南京國民政府跑到了廣州。而且在渡江戰役前夕,史達林就建議兩黨劃江而治。戰爭初期更是要求劃長城而治,這自然不符合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
果然,在共和國成立後,領袖和總理就以為史達林祝壽的名義,親自赴蘇聯談判。
當時的共和國剛剛成立,處於真正的內憂外患之中,在蘇聯這個超級大國面前根本沒有存在感,我想要從蘇聯熊口奪食收回權益,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但領袖團隊卻基本辦到了。
解放戰爭的風雲突變和共和國的成立,震驚了世界,撬動了遠東格局,對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產生了巨大影響力。
對於當時的美國而言,只要共和國保持美國的在華權益,美國杜魯門政府將毫不猶豫地放棄光頭政權。而得到美國支持的共和國雖然和美國在意識形態上南轅北轍,但卻是對抗蘇聯的重要力量。
這一點,領袖心知肚明,但卻不置可否。因為美國的要求和蘇聯同樣苛刻。而且更重要的是,作為美國殖民地的我們必然會和蘇聯產生尖銳矛盾,屆時必然失去更多,大國崛起根本不能指望。
所以,領袖做出了一邊倒的外交決策。不過西方國家依然沒有放棄離間中蘇的努力,尤其是在紫石英事件後顏面掃地的英國政府為了香GANG問題的轉圜,在1950年1月承認了共和國,美國也不失時機地表示不幹涉我們內政,這給了史達林巨大壓力。於是史達林不得不讓步,雙方在經過了艱苦的談判後與1950年2月17日籤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條約內容包括蘇聯在不遲於1952年將旅大軍港和中長鐵路的一切權益交還共和國政府,並對於共和國給予3億美元和50個工業項目的援助。
這是共和國外交的巨大勝利,一掃喪權辱國的不堪過往。但史達林卻損失慘重,尤其是二戰後得到的利益幾乎吐出大半,這是史達林不能容忍的。
所以,朝鮮半島就成為史達林的發洩點。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美蘇兩國也加緊了在遠東地區的利益分割,而北緯38度線就是美蘇兩國受降的分界線,也是朝鮮和韓國南北分治的分隔線。
二戰結束後,蘇聯先扶持曹晚植,後提攜「金一」,並在1948年9月9日建立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建國後的金一看著東亞的鄰居在短短三年時間裡天翻地覆,不由地對半島尚未統一表達了深深的焦慮,於是他找到了史達林,而史達林則讓他找領袖。而領袖表示真正一統後,什麼都好說,但還是將四野部隊中的三個朝鮮籍師交給金一。
不過這不是金一想要的,所以他再度求見史達林,而史達林也因為在中蘇談判中「吃虧」甚大,轉而一改之前在金一武力統一朝鮮問題上的謹慎政策,轉而支持朝鮮擴軍。
1950年2月4日,史達林同意金一提前使用1951年的蘇聯7000萬盧布的貸款,將兵力擴編到10個師。
而為了儘可能淡化我們的作用,蘇聯不僅在制定戰略時刻意避開我方人員,更將支援朝鮮的武器通過海路運送。而金一在50年4月和領袖的會面中也充斥著志在必得的自負,這讓我方非常反感。
但金一明顯已經無所顧忌了,在他看來,有蘇聯的幫助,朝鮮完全可以在幾個月時間裡消滅韓國一統半島。
1950年6月25日,朝鮮宣布受到韓國侵略,數十萬大軍撕破三八線大舉南下,韓戰正式爆發。
雖然1948年大韓民國成立以來,作為韓國開國總統的李承晚也不斷叫囂揮師北伐統一朝鮮,但民主制度下稀鬆的戰鬥力,註定了韓國的嘴炮永遠比槍炮厲害。果然,戰爭開始後,韓國在武器精良的朝鮮人民軍打擊下一潰百裡、丟盔棄甲。
於是作為韓國宗主的美國坐不住了,杜魯門政府除在6月27日命令第七艦隊開入海峽阻止我軍統一大業,更操縱聯合國在當天通過第83號決議,斷定北朝鮮軍隊對大韓民國的攻擊嚴重威脅和平,呼籲北朝鮮當局立即停火,並將部隊撤至三八線以北。而且鑑於北朝鮮方面並未遵守聯合國安理會第82號決議,所以需要用緊急軍事手段方能保持半島和平與穩定,所以安理會呼籲聯合國會員基於大韓民國以武力支持,這為聯合國軍的創建提供了理論基礎。
7月7日,在聯合國安理會授權下「聯合國軍」正式成立。總司令為D.麥克阿瑟上將,主力由美國遠東海軍、遠東空軍和第8集團軍構成,隨後多國聯軍也開始陸續登陸朝鮮半島。
9月15日,隨著麥克阿瑟仁川登陸的冒險取得巨大成功,韓戰的局勢瞬間逆轉,金一又不得不請求我們出兵援助。於是在和蘇聯進行了漫長而艱苦的協商後,中國人民志願軍數十萬部隊於10月19日跨過鴨綠江,開始了驚天動地的抗美援朝戰爭。
應該說,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參戰,是史達林的一步大棋。
對於失去了旅大軍港的史達林而言,如果沒有美國幹涉,金一能夠快速消滅韓國一統朝鮮半島,那麼投桃報李的金一必然會將元山、仁川、釜山、濟州四個天然良港租借給蘇聯,這些軍港將彌補失去旅大軍港後的損失。
如果有美國幹涉,但金一頂住了反擊並在半島上和美國長期鏖戰,那麼蘇聯就可以藉機在歐洲大肆擴張,精力被牽制在朝鮮半島的美國將無能為力;
如果美國反殺金一,而我們也不出手相救,那麼聯合國軍兵臨鴨綠江畔,壓力驟增的我們將不得不請求蘇聯幫助,蘇聯則可名正言順地繼續使用旅大軍港;
若金一向我們求救且我們出手相助,但一窮二白的我們肯定打不過武裝到牙齒的聯合國軍,所以最終還是要蘇聯出手,那就等於將東北和旅大軍港的權益再度拱手相讓。
可以說,這四種可能任何一種對蘇聯而言都是百利而無一害,史達林的精明表現得淋漓盡致。
所以,也只有這樣的精明算計,才能凸顯領袖力排眾議出兵朝鮮的高瞻遠矚。也只有將十七國聯軍揍翻在地的勝利,才是對史達林謀劃的最大破局。
從這個角度來看,馬立克的缺席,反而成就了我們。抗美援朝戰爭也成為共和國的立國之戰,立威之戰,從此我國昂首步入五大國之列,並在收回既有權益的同時,得到了蘇聯更大規模的支持。
而事實上馬立克的缺席,也是對我們的一大考驗。共和國成立後,馬立克痛斥光頭政權竊據聯合國席位的行徑,並以退席表示抗議。
而馬立克的行為,看似仗義,卻被西方國家敏銳地察覺到,這是在以進為退地將共和國拒之門外,好讓蘇聯在社會主義陣營一家獨大。
所以,抗美援朝真的比我們想像得更加偉大,我們沒有理由忘記那些為了共和國崛起而拋頭顱、灑熱血的前輩們!
向高瞻遠矚的領袖和浴血奮戰的志願軍致敬!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