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要在明年建成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垃圾產生者能否充分了解掌握垃圾分類知識及規則,是做好分類的前提和關鍵。
對此,大多數市民都表示認同。根據上海市統計局發布的《2018年市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情況調查》,全市2000位受訪的16周歲及以上常住市民中,有16.5%的人認為「市民理解和接受程度不夠」是目前推行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主要障礙。
如今,還有1個多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即將實施,市民們是不是準備好了?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選取了3種容易混淆分類的生活垃圾,隨機對30位路人進行街訪,考考大家對垃圾分類的認知水平。
第一次街訪,我們選擇了溼紙巾,結果30位路人中,只有五分之一的人答對,其餘的受訪者中,有21位覺得溼紙巾是溼垃圾,有3位說是可回收物。
大多數受訪者都以為溼紙巾是溼垃圾或可回收物
這21位認為溼紙巾是溼垃圾的路人,給出的理由一致:因為溼紙巾是「溼」的。認為溼紙巾是可回收物的路人,則表示溼紙巾是一種紡織品,因此可以回收。
其實,溼紙巾屬於幹垃圾,之所以大多數人認為它是溼垃圾,主要是走進了以含水量多寡來判斷垃圾分類的誤區。
實際上,乾濕垃圾不是按照含水量來區分的,不是看物品名字裡有沒有「溼」或者「幹」二字。
在許多國外城市,幹垃圾又被稱為「其他垃圾」(residual waste),專指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溼垃圾以外的垃圾。說得更通俗些,其他三類垃圾桶都不要的垃圾,就是幹垃圾。
不妨做個「排除法」,更能理解什麼是幹垃圾。
以溼紙巾為例:
首先,它是日用的與皮膚直接接觸的清潔用品,不會對人體健康和自然環境造成直接或潛在危害,不屬於有害垃圾。
其次,使用過的溼紙巾受到汙染,不能回收利用;沒使用過的溼紙巾,在收運環節容易遭受汙染,也失去了回收利用的價值。
第三,溼垃圾是日常生活產生的容易腐爛的生物質廢棄物,在許多城市被稱為「易腐垃圾」,而溼紙巾不符合這一特點。
如此一來,溼紙巾只有扔到幹垃圾桶這一條路可選。
所以,以類似的方法來判斷,尿不溼、餐巾紙、一次性紙杯等垃圾,無論用沒用過,無論是幹還是溼,都是幹垃圾。
好用的「排除法」
實踐出真知,上海市徐匯區求知小學的垃圾分類小達人們經常玩扔垃圾的遊戲,強化對垃圾分類知識和規則的了解
此外,近期出爐的《上海市可回收物回收指導目錄(2019版)》,還將內衣、絲襪、鏡子、筆、眼鏡、打火機、橡皮泥等複合材料類的垃圾,還有陶瓷製品(碎陶瓷碗盆)、竹製品(竹籃、竹筷、牙籤)、一次性筷子、隱形眼鏡(美瞳)、棉籤等,列為不宜回收的垃圾。
它們因為容易汙損,又或者使用的場景特殊,失去了循環利用的價值,還有部分垃圾因為下遊缺乏配套的處置鏈條,即使回收了也無法處置,所以都屬於幹垃圾。
這些都是幹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