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寧有無妄之災,勿有非分之福。我不贊同

2020-12-23 草根話生活

常言道:「咬得菜根,百事可做」。《菜根譚》集儒、釋、道三家之精髓融為一體,被譽為曠古稀世的中國人修身養性的奇珍寶訓。

《菜根譚》確實是一本奇書,它濃縮了中國幾千年的處世智慧和技巧。如果潛心研讀,深悟其意,則會醍醐灌頂,受益無窮。但有一句話,我並不認同:寧有求全之毀,不可有過情之譽;寧有無妄之災,不可有非分之福。意思是寧願受到別人求全責備,也不要接受超過實際的讚譽和榮譽;寧願遭受無辜而來的災禍,也不要享受不應得到的非分之福。

菜根譚

非分之福當然不該享用,但是為了拒絕非分之福而寧願受到無妄之災,我卻是不能理解的。古話說「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說的就是無妄之災。城門失了火,那是城門惹的禍,根本跟池魚沒有關係。但是,由於要救火,就不得不動用池中的水,動了池中的水,就自然威脅到魚的生存。對於魚來說,它們遭遇的危險真的是沒由來,真不是它們的過錯,卻又不得不承受這無妄之災。

嶽飛銅像

民間有這樣的說法:哪條小河不流水?哪個廟裡沒有冤死的鬼?這話告訴我們,世上有太多的人受了不白之冤,他們實在可憐,值得同情。比如說嶽飛吧,明明是趙構讓他當的元帥,讓他打擊金兵,卻莫名其妙的被剝奪兵權,落得個風波亭上丟性命的下場。嶽飛何錯?錯就錯在心眼太實,人家趙構給個棒槌,他就當針認。人家皇帝雖然嘴上說說要收復河山,打擊金兵。但皇帝心裡打的小九九他卻不知道。他只知道打到黃龍府,迎接二聖回朝,卻沒有替趙構考慮一下,如果二聖回了朝,現任皇帝趙構往哪兒擺。嶽飛實在是冤,冤在自己莫名其妙成了別人政治天平上的籌碼,成了人家的犧牲品,他的冤,原因在於自己不懂政治,更忘記了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道理。

民族英雄嶽飛

作為南宋時期抗金名將、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書法家、詩人,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的嶽飛,自20歲起先後四次從軍。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澤至紹興11年(1141年)至,先後參與、指揮大小戰鬥百餘次,是南宋傑出的統帥。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率領的嶽家軍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金軍對其是聞風喪膽,更有「撼山易,撼嶽家軍難」的感慨。就是這樣的抗金名將、民族英雄,卻被一心求和,以保自己榮華富貴的窩囊皇帝宋高宗趙構和身為宰相的奸佞小人秦檜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師。嶽飛接到如此荒唐的命令,憤惋泣下「十年之力,廢於一旦」卻又不得不下令班師,百姓聞訊,哭聲震野。然而,等待他的卻是趙構和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被下入大獄,慘死獄中。

嶽飛班師圖

其實,許多冤案的製造者,並非不知道冤者是冤枉的,但是,他們為了某種利益,為了某些政治上的考慮,就不得不找個替罪羊,順理成章的把他人踢出去。在他們看來,只要能對自己有利,犧牲他人有什麼不可以的呢?製造這些無妄之災的人是沒有同情心的,他們不會因為害了人而良心上過不去。

但是,對於受冤枉的人來說,他們所遭受的不公平卻是絕對不能忍受的;他們有理由為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而抗爭。所以,被無辜當成犧牲品或有可能成為他人犧牲品的人,有必要主動站起來維護自己的權益。如果,嶽飛當初不理會十二道「金字牌」繼續作戰,直搗黃龍,自己稱帝,又將會出現怎樣的一幕?也許,南宋窩囊的歷史就不會存在,不會成為一直被人取笑,為人所不恥的對象了。

所以,為了拒絕非分之福而寧願受到無妄之災是不理智,也是不可取的。

相關焦點

  • 千古奇書:《菜根譚》19
    341.要以我轉物,勿以物役我,無風月花柳不成造化,無情嗜欲好不成心體。只以我轉物,不以物役我, 則欲嗜莫非天機,塵情即是理境矣。【大意】大地如果沒有清風明月和花草樹木就不成大自然,人類如果沒有感情慾 望和生活嗜好就不成真正人。
  • 《菜根譚》:世事福禍相依,以淡然之心面對,自能氣定神閒
    《菜根譚》:世間事福禍相依,以淡然之心無面對,自能氣定神閒。《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話:子生而母危,鏹積而盜窺,何喜非憂也;貧可以節用,病可以保身,何憂百喜也。故達人當順逆一視,而欣戚兩忘。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孩子出生的時候母親面臨著生命危險,財富積累多了就會招致盜賊窺視,怎麼能說這是喜而不是憂呢?
  • 《菜根譚》經典名句,悟透了,一切便釋然了
    歲月你別催,該來的我不推,走遠的我不追,2020即將結束,希望接下來的2021年、更遠的將來,成就更好的自己。閒話休說,回到文章要聊的《菜根譚》。《菜根譚》是中國為人處世三大奇書之一,成書於明朝,是一部收集編著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集,時至今日,《菜根譚》的許多經典名句,依舊被推崇。
  • 《菜根譚》: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謹德,須謹於至微之事;施恩,務施於不報之人。要想敦品勵行,必須從小事做起;要想幫助別人,因該幫助那些無法回報的人。常言道:「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小事可於細微處見精神。有位女大學生,畢業後到一家公司上班,只被安排做一些非常瑣碎而單調的工作,比如早上打掃衛生,中午預訂盒飯。一段時間後,女大學生便辭職不幹了。她認為,她不應該蜷縮在廚房裡,而應該上得廳堂。可是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 《菜根譚》修身之二: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一念錯,便覺百行皆非,防之當如渡海浮囊,勿容一針之罅漏;萬善全,始得一生無愧,修之當如凌雲寶樹,須假眾木以撐持一念之差做了錯事,總感覺做什麼都是錯的,為了避免出錯,就像藉以渡海的浮囊,不允許出現一個針眼大的孔洞;真對待
  • 《菜根譚》八句名言,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一本《菜根譚》,明代洪應明以精煉雋秀、雅俗共賞的文字,道出了修身養性,為人處世的人生寶訓,如和風細雨滌蕩心靈。工作之餘,沏一杯清茶,細味《菜根譚》,菜根會越來越香,心智會越來越明。 1 抱樸守拙,樸魯豁達 涉世淺,點染亦淺;歷事深,機械亦深。
  • 《菜根譚》:行中庸之道,凡事調節適度,才是君子智慧
    在《中庸》之中有這樣一句話: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真正有智慧的人才能夠符合中庸之道,融會貫通,讓各種事物達到一種適度而被,而不會自以為是的任由自己的想法妄行。就好像在生活中,很多人總會憑著自己的偏見去主導和所有事情,因為自己的太過於主觀妄斷,讓事情變得越來越糟糕。在《菜根譚》中說:勿因群疑而阻獨見,勿任己意而廢人言。
  • 《菜根譚》:禍福無常,泰然處之。以平常心看待一切,你就贏了
    《菜根譚》中有言:子生而母危,鏹積而盜窺,何喜非憂也?貧可以節用,病可以保身,何憂非喜也?故達人當順逆一視,而欣戚兩忘。其實,人生當中所謂的「好」與「壞」、「福報」與「災禍」並不是絕對的,又豈是我們肉眼凡胎能夠去定義的呢?古聖賢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禍福相依,互相轉化。沒有絕對的福,也沒有絕對的禍,任何事物都有好壞兩個方面,所以要泰然處之,寵辱不驚。面對人生失意或得意,以一顆平常心去看待一切,你也就贏了。
  • 千古奇書:《菜根譚》全集/咬得菜根,百事可成(四)
    所以一個真正有修養的人, 日常的愛好, 既不過分奢侈,也不過分刻薄吝嗇。 42、超越天地之外,不入名利之中 彼富我仁,彼爵我義,君子固不為君相所牢 籠;人定勝天,志一動氣,君子亦不受造化 之陶鑄。45、真偽之道,只在一念 人人有個大慈悲,維摩屠劊無二心也;處處 有種真趣詠,金屋茅舍非兩地也。只是欲閉 情封,當面錯過,便咫尺千裡矣。
  • 曠古稀世的奇珍寶訓——《菜根譚》精選30句
    《菜根譚》是明代洪應明收集編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世集,與明代陳繼儒的《小窗幽記》、清代王永彬的《圍爐夜話》並稱「處世三大奇書」。《菜根譚》是儒釋道三教真理的結晶,有萬古不易的教人傳世之道,為曠古稀世的奇珍寶訓,對於人的正心修身、養性育德有不可思議的潛移默化的力量。
  • 佛說:做人貴在人品,做好這三點,不悲過去非貪未來,百福自來集
    真正厲害的人,都沉得住氣,不慌不亂不急不躁,慢慢來。曾有一位學僧問禪師:「師父,以我的資質,開悟需要多久?」禪師說:「十年。」學僧又問:「如果我加倍苦修呢?」禪師說:「二十年。」學僧很疑惑,於是又問:「如果我夜以繼日,不休不眠呢?」禪師說:「那樣你永無開悟之日。」學僧驚訝,「為什麼?」
  • 【春風育物,朔雪殺生】每日《菜根譚》上卷之:一六三
    上卷,一六三: 【原文】 春風育物,朔雪殺生 念頭寬厚的如春風煦育,萬物遇之而生;念頭忌刻的如朔雪陰凝,萬物遇之而死。同理,做人也是如此,一個心胸狹隘的人,任何人都不願意接近他,反之,一個氣度恢宏待人寬厚的人,任何人看了都願意接近他,尤其是在言談方面更是如此,刻薄成性的人,有時一句話都讓你痛苦終生,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就是說這種道理。===========================
  • 福薄之人往往有這四個「優點」,稍作調整,福氣自來
    文/唯晨老話說:「命由己造,福自己求。」人這一生有沒有福氣,多半取決於自己,只不過身在其中的人皆是當局者迷,說白了就是沒有自知之明,這才導致他們在心理上認定上天不公。說到這裡唯晨就要講一個故事了,說有一個孩子考試結束後回到家,爸爸問他:「看你這高興勁兒,考得不錯吧?」孩子自信地答道:「對,我認為我能得滿分。」
  • 《菜根譚》最有深度的9句話:備嘗世味,方知淡泊之為真,真有理
    君子雖不玩物喪志,亦常以借境調心2. 心體光明,暗室中有青天;念頭暗昧,白日下有厲鬼3. 一字不識而有詩意者,得詩家之真趣;一偈不參而有禪味者,悟禪教玄機4.厚德載物,雅量容人,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故君子當存含垢納汙之量,不可持好潔獨行之操8. 鷹立如眠,虎行似病,正是它攝人噬人的手段處。故君子要聰明不露,才華不逞,才有肩鴻任鉅的力量9. 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 《菜根譚》:物我兩忘的「亦禪亦道」之境
    《菜根譚》裡有這麼一段話:彩筆描空,筆不落色,而空亦不受染;利刀割水,刀不損鍔,而水亦不留痕。得此意以持身涉世,感與應俱適,心與境兩忘矣。這是段「亦禪亦道」的話,很像莊子的「用心如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生物而不傷」,也很像《心經》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蘇軾是把道理踐行的最好的文人了,所謂「也無風雨也無晴」,應似飛鴻踏雪泥」等這些句子都說明了蘇軾的「不落痕跡」。
  • 《菜根譚》:好福氣的人往往有這個共同點!領悟則能心胸豁達於世
    而且好福氣的人往往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擁有一副好脾氣!生活中,你可以注意觀察一下,那些你認為福氣好的人,是不是脾氣大都不錯?這沒有任何玄虛的成分!當一個人脾氣好了,身體更健康了,心胸更寬廣了,人際關係更融洽了,幹啥都更順心了,這不就是所謂的「好福氣」嗎?
  • 《菜根譚》中的7句話,道出「人生際遇」的大不同,讀完豁然開朗
    耳中常聞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進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悅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荼毒中矣。耳邊總有不順耳的話,心裡總有不如意的事,就像是磨刀石,會讓一個人的德行更加精進。而那些總能聽到順耳的話,事事都稱心如意的人,實則是把自己的一生,都浸泡在了劇毒裡。
  •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事實上,沒有大惡與小惡的說法,那個惡就是惡;沒有大善與小善的說法,善就是善。「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是一句非常有道理的話,而真正領會其中的深意並做到的人卻不多。為什麼呢?因為當人們在行動前,頭腦開始運作了。
  • 《菜根譚》:小事不計較,大事不糊塗,才是最高的智慧
    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總是在小事上不計較,大事上不糊塗。生活中,很大一部分人總是揪住一些小事斤斤計較,但計較到最後也沒有得到想要的好處,反而會使自己處於煩惱當中。明代心學大師王陽明曾經說過:普通人和聖人是一樣的,都有快樂的心,然而普通人卻不知道本身所擁有的這種快樂之心,於是每天自尋煩惱,往往受困於那些自己所認為的痛苦之中不能自拔,久而久之便遠離了快樂。其實,真正的活法,哪怕是處在煩惱不斷的境界當中,也要懂得探尋生活中的歡樂,這樣才能活得有滋有味,這才是更值得追求的人生目標。
  • 《道德經》和《菜根譚》人生智慧集錦
    老子的《道德經》和洪應明的《菜根譚》,都是作者經歷了很多人生坎坷之後,總結出的人生智慧或人生感悟,其中的很多內容都是中華文化中的經典。思想家魯迅講:「不看《道德經》,就不知人生的真諦」。老子《道德經》總結了很多人生中的規律,《菜根譚》中有很多對人生的感悟,二者各有自己的優秀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