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國時期,有這樣一個女子:
她的一生充滿傳奇,5歲能作詩,7歲能畫山水畫,12歲寫出的詞令人拍案叫絕,13歲救母名動朝野,20歲擔任《大公報》編輯,21歲創辦中國第一所公立女子學校,23歲成為女子師範學堂校長,29歲出任袁世凱機要秘書和參政,32歲下海經商腰纏萬貫,37歲前往美國留學,43歲遊歷歐美各國,47歲出家皈依佛門。
她與秋瑾齊名,號稱「民國南北二女俠」;
她和蕭紅、石評梅、張愛玲被稱為「民國四大才女」;
她與李清照媲美,被譽為「三百年來第一女詞人」;
她是中國新聞史上第一個女編輯;
她是中國女權運動的首倡者之一;
她是中國第一位女性撰稿人;
她是中國女子教育的先驅;
她是中國第一位動物保護主義者;
她曾經風靡全國文壇、女界乃至社交界,絳帷獨擁人爭羨;
她有才有顏又有錢,追求者眾多,卻終身未嫁。
她的名字叫呂碧城。
(呂碧城)
2
呂碧城,原名呂賢錫,號碧城,1883年出生於安徽旌德的一個書香世家。
她的父親呂鳳岐是光緒三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曾任國史館協修、山西學政等職,母親嚴士瑜是文壇領袖沈善寶的外孫女,擅長詩詞繪畫,是清末女性文壇領袖之一。
在家族沉澱的書香裡,她和兩個姐姐呂惠茹、呂美蓀從小就精通詩詞,有「淮南三呂,天下知名」的美譽。
5歲的時候,有一次她和父親一起遊園,父親見楊柳隨風搖曳,隨口說出一句上聯「春風吹楊柳」,她竟不假思索地對出下聯「秋雨打梧桐」,令父親驚訝不已。
7歲的時候,她就能臨摹出「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楊深秀的整幅山水畫。
12歲的時候,她寫了一首詞:
「綠蟻浮春,玉龍回雪,誰識隱娘微旨?夜雨談兵,春風說劍,沖天美人虹起。把無限時恨,都消樽裡。君未知?是天生粉荊脂聶,試凌波微步寒生易水。浸把木蘭花,談認作等閒紅紫。遼海功名,恨不到青閨兒女,剩一腔毫興,寫入丹青閒寄。」
父親的好友、清末詩人樊增祥看到這首詞後大為驚豔,很難相信「夜雨談兵,春風說劍,沖天美人虹起」這樣豪氣萬丈的話竟出自一個年僅12歲的小女孩之手,稱她為「筆掃千人」的「女相如」,還專門寫了一首詩稱讚她:
「俠骨柔腸只自憐,春寒寫遍衍波箋。十三娘與無雙女,知是詩仙與劍仙?」
(呂碧城書法)
沒有人能一帆風順,呂碧城也不例外,12歲那年,她的父親突然病逝,只留下她們母女五人。
更可恨的是,當她們回到老家去處理家產時,族人以她們家沒有男丁為由(呂碧城曾有兩個哥哥,但都已夭折),不僅霸佔了她們的財產,還勾結歹匪劫持了她的母親和小妹。
呂碧城得到消息後,臨危不亂,給父親生前的好友和學生寫信求助(也有說法是她的大姐呂惠茹寫的信),終於救出了母親和小妹。
然而呂碧城的未婚夫家裡卻因此退了婚,理由竟然是她小小年紀就有如此魄力,恐怕以後不好管教。
母親和小妹雖然被救出來了,家產卻已經被族人霸佔了,無奈之下,母親只好帶著她們姐妹四人去塘沽投奔舅舅嚴鳳笙。
3
在戊戌變法、清末新政的激蕩下,天津新學蓬勃興起,1903年,時任直隸總督的袁世凱在天津籌辦女子學堂。
1904年初,20歲的呂碧城打算和舅舅府中秘書方小洲的夫人一起去天津探訪女學,卻遭到了舅舅的阻攔,舅舅認為女人應當恪守本分,而不應該拋頭露面。呂碧城一怒之下離家出走,隻身來到天津。
來到天津後,呂碧城身無分文,恰好此時方小洲的夫人就在《大公報》報館工作,呂碧城給她寫了一封求助信。
這封求助信陰差陽錯地落在了《大公報》總經理英斂之的手裡,英斂之讀了她的信,對她才華膽識欽佩不已,當即聘請她為《大公報》見習編輯。
從此,她藉助《大公報》的平臺,發表了大量的詩詞和提倡女權的文章,迅速在文壇走紅,一時間仰慕者雲集,出現了「絳帷獨擁人爭羨,到處鹹推呂碧城」的盛況。
(大公報)
沒過多久,英斂之將呂碧城引薦給嚴復,並拜嚴復為師。嚴復對她極為欣賞,稱讚她「年紀雖少,見解卻高。」
1904年5月,秋瑾慕名來到天津拜訪呂碧城,兩人一見如故,結為摯友,成就了「女子雙俠」的一段佳話。原本秋瑾也曾用過「碧城」的筆名,見到呂碧城後,她自愧不如,從此不再使用這個筆名。
呂碧城認為女性要想真正實現獨立,必須要先有文化,所以她積極籌辦女校,最終,在唐紹儀等人的幫助下,於1904年9月創辦了北洋女子公學,呂碧城任總教習。
1906年,北洋女子公學改為北洋女子師範學堂,23歲的呂碧城任監督(校長),成為中國教育史上第一個女校長,轟動一時。
北洋女子師範學堂培養出了很多傑出女性,如鄧穎超、許廣平、郭隆真、周道如等人都曾在此求學。
4
1907年7月14日,秋瑾因安慶起義失敗被捕,於次日在紹興軒亭口遇難,沒有人敢去為她收屍,只有呂碧城、吳芝瑛冒險將秋瑾的屍體偷了出來,安葬在西湖邊。
當時國內的報館沒有人敢報導此事,呂碧城便用英文寫了一篇《革命女俠秋瑾傳》,發表在美國紐約、芝加哥等地的報紙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卻也把自己置身於危險的境地,還差點惹來殺身之禍。
(秋瑾)
袁世凱對她的文採和人品極為仰慕,再加上一直追求她的、袁世凱的二公子袁克文從中斡旋,這才使她僥倖逃過了一劫。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呂碧城被聘請為總統府機要秘書,後來又擔任參政一職。
呂碧城原本雄心勃勃,一心想要大展宏圖,可是官場的黑暗卻讓她越來越心灰意冷,等到1915年袁世凱想要稱帝時,呂碧城便立即辭職,和母親一起離開北京移居上海。
在上海,呂碧城開始下海經商,憑藉非凡的商業頭腦,只用了短短兩三年的時間,便積累了巨額的財富,過起了錦衣玉食的生活,住洋房別墅,出入有豪車接送,揮金如土,盡享榮華富貴。她曾說:
「餘素習奢華,揮金甚鉅,皆所自儲,蓋略諳陶朱之學也。」
5
有才、有顏、有錢,這樣一個優秀的女子卻終身未嫁,是因為她是單身主義者嗎?
並不是。恰恰相反,她很渴望愛情,但是她對愛情很理性,不願意將就。
對於她未嫁的原因,她曾對人說過:
「生平可稱許之男子不多。梁啓超早有家室,汪精衛太年輕;汪榮寶人不錯,也已結婚;張謇曾給我介紹過諸宗元,但年屆不惑,鬚眉皆白,也太不般配。」
「我的目的不在錢多少和門第如何,而在於文學上的地位,因此難得合適的伴侶,東不成、西不就,有失機緣。幸而手頭略有積蓄,不愁衣食,只有於文學自娛了。」
她能夠看得上的男人本就不多,結果不是已經結婚就是年齡太大或太小,沒有一個合適的,她也就只好沉迷於文學來愉悅自我了。
其實,追求她的人有很多,袁世凱的兒子袁克文、李鴻章的侄子李經羲、清華教授吳宓等都是她的追求者。袁克文更是追求了她一生,她卻說:
「袁屬公子哥兒,只許在歡場中偎紅依翠耳。」
大概打心眼裡就沒瞧上袁克文。
(袁克文)
6
1920年,呂碧城前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受到了美國商界的歡迎,當地的名媛貴婦都以能和她交往為榮。
有一次,被稱為紐約「第二個上帝」的女富豪席帕爾德夫人邀請她參加宴會。出發前,有人善意的提醒她要怎麼做才能迎合席帕爾德夫人,她卻平靜地說:
「你知道嗎,我的錢比席帕爾德夫人還要多呢。」
1926年,呂碧城再次出遊歐美等國,在那裡待了七年。
1929年5月,呂碧城應邀參加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召開的國際動物保護大會,在大會上,她頭戴珍珠抹額、身穿拼金孔雀裝大衣,用一口流利的英語發表演講,闡述戒殺護生的主張,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維也納發行量最大的報紙《達泰格報》盛讚道:
「會中最有興味、聳人聽聞之事,為中國呂女士之現身講臺,其所著之中國繡服商皇矜麗,尤為群眾目光集注之點。」
(呂碧城參加動物保護大會時的照片)
1930年,已經享譽歐美的呂碧城在瑞士日內瓦正式出家,法號寶蓮,法名曼智,從此專注於佛經翻譯和詩詞創作。
7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呂碧城哀嘆國家遭難,創作了大量的詩詞抒發悲憤之情。比如這首:
「人影簾遮,香殘燈灺,雨細風斜。門掩春寒,雲迷小夢,睡損梨花。且消錦樣年華,更莫問天涯水涯。孔雀徘徊,杜鵑歸去,我已無家。」
一句「我已無家」,包含了怎樣的憂傷和酸楚。
1938年,呂碧城再次前往瑞士,回國的時候準備從香港返回內地,卻因歸途受阻,只好在香港定居下來。
1943年1月24日,呂碧城在香港病逝。臨終前,她寫了一首詩寄給朋友:
「護首探花亦可哀,平生功績忍重埋。
匆匆說法談經後,我到人間從此回。」
去世後,根據她的遺囑,她的骨灰和著麵粉揉成丸子,拋入海中餵魚。
8
時尚之王可可·夏奈兒女士曾說過:
「我的生活不曾取悅於我,所以我創造了自己的生活。」
這句話用在呂碧城身上也正合適,她把生活過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