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咬得菜根,百事可做」。《菜根譚》集儒、釋、道三家之精髓融為一體,被譽為曠古稀世的中國人修身養性的奇珍寶訓。
《菜根譚》確實是一本奇書,它濃縮了中國幾千年的處世智慧和技巧。如果潛心研讀,深悟其意,則會醍醐灌頂,受益無窮。但有一句話,我並不認同:寧有求全之毀,不可有過情之譽;寧有無妄之災,不可有非分之福。意思是寧願受到別人求全責備,也不要接受超過實際的讚譽和榮譽;寧願遭受無辜而來的災禍,也不要享受不應得到的非分之福。
非分之福當然不該享用,但是為了拒絕非分之福而寧願受到無妄之災,我卻是不能理解的。古話說「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說的就是無妄之災。城門失了火,那是城門惹的禍,根本跟池魚沒有關係。但是,由於要救火,就不得不動用池中的水,動了池中的水,就自然威脅到魚的生存。對於魚來說,它們遭遇的危險真的是沒由來,真不是它們的過錯,卻又不得不承受這無妄之災。
民間有這樣的說法:哪條小河不流水?哪個廟裡沒有冤死的鬼?這話告訴我們,世上有太多的人受了不白之冤,他們實在可憐,值得同情。比如說嶽飛吧,明明是趙構讓他當的元帥,讓他打擊金兵,卻莫名其妙的被剝奪兵權,落得個風波亭上丟性命的下場。嶽飛何錯?錯就錯在心眼太實,人家趙構給個棒槌,他就當針認。人家皇帝雖然嘴上說說要收復河山,打擊金兵。但皇帝心裡打的小九九他卻不知道。他只知道打到黃龍府,迎接二聖回朝,卻沒有替趙構考慮一下,如果二聖回了朝,現任皇帝趙構往哪兒擺。嶽飛實在是冤,冤在自己莫名其妙成了別人政治天平上的籌碼,成了人家的犧牲品,他的冤,原因在於自己不懂政治,更忘記了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道理。
作為南宋時期抗金名將、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書法家、詩人,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的嶽飛,自20歲起先後四次從軍。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澤至紹興11年(1141年)至,先後參與、指揮大小戰鬥百餘次,是南宋傑出的統帥。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率領的嶽家軍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金軍對其是聞風喪膽,更有「撼山易,撼嶽家軍難」的感慨。就是這樣的抗金名將、民族英雄,卻被一心求和,以保自己榮華富貴的窩囊皇帝宋高宗趙構和身為宰相的奸佞小人秦檜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師。嶽飛接到如此荒唐的命令,憤惋泣下「十年之力,廢於一旦」卻又不得不下令班師,百姓聞訊,哭聲震野。然而,等待他的卻是趙構和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被下入大獄,慘死獄中。
其實,許多冤案的製造者,並非不知道冤者是冤枉的,但是,他們為了某種利益,為了某些政治上的考慮,就不得不找個替罪羊,順理成章的把他人踢出去。在他們看來,只要能對自己有利,犧牲他人有什麼不可以的呢?製造這些無妄之災的人是沒有同情心的,他們不會因為害了人而良心上過不去。
但是,對於受冤枉的人來說,他們所遭受的不公平卻是絕對不能忍受的;他們有理由為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而抗爭。所以,被無辜當成犧牲品或有可能成為他人犧牲品的人,有必要主動站起來維護自己的權益。如果,嶽飛當初不理會十二道「金字牌」繼續作戰,直搗黃龍,自己稱帝,又將會出現怎樣的一幕?也許,南宋窩囊的歷史就不會存在,不會成為一直被人取笑,為人所不恥的對象了。
所以,為了拒絕非分之福而寧願受到無妄之災是不理智,也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