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有句俗話「雨過三秋」是什麼意思

2020-12-14 考古說

"雨過三秋"就是寒啊!

一年有12個月,一共春夏秋冬4個季節,算起來也就是一個季節三個月。

秋季一般是指農曆的七、八、九三個月份,同時這三個月又被分別稱作夢孟秋、仲秋、季秋。

一般而言,秋季的三個月就被統稱為"三秋"。

比如《詩·王風· 採葛》中有「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的句子,孔穎達在作疏時說:「年有四時,時皆三月,三秋謂九月也。」

不過也有單獨把九月份,也就是傳統的"季秋"稱作"三秋"的,比如王勃的《滕王閣序》中有「時維九月,序屬三秋」的句子。

"雨過三秋",這4個字中的"三秋"無論是指秋季的三個月,還是單獨的農曆九月份,都有一種秋天像冬天轉變,天氣越來越涼的感覺。

尤其是秋天的雨不像春天那般溫暖,不像夏天那麼清涼,反而帶著一絲冷意,又不是冬天那樣的寒冷,只是一陣陣的涼。

在中國農村,"雨過三秋"顯然又和農業有著密切的關係。

秋收之後就是秋耕和秋種的時節,趁著天氣還不算太涼,看著那一絲溫暖,趕緊把種子播撒到地裡,期待著來年的收穫。

但是如果錯過了最佳的秋耕、秋種時節,趕上了"過了三秋的雨",這時候的天氣已經開始轉涼,有了冬天的感覺,錯過了最佳的播種時期,可能會影響到來年的收成。

還有好多老人喜歡將"雨過三秋"用在教育晚輩的時候,這時的意思就是好好珍惜大好年華,不要等到年紀大了才想起當時沒有珍惜。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話:「開門見灶,財多消耗」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隨著中國的的發展,農民的生活更好了,我國地大物博,南北方的差異也非常大,剛過白露,北方的天氣已經是一夜比一夜涼了,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第一場雪,但南方還是風和日麗。農村俗話:「開門見灶,財多消耗」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南北方差異還是比較大的,南北方的俗話差別還是蠻大的,俗話反映這各個地方的日常生活,還有很多關於建房的俗話,根據不同情況流轉下來了。
  • 農村俗話「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有句話俗話叫「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倘若十分都用盡,後輩兒孫不如人」。很多人冷不丁看到這句話時,常常會產生誤解。因為大多數人會向玄奇迷信上理解走。比如說我們村以前有個人叫「王學道」,他會一些東西,就是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一輩子為別人看病,看邪氣啥的。
  • 農村有句俗話:「桃三杏四梅花五年,想吃核桃18年」,是啥意思?
    農村有句俗話:「桃三杏四梅花五年,想吃核桃18年」,是啥意思? 想吃什麼果子就要等其相應的生長時間。 咱們國家農耕歷史悠久,長年累月地沉澱了很多的農諺,這些農諺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對農民從事農業生產很有幫助。
  • 農村俗話「雲裡日頭洞裡風,蠍子尾巴後娘心」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現在的農村和過去不同,過去的農村,視離婚為洪水猛獸,所以後娘也是不多的,為了突出離婚將對孩子造成不可磨滅的心理打擊,出現了不少關於這方面的警示,一些俗話、老話、諺語,都試圖告訴人們,離婚後再娶或再嫁,都不會落到好,所以最好是不要離婚。
  • 農村吃魚有句俗話,花鰱頭,草魚腰,烏魚腦殼你莫挑,什麼意思?
    本期導讀:農村吃魚有句俗話,花鰱頭,草魚腰,烏魚腦殼你莫挑。是什麼意思?這是『老話』,以前物流沒有這麼發達。各地都是靠山吃山,靠水吃魚。尤其是東北世界上最肥沃的黑土。最大面積的溼地。蘊藏極其豐富的水之源。真可謂棒打狍子瓢舀魚……記得小時候沒有電視。宣傳靠廣播和大喇叭。
  • 農村俗話「七不出,八不歸」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
    不過在農村就有一個說法,那就是七不出,八不歸,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農村俗話「七不出,八不歸」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不知道大家所在的農村有沒有這個說法,老農地處南方鄉村,還是有這樣一個說法的。每年正月初七的時候,一般父母都是不會讓你離家返鄉的,要麼初六提前走要麼就是初八就走的。所以說農村俗語七不出,八不歸說的就是初七不能夠離家,而初八不能夠回家。
  • 關於立夏的俗話,立夏不下,高掛犁耙,什麼意思?立夏不下雨好嗎
    關於立夏的俗話,立夏不下,高掛犁耙,什麼意思?立夏不下雨好嗎時間過得飛快,雖然立夏還未來到,但今年的氣溫異常,目前已經有很多地區處於高溫蒸烤,氣溫的上升讓大家措手不及,從幾度到三十幾度,只用了不到一星期的時間,讓人措手不及。
  • 出行千裡不拿針這句農村俗語,所要傳達的意思,確實很有道理
    農村俗話,盛行在農村信息化封閉的年代,那時農村很多都是寒門家庭,沒有錢接受教育。當時年輕的農民們,對於生活上所遇上的事情,需要注意的事項,都是通過老人們傳授經驗,避免踩坑。當然這些老人所傳授的經驗,也不是他們更有文化或者更有智慧,他們也是通過祖輩口耳相傳流下來的經驗,與他們在年長歲月中所得出的實踐作出的總結。如同這句農村俗話:出門千裡不拿針,在以前那年代,其實可以講是一句至理名言,別小看這短短數字,卻包含了數代人的智慧。
  • 農村俗話「春初早韭,秋末晚菘」是啥意思?這個菘是什麼?
    確切來說,這並不能算得上是一句農村俗話,這句話最早出現在唐朝李延壽的《南史·周顒傳》中:顒清貧寡慾,終日長蔬食,雖有妻子,獨處山舍。文惠太子問顒菜食何味最勝。顒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這裡的意思是想說周顒這人甘於清貧,但假如我們仔細看,會發現有點奇怪,自己有老婆有家,卻獨自住在山裡,不過咱們題不在此處,故略過不提。那麼,這裡的春初早韭,秋末晚菘究竟是個啥意思呢?這裡的菘到底是個啥?黑嫂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 農村俗話:人過40,富不交2人,窮不管2事是啥意思?有沒有道理?
    古人說四十不惑,很多人直接理解字面意思,其實這裡的四十不惑,更多說的是人生的一種狀態,到了這個年齡,人應該放開一些沒必要的執著,去幹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這種時候再不是小孩子,經不起大風大浪,因為家庭的負擔都在自己的身上。所以,農村人總結出了這樣的俗話:人過四十,富不交2人,窮不管2事。
  • 農村俗語「有雨山戴帽,無雨山沒腰」,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而俗語大多均出自農村,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就是農村俗語「有雨山戴帽,無雨山沒腰」,這句話是什麼意思?說的有道理嗎?可能大家都不是很了解,下面且聽筆者細細道來:它的前半句:「有雨山戴帽」,其大致的意思為:每當下雨的時候,雲朵總是會彌補在山頭上,把山頂都給蓋住了,就好像山戴了一頂帽子似的。
  • 農村俗話:「三十斷紅,四十斷綠」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的俗話有很多,都有它的道理,今天我們來聊一聊「三十斷紅,四十斷綠」,指的是什麼意思?初聽「三十斷紅,四十斷綠」,我們就能想到應該給我們穿的衣服顏色有關係,古時候的人們對穿的衣服顏色很有講究,什麼年齡,穿什麼顏色的衣服,梳什麼樣的髮型,每個時期都是有特定的。那時的人們根據衣服顏色樣式,頭髮的髮飾,來判斷你是未婚還是已婚,年齡的大小,跟據這些判斷的十分準確。
  • 農村二十四節氣諺語:穀雨難得雨,是什麼意思?有道理麼?
    既然是和農業生產關係比較密切,所以也流傳出來很多關於「穀雨」節氣的農諺俗語,很多農民都認為穀雨這一天要是不下雨的話,那麼當年就會幹旱,莊稼就無法好好生長,所以也不會有好收成。其實之所以有這樣的說法,是因為人們總是希望穀雨這一天可以多下雨,以欺騙當年能獲得很好的收成。
  • 農村的俗話「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有什麼寓意?真的準確嗎?
    農村的俗話「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有什麼寓意?真的準確嗎?在我國古時候,特別的重視日子和時辰,尤其是孩子出生這一方面。用古時候的話來講,那麼就是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而且這句話如今成為了農村俗語,仍然有不少老人相信這樣的說法。那麼,這種說法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從文字上來看,初一的娘娘就是指在農曆大年初一出生的女孩,長大之後都是幸運的。
  • 農村俗語:「春分無雨鬧瘟疫,春分有雨病人稀」,什麼意思?
    而在春分這一天,農村老人常說「春風無雨鬧瘟疫,春分有雨病人稀」,這是什麼意思呢? 這對於農村來說是不利的。春天沒有雨或者雨水很少,那麼這就會影響農作物的生長,這對於依靠種植來生存的農民來說影響是比較大的。特別是在以前的農村,基本上貧困人口佔據著大多數,而由於農作物收成不好,那麼很多人就會發生疾病,重的甚至可能鬧瘟疫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春風無雨鬧瘟疫。
  • 農村古話「春分有雨病人稀,春分無雨鬧瘟疫」真是這樣?有道理嗎
    春分節氣到,俗語「春分有雨病人稀,春分無雨鬧瘟疫」什麼意思?如何理解呢?今天是3月20日,農曆是二月二十七,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四個節氣春分。在我國古代,每到春季,氣溫快速回升,病毒病菌大量繁殖,就會造成人間瘟疫,如天花、蕁麻疹等等流行性疫病。
  • 俗話說早不買豬肉,晚不買豆腐,這句話啥意思?有沒有道理?
    農村生活過或者是正在農村生活著的人,對於農村俗話一定並不陌生,黑嫂本人比較喜歡這些東西,所以會特別的留意。有句俗話叫「早不買豬肉,晚不買豆腐」就非常有意思,有人覺得很容易弄懂這句話是啥意思,但又不明白裡面說明了個什麼道理。
  • 農村俗話說正月的豬,五月的牛,這句話啥意思?有沒有道理呢?
    農村俗話中,有一些代指不明,於是就導致人們解讀時產生了一些誤會。比如這句「正月的豬,五月的牛」。很多人在解讀時,往往從養豬養牛為出發點來解讀,其實這句俗話真實的含義並不是這樣的,這句俗話說的是生肖。那有些人還是不能明白,這裡說的不發愁是啥意思,跟生肖究竟有個什麼關係。黑嫂在這裡說一下這句話中的意思,然後咱們說一下有沒有道理。一、這句話到底啥意思正月的豬,五月的牛——不發愁。
  • 農村俗語:穀雨難得雨,這是啥意思?原來老祖宗的話,好有道理
    01首先了解一下什麼是農村俗語?清明難得晴,穀雨難得雨穀雨難得雨這句話其實只是半句,前面還有半句話「清明難得晴」,也就是一個完整的農村諺語便是「清明難得晴,穀雨難得雨」。那麼這句話是有什麼含義嗎?我們不妨先來了解一下二十四節氣,在這句諺語中就有「清明」和「穀雨」這兩種節氣。
  • 俗話:「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過渡」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俗話說:「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過渡」什麼意思?有道理嗎?在農村裡,流傳著許許多多的農村俗語,而這些俗語和我們的生活聯繫在一起,並幫助我們生活、指導我們進步。而俗語的種類有很多種,有關於農諺的、有關於氣象的、有關於人情世故的、還有關於蓋房子的等等。雖然有一些俗語不合實際,也有些迷信化,但是一些俗語既然存在,自然是有存在的道理的,而這點自然不容易反駁。而今天我們就說一下這句農村俗語:「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過渡」,那麼這句俗語的意思是什麼呢?有沒有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