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州:小香包助力「雲娘」創業
活動現場,主辦方給30多位選手發放了製作香包的材料,要求在規定時間內縫製香包等手工布藝類產品進行評比。記者看到,選手們縫製的不單有傳統香包,還有雙魚香包、平安瓶香包等創新作品。主辦單位和專業老師現場評選出各個獎項,鄭建玲製作的「路路通」香包、張傳鳳製作的草莓香包,獲得特等獎。
-
【守藝中華】河南省香包技藝傳承人張豔:靈感針尖飛舞 縫製時代記憶
而後來的一次經歷,讓張豔真正喜歡上了手工技藝。那是張豔十多歲的時候,張豔的母親去給當地兒童福利院的小朋友們做棉衣棉褲,由於工作量太大一直做到天黑也沒有完工,為了讓孩子們能早點穿上御冬的棉服,張豔母親就把東西帶回到家裡,想連夜趕製出來。看到母親眼睛都熬紅了,還在不停地縫製,張豔也睡不著了,就和母親一起在深夜裡加班加點趕製新衣。
-
賒店舉行手工縫製香囊比賽迎接端午佳節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聶冬晗 通訊員 郭建剛6月24日,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社旗縣賒店鎮舉行手工縫製香囊比賽,傳承「非遺」香包,帶領百姓致富, 賒店鎮以及周邊村莊的數百名留守婦女和鄉親也從事香包製作,走上增收致富的道路。
-
慶陽香包|母親的藝術
香包製作與生活習俗密不可分,它首先是端午節的一種重要民俗物品,慶陽端午節製作佩帶的「絀絀」是慶陽香包最具特色的品種。「絀」原指原始骨針的一種縫製方法,後稱用布縫製、袋口能松能緊的香包形式。這種形式的起始時間尚不可考,據說形成於公元前2300多年,歧伯攜藥袋防疫驅瘟、禁蛇毒,由此開創了「燻蒸法」。因歧伯生於慶陽,故此法在當地漸成習俗,後世流傳不斷。
-
江蘇年味民俗丨徐州香包,祈福納祥
江蘇年味民俗丨徐州香包,祈福納祥 來源:現代快報全媒體編輯:範文靜2020-01-26 15:19分享 摘要:每逢新春佳節,親朋好友間贈送香包
-
岱嶽移民新村:苦豆香包圓了脫貧夢
在移民新村,像解密這樣依靠縫製香包包脫貧的婦女還有很多。她們來自各鄉鎮的偏遠山村,文化水平低、技能缺乏,男人們出外打工,她們就留守在家,無事可做。村主任衛紅宇根據婦女們擅長做手工活的先天優勢,把民間流傳了幾百年的種苦豆豆、蒸苦豆豆、縫苦豆豆香包這一傳統民俗文化拾了起來,於2012年帶領村裡的62名婦女辦起了以手工編織為主的專業合作社。
-
端午香包
在京東淘寶輸入「端午香包」幾個字,頁面上呼啦跳出一長串可供選擇的香包圖片。多到挑選得我眼花繚亂,不知下決心買哪個是好。香包樣式有方形、圓形、心形、菱形、十二生肖.做工也精美,尤其那些錦緞材質加了絲線結成的穗做裝飾,奢華勁讓人想到古代宮廷裡的貴婦;一些印著卡通圖案的香包也蠻有童趣的。「喜歡就買一個唄,快遞很快就送到了,這個願望還不容易實現?動動手指的事。」我想。
-
【民俗文化】石書霞:巧做香包20載,送給孩子濃濃的愛
……今年端午節這天,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拿著一大包自己縫製的香包來到了上芹村的文化廣場,免費送給小朋友們。五顏六色,造型別致的香包格外惹人喜愛,不一會兒就被一搶而空。 「大娘的手太巧了,縫的香包十分精緻,我家孩子特別喜歡,這幾年快到端午,我都會替孩子提前向石大娘『定』香包。」9歲孩子的母親張女士感嘆地說。
-
「我買的不是香包,是想念!」「我賣的不是香包,是生活!」
端午將至,各色各型的手工香包玲琅滿目,頗受人們的喜愛。而走街串巷賣香包的手藝人,成為街頭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 上午10點,在西安市雁塔南路熙熙攘攘的人行道上,一輛掛滿香包的自行車格外醒目。
-
青繡印象|「香包阿奶」巧手繡出新生活
今年端午節,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三角城鎮黃草村「香包阿奶」祁有梅過得格外充實。粽葉飄香的日子裡,新開的手工作坊裡客人絡繹不絕。忙裡偷閒一算帳,靠著這門好手藝,老太太掙了16000多元。其實,早在20多年前,祁有梅就背著包、搭車進城,像貨郎一樣,走街串巷賣香包、賣鞋墊。「有一次賣出去80雙鞋墊,可把我高興壞了。」在祁有梅的回憶裡,那時候,家裡除了幾畝地,沒有其他經濟來源。針線活的收入,多多少少改善了一家人的生活。後來,祁有梅的兒女們各自成家立業,家裡的日子一天天變了樣。
-
JK風端午香包送武漢
「五月五,過端午,粽葉青,糯米香,掛菖蒲,帶香包……」自古以來,端午節佩帶香包有闢邪驅瘟之意。距離端午前一個月,傳統的中國風香囊就已開始走俏市場,香包的樣式多是以象徵著平安如意的刺繡花紋為主,而杭州的某一JK制服社群自發地組織手工縫製端午香包,破次元壁創造出了各式各樣的JK風格紋香包,並捐贈給了身處武漢同為JK愛好者的同盟們。
-
耕讀藝苑|慶陽香包繡制,是一種傳統藝術瑰寶
至明清兩代,慶陽香包十分興盛,成為人們佩戴或饋贈的佳品。20世紀60年代以前,慶陽香包的繡制普及到家家戶戶,慶陽女孩兒多「七歲八歲學針線」。20世紀60年代,慶陽香包開始走向沉寂。近二十年,香包的製作與刺繡又開始復興,2002年慶陽市被中國民俗學會命名為「香包刺繡之鄉」。
-
巧手做香包,濃濃端午情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屹立 通訊員 李莉 王靜 劉明月 李莉芹為了使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有更深的了解,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自豪感, 6月16日,鄭州市金水區新柳路小學開展了一場「巧手做香包,濃濃端午情」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
小小香包與下垟村的故事……
2020-09-25 17:30 |童話雲和
-
古代香包藝術形式的演變過程
隨著歷史變遷,香包外在的造型、紋樣、色彩及材質等表現形式受制於歷史因素而呈現出各個朝代不同的色彩。本文探討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的文化因素對古代香包藝術形式演變的影響。一、 古代香包的藝術形式演變特徵從香包的外觀形狀來看,漢代香囊多採用敞口袋狀,較為實用。唐代在漢代的基礎上,發展出金銀香囊,其外觀大氣、紋飾寫實、結構複雜,展現出這一時期金銀器製作的工藝水平。
-
有「料」小香包 健康大課程
在中醫藥專家及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學習了解並學會製作多個品種的健康香包,有綠色健康驅蚊香包、提神醒腦香包、安神助眠香包、預防流感香包……2020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學生在中醫藥專家的指導下,還學會了製作防疫香包。正是在這一系列香包傳承活動中,斜塘學校的學生在不同方面得到了發展與提升,真可謂是「小巧香包內蘊豐,健康有愛育人功」。
-
有「料」小香包,健康大課程
在中醫藥專家及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學習了解並學會製作多個品種的健康香包,有綠色健康驅蚊香包、提神醒腦香包、安神助眠香包、預防流感香包……2020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學生在中醫藥專家的指導下,還學會了製作防疫香包。正是在這一系列香包傳承活動中,斜塘學校的學生在不同方面得到了發展與提升,真可謂是「小巧香包內蘊豐,健康有愛育人功」。
-
端午時節為何要佩戴香包
中國傳統的香囊多用綢布製成,它是用彩色絲線在彩綢上繡制出各種內涵古老神奇、博大精深的圖案紋飾,縫製成形狀各異、大小不等的小繡囊,內裝用多種濃烈芳香氣味的中草藥研製的細末,以作節令誌慶、生活實用和觀賞品玩用。香包在《詩經》的一些篇章裡已有描述,說明早在約3000年前就有了香包。《禮記》雲:"五採謂之繡。"
-
中牟老人林深花的端午繡香包手藝太...
於是,林深花跑回家裡,把弟弟放到草窩裡,自己找來材料,憑藉著記憶摸索畫樣、剪裁、縫製,沒想到竟然做成了,儘管模樣不太精美,但她還是很高興,一種別樣的情愫自此在她心中悄然而生,從此便與香包結下了不解之緣。漸漸地,林深花又開始學扎花,她說她總是背著弟弟跪到人家旁邊學習,面對別人的不耐煩一點也不在乎,只專心致志地看著,生怕漏掉一點一滴。
-
做香包 民間老手藝還需「守藝人」
【連網】端午節,除了吃粽子、賽龍舟,人們還有佩戴香包的習俗。然而,隨著工業化和商品化的快速發展,許多人在時代的潮流中淡忘了手工傳統,選擇批量生產的成品香包。但一針一線縫製出來的香包,蘊含著專注、記憶、創新和對完美的追求,也承載著長輩的關愛與生活的溫度,這門民間老手藝的傳承,還需更多年輕人參與進來,成為傳統文化的「守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