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劉雪兒 邵藍潔
編輯/ 嵇國華
01
「都9點17分了,怎麼還不讓我們進去,給人解釋,不然就退卡!」
8月28日上午,上海閔行區,室外溫度接近30°,一位正在等待的男子向保安吼道。眼下,1000多人圍繞27道每條15米長白色柵欄,S型環繞在賣場後門口,他們要從後門先上二樓停車場,再進入一樓商品區。
這個賣場叫Costco,是全球最大的連鎖會員制倉儲式超市,前一天剛在上海閔行區開設第一家門店,就上頭條了。皆因首日開業,人氣火爆,賣場瞬間湧入兩三萬客流。為確保安全,商店不得不宣布下午暫停營業。
圖/劉雪兒
沒想到第二天,還是有人不斷湧入,附近的大媽大爺也聞風而動,紛紛前來辦卡,賣場裡外也來了100多名保安和幾十名交警維護秩序,Costco也在28日宣布,此後要維持賣場內2000人的客流。
經歷了近一個小時的等待和限流後,所有人最終進入賣場,但幾個小時戰鬥下來,沒有茅臺也沒有勞力士,結果卻令人失望。有人說「這家店沒有新意,沒什麼可買的」,甚至有人凌晨四點過來排隊說要「體驗生活」,最後空著手出來。
不出意外,過了這波促銷操作,一周之後,真實的Costco才會呈現在大家面前。
生鮮一貫是超市的核心引流品類,尤其是蔬菜和水果,但在Costco賣場裡,人們購物車裡最多的反而是進口牛排和烘焙食物,尤其是40多元一大盒的牛角麵包和馬芬蛋糕,幾乎人手一份甚至兩份,進口牛排也被不少家庭列為嘗鮮首選。
人們對水果和蔬菜並沒有爆發多少熱情。拿水果來說,Costco在價格上並沒有太大優勢,比如,一大盒近4斤的國產葡萄需要近120元,3斤的美國葡萄則售價近300元,6個國產石榴需要近100元,2斤冬棗需要近40元。雖然不少水果來自海外,即便國產水果也質量不錯,用戶也有興趣嘗鮮,但Costco依然沿襲大分量的傳統做法,禮盒式售賣水果,進一步抬高了購買門檻,而且正處夏天,中國人還習慣小分量多次購買。
傳統引流產品不給力,Costco的自有品牌「科克蘭」很受歡迎,目前覆蓋了食品、雜貨、衣服、保健美容等品類,從現場購物車情況看,堅果和洗衣液受到格外青睞。
在自有品牌的堅果家族裡,超2斤的科克蘭無鹽綜合堅果,有用戶告訴AI財經社,「透過瓶子看到滿滿當當的腰果、扁桃仁、開心果、碧根果密密麻麻擠在一起,就好像擁有了全世界,一下子打開了購買慾。」雖然這款售價近130元,但也成功打敗其他所有的堅果產品,幾乎成為人手一份的爆款。
圖/劉雪兒
另一款自有品牌的爆款,則是科克蘭超濃縮洗衣液,一大桶5.73升售價近112元,比天貓旗艦店少28元,一位上海大媽打開淘寶查看這款的價格,又查看同類的奧妙洗衣液,喃喃自語道:「一升就是一公斤,那麼一桶差不多11斤多,那麼每斤10塊左右,比奧妙也便宜,划算的划算的。」說著就拿了一桶。工作人員告訴AI財經社,這款洗衣液昨天賣光了「四個架子」,這相當於120桶,日營業額超1.3萬。
02
對於零售業來說,開業即擠爆的現象,實在是太尋常了。
遠一點,24年前上海第一八佰伴開業的時候,人多到手扶電梯開不動;9年前沃爾瑪西昌店開業,玻璃門擠爆甚至出現踩踏事故;近一點的,6月7日剛剛在上海開業的奧樂齊排隊進場、排隊結帳。一位零售業人士笑稱,只要有1499元的茅臺,哪家超市都能擠爆。而在一位上海人眼裡,這只是「因為上海人比較喜歡「軋鬧猛」而已啦」。
為了進入中國,costco沒少費心機與功夫。早在2014年10月,costco就在天貓國際開設了海外旗艦店,先行試水。當時的Costco全球執行副總裁吉姆·墨菲表示,面對中國消費者日益旺盛的海淘需求,Costco看到並看好中國消費市場當下以及未來的巨大增長空間。從電商渠道測試民意,是國外品牌對中國市場的通行做法。
2017年9月,Costco確認將在上海開出中國大陸第一家實體店,一周之後,Costco的天貓旗艦店上線了。
海外旗艦店由寧波菜鳥保稅倉發貨,天貓旗艦店由崑山的國內倉庫發貨,兩個店主營類目不同。costco海外旗艦店開業時有500個SKU,現在只有營養保健和個人護理兩個類別,20種商品;costco官方旗艦店包含了世界美食、個護美妝、居家百貨、數碼家電,共110種商品。相比門店4000種商品,網店只是小打小鬧,並沒有凸顯真正的優勢。
Costco的模式,可以簡單地稱之為,沒有中間商賺差價,商品幾乎平進平出,會員費用是盈利的大頭。2018財年,Costco的會員費營收為31.42億美元,略高於淨利潤31.34億美元。因此,Costco需要找到合適的供應商,雙方配合作出品質和價格都足夠驚人的商品,來吸引會員一直續費。
一位水果供應商向AI財經社透露,在開業幾個月前,Costco就找到他們,提出了包裝規格和選品方面的需求,目前該供應商向costco供應石榴、西周蜜瓜、冬棗等十款水果。
Costco商品的另一大特點就是大,各種意義上的大。
AI財經社在現場看到,水果以箱售賣,日用品、食品、化妝品經常是兩個一組,三個一組進行售賣,即使熱衷於比價的消費者,也很難找到完全規格的商品進行對比,如果以均價計算,可能會在計算器上看到一個略微便宜的數字。對於Costco獨家的自有品牌來說,比價其實是一種毫無意義的行為,也更容易被消費者放入購物車,因此雞蛋、麵包、烤雞這些顯而易見量大又便宜的商品被瘋搶。
圖/劉雪兒
Costco開業第一天流傳最廣的內容,一是飛天茅臺,二是愛馬仕包包。1498元一瓶飛天茅臺,比官方指導價還便宜1塊錢,秒沒,919.90元的五糧液也是哄搶的對象。13萬元的愛馬仕包包也因價格低於品牌專櫃且不用配貨被廣為傳播。不過,這一行為被不少人視為短期的營銷行為。
一位長期居住加拿大的消費者告訴AI財經社,奢侈品包包基本沒有在加拿大的Costco出現過,但是中國門店反而擺在門口位置,這是非常本地化的一個營銷手段。白酒行業觀察者蔡學飛認為,像水晶五糧液這種大流通產品,由於costco的訂單需求量以及供應鏈的強勢地位,部分供應商出於貨物周轉與合作的目的,可能會以非常便宜(甚至虧本)的價格供貨,俗稱「敲門磚」或者「帶貨產品」。
蔡學飛預計,這種行為會很快得到優化與調整。「可能Costco目前還不在五糧液企業的監管範圍內,所以缺乏與企業的溝通與限制,開業前期的價格促銷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他看來,價格穩定是牽涉到全體經銷商利益與企業長遠發展目標。後面只有兩種後果,要麼回到統一價格,要麼廠商可能會直接斷供來解決。
03
Costco毫無疑問是火起來了,但是它更需要的是活下來。
對於Costco這類外資零售企業,本地化是撐過溫飽後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最完美的設想是在原本優勢的基礎上進行本地化,但通常難以實施。比如,北美50多個低價汽油品牌中,Costco汽油拼低價能第一,但無法複製到中國來。又比如,北美Costco內美妝日化產品,是代購黨眼中的熱門商品,但是在上海首店也沒有出現太多。既要符合本地的法規政策,又不能衝擊原本品牌的經銷價格體系,還要保證獨有的價格優勢,這是一件需要時間去找到合適尺度的事情。
圖/劉雪兒
擺在Costco面前的另外一個難題是,開店節奏。在開出第一家店之前,Costco花費了將近十年時間來做調研、了解中國市場,現在它需要加快速度了。1996年,沃爾瑪旗下的高端會員制商店山姆會員店的中國第一店在深圳開出,20年間只開出了14家門店。但是最近幾年,山姆店加快了步伐,如今有26家門店。不管是會員消費理念,還是消費需求,現在都到了收割的最好時機。
但是會員倉儲店要求的過萬平方米麵積和配套停車場,已在一線城市逐漸成為稀缺品了,山姆開始有意縮小中國的門店面積以覆蓋更廣闊的市場。如果不能形成規模化,單店打鬥對於Costco來說,難以形成供應鏈持久的優勢。
另外一個難題則是,如何討好這群早已被電商「寵壞」的消費者,這也是最大的本地化難題,如果不能實現線上線下同步,同城一小時送達,談什麼服務中國消費者呢?
隨著限流政策,Costco會進入相對平淡時期,但是周末還會有一波高峰,一波年輕人的購物高峰。不管怎樣,沒有意外的話,一周之後,準確來說是下周一,真實的Costco才會展現在大家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