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作者簡介
王之渙,盛唐詩人,尤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是邊塞詩派的代表作家。王之渙只有六首詩作流傳下來,但在當時,他的詩名廣為流傳。
王之渙其他作品選讀
涼州詞
唐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作品賞析
這首詩前兩句寫景,「白日依山盡」描寫山銜落日,「黃河入海流」描寫大河東流。登上高樓遙望落日,遠處是連綿起伏的群山,在視線的盡頭漸漸消失;山下的黃河滾滾而來,又奔流東去,淺白的語言形象地概括出廣闊背景下的萬裡江山。
詩的後兩句是議論,「欲窮千裡目」寫登臨者的一種追求,俗話說「站得高望得遠」,要想看到更壯麗的景色就要「更上一層樓」。這兩句也照應題目,說明這首詩是為登樓而作。
一般來說,詩歌不應該直接發表議論,應該用形象思維帶給讀者豐富的想像和強烈的共鳴。但是這首詩最後的議論不枯燥、不生硬,給人的感覺是前面的景物必然會得出後面的議論,景理交融,密不可分。
好的詩歌,除了景物、議論和抒情,還經常表現出詩人內心強烈的情感和時代的風貌。《登鸛雀樓》這首詩不但描寫了詩人登高望遠時表現出來的遠大抱負,更反映出盛唐社會積極向上的時代精神。詩的壯美就是這種時代風貌的體現,讓人感覺到一個強大的時代正當方興未艾,充滿了勃勃生機。
這首詩的價值,現在已經遠遠超出了作者要表現的登樓的意義。凡是人生所涉及的學習、工作、生活各個方面,都可以用「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的道理來概括,難怪這兩句詩在後世被無數次引用,無數次給人以激勵和思考!
古詩常識:對仗
這首詩在修辭方面有一個古代詩歌常用的修辭手法,叫對仗。簡單地說,對仗就是詩歌上下句在詞性、結構、意義、平仄音韻等方面是相對的。如這首《登鸛雀樓》:
一二句。第一句第一個字「白」是顏色,下一句的第一個字「黃」也是顏色。「白日」是名詞性偏正結構,「黃河」也是名詞性偏正結構。「依」和「入」都是動詞,後面「山」對「海」、「依山」和「入海」都是動賓結構,「盡」和「流」都是動詞。
三四句。「欲窮」和「更上」都是狀中結構,「千裡」和「一層」都是數量結構,「千裡目」和「一層樓」都是定中結構。
像這樣的對句關係修辭上就叫作對仗。平仄音韻方面的對仗比較複雜,以後再專門講解。
文學常識:邊塞詩派
盛唐時期,有一類詩歌,其主要內容是描寫邊塞的戰爭和風土人情,包括戰爭帶來的各種離別、思鄉、閨怨等題材,形式上多為七言歌行和絕句,風格悲壯,格調雄渾,是詩歌中反映盛唐氣象的突出代表。代表詩人有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崔顥、王翰以及這首詩的作者王之渙等。
詞語分析:白日
白日在古代詩詞中有幾個意思:
1、太陽。如:
千裡黃雲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2、白天。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3、時光。如:
人生百年夜將半,對酒長歌莫長嘆。
情知白日不可私,一死一生何足算。(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