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天氣預報時,你可能經常會讀到類似這樣的信息:「受冷空氣影響,我國東北地區、內蒙古和新疆等地出現了暴雪天氣,氣溫持續下降……」那麼問題來了,冷空氣到來,到底是先降溫、後降雪,還是先降雪、後降溫呢?
讓我們先來看看雪花是怎麼形成的。
大家都知道,水蒸氣冷卻變成水滴叫液化,水蒸氣直接變成冰晶叫做凝華。當空中的氣溫足夠低時(低於-20℃),上升的水汽一部分變成了冰晶,另一部分變成了過冷水滴。而冰晶加過冷水滴組合成的冰雲,就是雪花出生的「產房」。雲層中的小冰晶、過冷水滴互相碰撞結合,小冰晶就變成了稍大的冰晶,過冷水滴在雲中蒸發,蒸發的水汽會「吸附」在冰晶身上,冰晶也會快速增長。經過不斷增大,一朵雪花就誕生了!
雪花產生了,不就有雪了嗎?很多人可能不理解,雪都形成了,不落到地上,難不成還想上天?中國氣象局氣象科普創客團隊介紹,其實,雪花在向地面墜落時,隨著氣溫逐漸升高,會被融化和蒸發,除非有勢力極其強大的冷空氣控制了近地層的氣溫讓他們都在0℃以下,才能讓雪花洋洋灑灑地飄落覆蓋在大地上。由此可見,有強大的冷空氣影響以後,降雪才會「如期而至」。
而當降雪到達地面以後,會大量吸收空氣中的熱量,從固態雪轉變為液態水。如果降雪以後,恰好遇到晴天,天空雲系少,不利於太陽輻射能量的累積,那氣溫的確比下雪的時候還要低。如果下過雪,又接上連續的陰雨天,那伴隨而來的就是寒入骨髓的「溼冷」。
由此看來,無論是先降溫、後降雪,還是先降雪、後降溫,結論都是正確的,只不過一個關注了降雪形成的機理,一個洞察了降雪後的變化。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駱倩雯
編輯:王雯淼
流程編輯 邰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