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犀牛娛樂,作者丨冷罐頭,編輯丨夏添
對於韓國的文娛產業而言,婚姻修羅場是一處巨大的靈感庫。
這首先體現在劇集領域中。2008年,一部《妻子的誘惑》在韓國SBS電視臺創下了最高達40.6%的收視率,實現了亞洲範圍內的傳播。此後,性轉版的《天使的誘惑》、《兩個妻子》等關於婚姻、復仇的劇作,也一直在持續產出中。
來到2020年,仍然有《夫妻的世界》這樣的「復仇神劇」,挑戰著收視紀錄。
一地雞毛、遍地狗血。儘管婚姻修羅場的「戰事」,大多大同小異。但需要承認的是,這一類型的題材對受眾有著天然的吸引力。
但要說到婚姻修羅場與綜藝場的融合,則要晚得多。11月20日,韓國TV CHOSUN電視臺推出的離婚夫婦同居真人秀《我們離婚了》正式上線,宣告著韓國首個離婚真人秀的誕生。
在《我們結婚了》《新婚日記》等以甜蜜為基調的觀察類綜藝大行其道後,韓綜終於將節目的觸角延伸至婚姻的另一面。節目播出後單集突破14.7%的收視率,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離婚視角所發揮的「鯰魚效應」,讓有些陳舊的觀察類綜藝,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韓綜的「新動作」在國內也引發了不小的聲量。截止到目前,微博相關詞條#我們離婚了#,閱讀量已突破九億。關於「快點引進」「來個中國版」的呼聲,也一直未平息。甚至掀起了一股P圖玩梗的熱潮。
群眾「千呼萬喚」,中國引進韓綜模式也並非難事。在國內市場中看似「地利人和」的離婚綜藝,真的具備在中國落地生根的條件嗎?
節目模式「簡」,內裡搭配「繁」
單從節目模式來看,《我們離婚了》的架構十分簡單。
兩對差異性顯著的離婚夫婦組成嘉賓陣容;固定MC+嘉賓+心理專家搭配成觀察團;兩棟獨立的小房子為嘉賓營造出二人世界;離婚夫婦的重聚及相處模式成為觀察內容。
初看之下,《我們離婚了》的節目配置與傳統的觀察類綜幾乎沒有差別。
但與我結、我獨等以甜蜜愛情或是單身生活為觀察對象的節目相比,這檔離婚綜藝在大模式下對節目內容的填充,顯然要更加精巧。如何見微知著,以更柔和的方式幫助嘉賓面對未癒合的傷痛。觀察室在沉重的議題下,如何定位節目的調性……都是棘手的問題。
在嘉賓的選擇上,《我們離婚了》並沒能實現網友們「雙宋合體」的強烈願望。且只有兩對嘉賓作為觀察對象,體量較小。某種程度上也體現了離婚綜藝在吸引明星參與上的困難性。但好在「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節目對婚姻的「疑難雜症」,基本做到了具有普遍性的覆蓋。
第一對離婚夫婦,是李英河和鮮于銀淑。他們有著26年的婚史,已經離婚13年。二人均是「跨世紀」活躍的演員,在韓國具有相當的國民性。男方是《對不起我愛你》中恩彩的父親,女方是《浪漫滿屋》中Rain的母親,在國內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另外一對夫妻崔帆圭(崔肉肉)和劉紫蘇更為年輕化。二人結婚五年,離婚七個月,男方是職業的youtuber,女方是美妝博主。
前者是女方情感仍在,但男方死性不改;後者是二人感情很好,但家庭問題嚴重。在嘉賓的年齡、職業、離婚原因上,都吸引著不同圈層的受眾。
與此同時,在觀察團的敲定上,《我們離婚了》也顯然花費了不少心思。擔任MC的申東燁和金元熙,此次是間隔十三年再度合作,頗有久別重逢的意味。觀察嘉賓鄭佳恩儘管並非熱門藝人,但離婚不足三年的她,在個人經歷上與節目調性高度適配。
觀察者和被觀察者的立場是統一的,儘管二者是通過一方屏幕相連,但他們的處境、痛點和情緒是相通的。在節目的基本調性及情緒的渲染上,達到了一致的輸出。
去狗血化的離婚綜藝,看點何在?
所以不難看出,為什麼《我們離婚了》在與大眾預期不相符的情況下,仍然取得了不俗的熱度和口碑。
最初,大眾對於這檔離婚綜藝的態度大致有兩個風向,一是抱著看鬧劇的心態,二是期盼覆合的發生。視角的先行性和內容的特殊性,都成為了喚醒觀眾獵奇心理的誘因。
節目落地後,雖然沒有「風雲人物」的出席,也沒有「互扯頭花」的狗血事件,更沒有甜蜜複合的美好假象。但離婚夫婦同處一個屋簷下的荒誕感,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大眾的獵奇心。同時,對於離婚夫婦間瀰漫著的窒息感和沉重感進行深度還原,是觀眾意料之外的事情。但這份窒息、寡淡的真實感,卻發揮了激發觀眾同理心的重要功效。
觀察室內,有著同樣離婚經歷的觀察嘉賓,在感同身受的痛感中數次流下了眼淚。這份共情,在節目之外也正大範圍的發生著。相關評論區中「以為會很好笑結果哭著出來」的聲音比比皆是。
直白而言,《我們離婚了》這檔在大眾的初印象中與狗血、荒誕密不可分的節目,在本質上卻有著一定的社會價值。節目觸角的延伸,使觀眾對婚姻關係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與認知。
節目中於鮮銀淑的那句「不覺得時間可惜了嗎」,在觸發大眾淚點的同時,也引發了對於伴侶關係的大範圍探討。
在觀察視角的特別以外,對於大眾共通的社會情緒的把控,填補綜藝場上的「情緒空白」,實現從鬧劇轉向帶有悲劇色彩的現實題材,或許便是《我們離婚了》,對於觀察類綜藝做出的啟示。
國產離婚難,但分手未嘗不可
至於「千呼萬喚」的中國版離婚綜藝,在理論上存在著落地的可能性。
一方面,觀察類綜藝雖屬「舶來品」,但經過長期的演化發展,已經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工藝。在節目模式上,《我們離婚了》與《我家那小子》《妻子得浪漫旅行》《女兒們的戀愛》等觀察類綜藝基本相同。節目模式的復刻,並不困難。
另一方面,節目內容的先行性和視角的新奇性,在節目初期的發酵傳播上有著巨大的優勢。且韓綜已經以身試法,驗證了這一類型綜藝在國內依然有著巨大的情感切口,大眾的反響較為熱烈。只要節目品質不「拉胯」,在熱度上是無需擔憂的。
但打破理論可行性的真空環境,將離婚綜藝放置在中國的社會語境下,則是有些啞火的。
最大的問題出現在節目推進困難上。必須要承認的是,離婚的負面性,幾千年來在大眾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娛樂圈中的離婚風波,更是與出軌等醜聞如影隨形。將離婚這件事情放在節目中,供觀眾手持放大鏡解讀品味這道「檻」,對於國內的明星來說,很少有人能邁過。
與韓國藝人相比,國內的明星群體顯然有著更廣闊的選擇空間,所以為了節目「揭傷疤」,並沒有太大的吸引力。韓綜的嘉賓陣容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說明了其中的困難性,而這一點在國內,難度係數會更高。
整體來看,倘若國內原封不動地引進《我們離婚了》,那麼在嘉賓陣容上,大概率會以素人、網紅或是博名氣的過氣藝人為主。大眾期待中的李小璐、賈乃亮,或是張雨綺、袁巴元,謝霆鋒、張栢芝等,參與節目的可能性幾乎為零。畢竟在風險係數上,處於不可控的範圍。
新奇的離婚觀察視角固然重要,但若失去了「名人效應」,那麼在傳播力度和大眾熱情上,勢必會大打折扣。
但這並不意味著該類型綜藝在中國註定無法落地,以思路相同但程度減輕的分手類綜藝作為替代品,未嘗不可。
在2021綜藝片單中,已經出現了主打分手觀察的《未完成的愛情》,由蔡康永擔任MC,觀察嘉賓未定。雖然主角大概率是素人情侶,但在該類型綜藝的滲透下,不乏出現「勇敢者」的可能。
雖然對於多數明星而言,分手同樣是諱莫如深的事情。但在「隱私」後退一小步,熱度向前一大步的可能性下,一切皆有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