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進入青春期後,子宮內膜受卵巢激素的影響,出現周期性的子宮出血,稱為月經。子宮內膜的周期性變化稱為月經周期,也是人類的生殖周期。
月經周期平均約28天。按子宮內膜的組織學變化,月經周期分為三個階段:(1)增生期(排卵前期、卵泡期);(2)分泌期,分泌大量孕激素和雌性激素;(3)月經期。人們習慣性的將月經期稱為「大姨媽來了」。坊間傳聞,女人月經期間不宜生氣、吵架,經期情緒起伏太大,傷心是小事,傷身才是大事!
反過來說,情緒變化可能還會導致月經不調,那麼事實真的如此麼?廣大男同胞在女友/愛人月經期需要做點什麼呢?帶著這樣的疑惑,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專家對月經周期中每天每周以及隨著季節變化的情緒、行為學波動進行了研究。結果發表在最近的《自然》子刊Nature Human Behaviour雜誌上。
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109個國家330萬女性的近2.41億次觀測數據,利用女性健康移動應用APP追蹤了15個維度的情緒、行為和生命體徵。總體說來,月經周期中,女性在情緒、行為和生命體徵的大部分測量維度中的幅度最大而睡眠和運動行為則較為穩定。
在世界範圍上看,各國家和地區的月經周期的影響總體上方向一致。且月經周期對情緒、行為和生命體徵的影響會因年齡的變化而改變。
進一步,研究人員使用了手機端APP記錄的數據,覆蓋了月經周期的起止時間以及持續時間。分別從睡眠、運動和性生活三個行為維度、情緒相關的九個維度以及靜息心率、基礎體溫和體重的三個生命體徵維度分析參與女性每個周期不同時間點的變化。
分析發現,整體來說,月經周期中情緒總體是偏向負面的,月經周期對情緒的影響幅度較大。具體說來,在同一個月經周期中,從第14天開始,參與者情緒逐漸降低,在月經第一天達到情緒最低點,以後逐漸恢復。在每天周期中,參與者往往凌晨情緒最低,白天情緒較高。同時每周的周一~周四情緒一般持續較低,周五開始上升,周六到達高峰,周日開始回落。在季節周期中,則往往春季和夏季情緒較高,秋季開始情緒逐漸低落、11月份到達低谷,隨後開始緩慢回升。
進一步分析發現,月經周期對生命體徵三個維度,即靜息心率、基礎體溫、體重的影響都是最大的,遠遠超出其他幾個周期。同時,月經周期對情緒、靜息心率、基礎體溫和體重的影響,會隨年齡的變化而變化。其中,30-35歲的女性的情緒受月經周期影響最大,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月經周期對體重的影響逐漸下降。
綜上,該研究的發現跟「坊間傳聞」還是較為一致的——月經周期對女性情緒、行為和生命體徵的影響幅度都較大。因此,要科學對待月經周期,別再一味將女性的生氣歸為「耍性子」了哦!
參考文獻:
Pierson, E., et al. Daily, weekly, seasonal and menstrual cycles in women’s mood, behaviour and vital signs. Nat Hum Behav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62-020-010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