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心理學:依附理論

2021-02-12 勞俊銘

為什麼一個平時很獨立的女孩,戀愛後會對男友十分依賴?為什麼小小的分手會使人做出異常的事情甚至威脅生命?為什麼有外遇時丈夫對元配會冷若冰霜、面若閻羅,但對並不及元配的情人卻曲意討好、柔情似水?

"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他是通過研究母親與其1歲孩子的互動提出的,因為母嬰關係與戀人關係有著很大程度的類似:在一起時的心理滿足和所謂的分離焦慮;"被無條件接納"的心理需求和"最被重視"的心理需求(如果嬰兒發現母親不理它,就會哭鬧來引起母親的注意,期望母親產生內疚來更好的滿足自己)。所以有人戲稱所有相愛的人心理年齡都會降到3歲以下,退化成為父女或者母子關係。

下面介紹一下依附實驗,將母嬰引入一間有玩具的房間,觀察母親離開一會兒再回來過程中嬰兒的反應,發現了四種典型的表現:

a.安全型依附:母欲離去時嬰欲挽留,表現出不快樂,母不在時無心玩玩具,母回來後張手希望被抱,被抱一會兒後就要下地接著玩兒。這樣的嬰兒長大後在戀愛中表現較好,包容、諒解、易相處,尊重愛人,不論你需要個人空間還是親近時,他/她都可以給你。

b.逃避型依附:母欲離去時嬰兒無反應,母回來後也無反應,通過儀器發現嬰兒也有焦慮情緒,只是不表露出來。這與母嬰平時的相處經驗有關,嬰兒學會了不期望母親能長時間相伴。這類的戀人,表現為比較冷漠,但是內心很需要愛情,只是不知道該怎樣去愛,他們更傾向於通過網絡等其他非面對面的渠道尋找感情。

c.焦慮型,不安全型依附:母欲離去時嬰哭喊不從更甚於a,母回來後還要打母親,很久之後才會安靜下來,邊玩邊看著母,怕母親再離去。給予這類戀人的忠告是:首先懂得怎樣當一個快樂的單身,才能在關係中找到快樂。

d.紊亂型依附。母欲離去時嬰表現慌亂,不知道該怎麼辦,母回來後亦不知道該怎麼辦,有時會出現張開手要抱的同時後退不讓母接近。因為嬰兒希望愛的對象--母親,也是造成其痛苦的對象,愛恨交織。這種類型的戀人一般受傷很多,分手時常會做出比較出格的事,致命吸引。孩子在前三年的經驗最重要,可以一直影響其行為到青春期,對於他們的情緒,只能進行輸導而不是圍堵,父母要做到emotion coach(情感教練)的作用而不是emotion dismissing(不會翻譯),舉個例子:孩子的寵物狗死掉了,哭泣不止,母親抱著安慰說"我很理解你現在的悲傷情緒,媽媽以前養的一隻貓也死掉了,……",這就是emotion coach;父親來了卻直接訓斥:"哭什麼哭?狗死了再買一條!"這就是emotion dismissing。曾經有個女學生來向我訴苦,說花前月下,她依偎在bf懷裡,正想說"月亮好圓好亮啊"之類的話,bf忽然冒出一句:"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壯的腳已經踩上去過了!"頓時讓她覺得雖然近在咫尺,心卻離得比地月還遠。安全型的人在四種當中是最適合做愛人的,但是數量比較少,即使是紊亂型的愛人,只要找到領航船,繞開暗礁安全停泊也不是不可能的。

最理想的是安全型的。我應該屬於安全型的,"包容、諒解、易相處,尊重愛人",但是我缺乏交流的技巧。又有點像逃避型,"表現為比較冷漠,但是內心很需要愛情,只是不知道該怎樣去愛"。

每個人都有一個"愛情帳戶",加分就是存款,扣分就是提款。舉例:對方口渴時,你遞給它一杯水,存款;對方十分口渴時,你遞給它同樣一杯水,大存款;對方十分口渴時,你遞給它一個饅頭,提款。要懂得投其所好。Man from Mars, woman from Venus。女人喜歡男人用女人的方式存款,對男性最大的抱怨是"他不肯與我溝通,又不聽我的話"。兩人一起散步,女生一直在說,男生默默,過後男生會對朋友說"今天好幸福,跟gf一起散步",女生卻會對朋友說"今天好沒勁,我一直在說,可那頭大水牛一聲也不吭"因為男性是行動取向,女性是語言取向。怎樣才能存1而讓對方收到100?

給女性的忠告:男性不管多麼成熟,在他的心中始終有一個小小孩,對他的努力多多給予讚賞;給男性的忠告:女性訴苦時需要的不是勸告建議而是認真聆聽,並且感其所感,重複"好可憐"、"真慘啊"類似詞語。

最後一點,發展健全真我。最好的朋友是遇難時還站在自己這邊的朋友。最大的禮物是自己真正的心聲,但是不要隨便給,否則你會受傷。要通過測試確認是否安全,安全性的朋友會仔細聽、理解你的感受、替你保密、也會與你分享他的心聲。同時也要從自己做起,當一個安全性的朋友,多恩賜,願意去鼓勵別人。

相關焦點

  • 依附理論的起源:我們為什麼會依賴別人──依附理論系列(一)
    圖/Public Domain Picture關於愛情的研究,有一個長期被重視的理論,就是所謂的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關於依附理論近年來的研究,海苔熊曾經寫過一篇文章──重新擁抱安全感:近年成人依戀的研究趨勢,可以給大家做為參考。而本文作為此系列文章的第一篇,將帶領讀者簡單了解依附理論的起源,以及近年來的研究發展方向。
  • 依附傾向:我對你的依附沒有絕對分類──依附理論系列(二)
    :我們為什麼會依賴別人〉中,提及了依附理論從最初的嬰兒對於母親的依賴,延伸到後來運用在愛情世界裡,簡單地介紹了古往今來依附理論的研究脈絡。那麼,為什麼現在的依附理論,不再採取「類型」做為區分依附類型的標準,而改以「程度」做為區分的方式呢?
  • 依附理論的十個中心原則
    5、情緒的接觸與回應,建立情感的連結大體上說,情緒引發並且主導依附的行為。具體而言,建構安全連結的原料是情緒聯通和情緒反應。依附對象可能會人在心不在,分離會造成痛苦,因為感覺無法找到或接近依附的對象。關鍵是情感的保證,並且有信心在需要時,這個保證是有效的。按照依附理論的看法,任何反應(即使是生氣)都比沒反應好。
  • 愛情心理學:那些揭秘愛情本質的心理學理論
    愛情心理學是解釋愛情的一門學問,需要去學習,去運用。為什麼我們看到喜歡的人會心心跳加速,為什麼戀愛中的人總是甜蜜的,為什麼單相思是最痛苦的,為什麼初戀是美好的,為什麼分手是痛苦的,為什麼會有七年之癢,愛情中有很多為什麼,愛情的種種都是解讀愛情的關鍵,如何把握愛情就是我們要做的。
  • 有助戀愛的高冷知識:(愛情)依附理論
    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是一個(或一組)關於為了得到安全感而尋求親近另一人的心理傾向的理論。當此人在場時會感到安全,不在場時會感到焦慮。此理論最早由約翰·鮑比在1950年代提出。下面介紹一下依附實驗,將母嬰引入一間有玩具的房間,觀察母親離開一會兒再回來過程中嬰兒的反應,發現了四種典型的表現:a.安全型依附:母欲離去時嬰欲挽留,表現出不快樂,母不在時無心玩玩具,母回來後張手希望被抱,被抱一會兒後就要下地接著玩兒。這樣的嬰兒長大後在戀愛中表現較好,包容、諒解、易相處,尊重愛人,不論你需要個人空間還是親近時,他/她都可以給你。
  • 交往後我眼中的你:不同依附類型對於伴侶的看法──依附理論系列(五)
    也因為安全型的人比較能夠正向且穩定地看待他們的伴侶,他們自然也比較能夠感受這段關係是穩定而美好的,而不安全依附者則恰恰相反[16-18];除此之外,越是安全型依附的人,就越能經營出高滿意度、高品質、低衝突暴力的愛情關係[16,17,19~25]。簡單來說,就是安全型依附的人比不安全型依附的人,更能夠享有一段美好的關係啦。那麼,不安全依附的人,到底該怎麼辦呢?
  • ──依附理論系列(七)
    由此可知,無論是本來就偏向安全型依附的人,或是受到觸發而產生安全感的人,都能夠克服心智上的疲累,給予伴侶適當的照顧。總而言之,安全感觸發使得逃避依附者不再那麼的逃避、也使焦慮型依附者克服心智疲累,用較為支持與回應的方式同理他們的伴侶[12]。
  • 愛情心理學:揭示愛情本質的心理學理論
    愛情心理學是一門解釋愛情的知識,需要學習和運用。為什麼我們看到我們喜歡的人會心跳加快,為什麼戀愛中人總是甜蜜的,為什麼單相思是最痛苦的,為什麼初戀是美麗的,為什麼分手是痛苦的,為什麼會有七年之癢,戀愛的原因有很多,各種愛是理解愛的關鍵,如何把握愛是我們應該做的。
  • 不同依附型態對性愛關係的影響──依附理論系列(17)
    這些的關係狀態,也能用依附系統的運作來解釋。早在依附系統被帶到成人作為研究目標時,Shaver與Hazan就提到了,浪漫愛包含了三個重要的系統:依附(attachment)、照顧(caregiving)與性(sex) ;而性系統和依附系統會相互的影響。
  •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心理學?有哪些值得推薦的心理學理論?
    心理學是一門很有意思的學科,掌握了這門學科,會開闊你的視野,不會迷信。心理學它有一個特點,很多人迷信偽科學的人,往往也會很關注心理學。這說明什麼呢?迷信與心理學有密切關係。如果不好好地學心理學,就容易誤解心理學,就會拿心理學為證明偽科學的武器。所以,我建議可以找一個職業的心理諮詢師去學習。
  • 心理學理論:潛意識心理學
    ↑↑↑↑↑↑↑↑點擊上方藍字:「鞠強」 關注鞠強教授管理心理學公益微信課堂
  • 榮格心理學:分析心理學的基本理論
    說起心理學巨人,大家都會想到弗洛伊德,熟悉心理學的人都知道,弗洛伊德為心理學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的潛意識理論和對夢的研究解析至今還深刻影響著心理學界。然而小編今天要介紹的並非弗洛伊德,而是另一位同樣的頂級心理學家——卡爾.古斯塔夫.榮格,弗洛伊德最有名的弟子,相信對很多人來說這個名字是神秘而陌生的,然而他的那些心理學理論和思想至今仍對心理學研究產生深遠影響,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他的分析心理學。
  • 從依附理論 全面徹底解讀愛情關係
    「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是通過研究母親與其1歲孩子的互動提出的,因為母嬰關係與戀人關係有著很大程度的類似:在一起時的心理滿足和所謂的分離焦慮;「被無條件接納」的心理需求和「最被重視」的心理需求(如果嬰兒發現母親不理它,就會哭鬧來引起母親的注意,期望母親產生內疚來更好的滿足自己)。
  • 四種依附類型從何而來?讓我們從童年談起──依附理論系列
    但是讀到這裡,讀者或許會覺得很好奇,逃避依附者真的真心相信「我好,但世界不好」嗎?在比較早的教科書裡面會提到,逃避依附又可以分成排除型逃避依附 (dismissing attachment) 和恐懼型逃避依附 (fearful attachment),但事實上,就我的理解來看,所謂排除型逃避依附和恐懼型逃避依附,其差別並不是過去所說的「我好,但世界不好/我不好,而且世界也不好」,而是「我不得不強裝自己很好,因為世界太糟了
  • 人格心理學之人格特質理論
    現代心理學的人格分類現代心理學擁有多個人格分類體系。一部分人格理論家認為氣質是人格的整體傾向,具有強大的生物學基礎;另一些理論家認為人格具有多個維度,是多種特質的組合;還有一些科學家根據人格類別,而不是維度將人進行歸類。2.1 人格與氣質現代心理學雖然已經摒棄了體液說,但依然保留了其最基本的概念:生理現象的確會影響人的基本人格。
  • 《五蘊心理學》25期|第二章 |心理學理論方法之五善巧體系
    意入的正確意義是:對心理表徵——法——的感知和體驗。
  • 教育心理學理論太多,找到竅門是關鍵
    心理學考研同學們,不知不覺馬上進入6月份了,想問問大家你們的專業課複習如何啦?想必大家都有看到過「大神」的專業課成績能高達200+,他們是怎麼複習?怎麼背書?才能考到這麼高的成績呢? 1.在頭腦中確立理論的思維地圖。
  • 愛情的六大理論
    人格心理學有關愛情的理論與個人生命成長的發展相聯繫,但更重視人格所蘊含的穩定、不變的意涵,也就是強調個人生命線的持久、穩定的方向。愛情態度理論由羅賓提出,他認為愛情是對某一特定的他人所持有的一種態度。這種理論將愛情歸為社會心理學的人際吸引,並能使用一般測量方法研究愛情。
  • 老是想著前任的焦慮依附者,如何面對分手後的傷痛?——依附理論系列(11)
    但是,身為焦慮依附者,真的錯了嗎?真的非得變成安全依附者才是好的嗎?這一篇文章,就讓我們一起從分手後調適的觀點,來談談焦慮依附者如何面對分手後的傷痛。從閱讀這些論文以及讀後的反思,也許能讓我們看見,焦慮依附者的不同面貌。談到分手後調適,不安全依附者,總是在這階段裡充滿了痛苦。
  • 這就是愛的力量 | 安全依附是一個人向外探索和冒險的安全基地 {We connect people with EFT}
    按照依附理論的看法,任何反應(即使是生氣)都比沒反應好。如果依附對象不作承諾,沒有情感回應,意味著「你的信息不算數,我們之間沒有關係」。情感是依附的中心,這個理論讓我們對關係困境中的許多極端的情緒反應有一個理解與正常化的依據。依附關係是我們最強烈的情緒的來源,也是衝擊我們最猛力的地方。情緒告訴我們自己也告訴別人我們的動機和需要時什麼——它們是依附之舞的伴奏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