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符號是個人內心和客觀事物的統一
畢卡索曾經說過:「繪畫其實就是與一種符號交往的藝術,當這種符號被表現了出來,那一刻它便獲得了自己的生命。」其實對於一副完成的繪畫作品,人們在欣賞成畫的同時,也是在透過作品來讀懂畫家本身的內心世界和他的世界觀,這兩者非常巧妙的結合在了一起,由此產生的藝術升華,令人陶醉。
藝術家們將畫面裡的視覺符號進行新的序列的排列,直接將自己與視覺碰撞,這種行為增長了藝術家們心裡審美的滿足感和成就感,並巧妙的表達了藝術家所感受到的那種真實的世界。藝術家們用這種抽象而又同時具體的符號來表現美,產生了全新的空間感和氛圍,相當一部分的油畫家,他們在創作自己的作品中會把自己對文化的理解滲透在自己的油畫作品中,他們的這種創作獨特的油畫風格所帶來的視覺上的衝擊,是極其富有震撼且是有強烈記憶感的。他們的這種行為,不僅僅可以讓觀看者對其自身的形象有著強烈的記憶,並且在透過他們的作品,讀者也能非常有效的深入了解其油畫內容所給我們帶來傳遞的精神含義以及這種令人神往的藝術追求。
與此同時,人類在對油畫作品深處的個性化符號和相關所要表達的語言設計,這些則是需要藝術家們要會有大勢的把握和控制,這也是人們會藝術創造的理解思維,這當中會將畫家的那種個人魅力和對藝術的那種敏銳的洞察力表現的淋漓盡致,因為他們的視覺審美形式其實就是藝術家們的自己的設計理念。事實上,由於每位油畫家對現實、對社會的理解都是不一樣的,所以他們每個人所創造出來作品的感覺就是不一樣的,藝術的魅力在於你說不清它具體的含義但是卻能有些感受,比如你走進一家博物館看一幅抽象的油畫時,如果來了一群人,每個人都說出自己的感受但每個人都說得不一樣或者完全不一樣,這才是正常的這才是多樣化的。
藝術家的目的就是要創造這樣一個讓每個人,除了藝術家本身每個人都能有所感受的作品,是什麼感受並不是那麼重要。這就像是一臺豪華轎車的意義是在於身份的象徵還是它的品質好壞?豪車所帶來的功能性作用藥已經不是人們所關心的了,對於市面上那些豪車的車主,他們所追求的已經不再是高性能的發動機,豪華的內飾,高品質的音響等,他們所要的其實就是別人投以羨慕的目光和不對稱的偏向優勢。
文化本身、思想和視覺的符號本身也存在著較為緊密的關係,其中文化作為人的精神思想活動的產物,總是和人的思想意識活動區分不開的,人們自己豐富的意識,豐富的潛意識活動的宏觀把握,可以表現在按照一定的尺度和條理,並借用某種特定的方式梳理、總結出來,形成一整個固定的系統化的思想體系。它表現在藝術領域,一旦某個思想體系和藝術家的情感、藝術家的某個體驗與意識甚至是潛意識相遇了,形象的符號就會很自然的浮現在藝術者的腦裡,這就是藝術符號產生的整個過程。在象徵的範疇裡,這一藝術符號被稱作是象徵的符號,它成為了意識和文化傳遞的中介,在人類文化領域裡的所有表意中,或者思想信息交流的實踐活動中,象徵手法得以廣泛運用。它不僅僅漸漸沉澱了人類背後的人文傳統與人文文化,也成為每個藝術家所慣用的藝術手法,這種個性的表達方式進而決定了其內在的思想與精神。
面對一幅藝術作品,每個人都會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一些細節的捕捉,好像蛛絲馬跡,掌握他們就像偵破一系列的刑事案件一樣,一種畫面感和內心真實所想的內容兩兩相對,每每看到自己的觀點和作者的賞析有契合的地方,心裡就會湧現出一陣竊喜。一幅油畫的賞析,一開始是從繪畫技巧與畫面的細節入手賞析的。從顏色的運用、明暗的對比到陰影的使用等等都算是畫的技巧,然而單從原作的組成來看,一些局部的畫面的細節為提供文字信息、時代背景有著直接的重要性。
這篇論文便是從畫面的細節入手,油畫中一些基本的視覺符號,他們的具體形式的存在有著對應的隱喻。我從一些油畫中找尋了一些賦予代表性的視覺符號,讓他們與當時的繪畫師的時代背景相關聯,油畫作者在創作自己的作品中會把自己對文化的理解滲透在自己的油畫作品中,他們的這種創作獨特的油畫風格所帶來的視覺上的衝擊,是極其富有震撼且是有強烈記憶感的。
他們的這種行為,不僅僅可以讓觀看者對其自身的形象有著強烈的記憶,並且在透過他們的作品,讀者也能非常有效的深入了解其油畫內容所給我們帶來傳遞的精神含義以及這種令人神往的藝術追求。與此同時,人類在對油畫作品深處的個性化符號和相關所要表達的語言設計,這些則是需要藝術家們要會有大勢的把握和控制,這也是人們會藝術創造的理解思維,這當中會將畫家的那種個人魅力和對藝術的那種敏銳的洞察力表現的淋漓盡致,因為他們的視覺審美形式其實就是藝術家們的自己的設計理念。
「繪畫其實就是與一種符號交往的藝術,當這種符號被表現了出來,那一刻它便獲得了自己的生命。」視覺符號的具體形式與隱喻,代表著一個作品的生命,淺談視覺符號的具體形式,對油畫藝術作品的理解,甚至到攝影等其他的藝術層面,都有著理解更深度更細膩的可能。作者:薛小白#文化#
主要參考文獻
[1] Eva Heller,Wie Farben wirken,色彩的性格[M],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
[2]弗朗索瓦絲-芭布-高爾,如何看一幅畫[M],中信出版社,2014
[3]黑格爾,美學(第二卷)[M].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刷館,1997
[4]翁貝爾託.埃科,符號學與語言哲學[M].王天清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
[5]讓.波得裡亞.象徵交換與死亡[M],車槿山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
[6]胡傳勝.符號與象徵[J].南京大學學報,2000
[7]董曉蕾,美的現實性.[J].南方論刊.2007,(3)
[8]何星亮.象徵的類型[J].《民族研究》,2003,(3):81-84.
[9]《象徵之林》維克多·特納著、趙玉燕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M],2006
[10]維克多·特納與象徵符號和儀式過程研究——寫在<象徵之林>中文版出版之際,王建民,[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3)
[11]美理察.韋斯特,林恩.H.特納著,劉海龍(譯).《傳播理論引導:分析與應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12
[12]克利福德·格爾茨著:《文化的解釋》,納日碧力戈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3]恩·卡西爾:《人論》,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年版
[14]何佳訊:《品牌形象策劃——透視品牌經營》,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15]李硯祖:《裝飾之道意》,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6月版
[16]朱明存.美的根源.[M].北京: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17]林興宅.象徵論文藝學導論.[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
[18]孟繪霞.從語言符號到藝術觀念.[J].學術論壇,2006,(4)
[19]尹定邦.設計學概論[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20]袁熙暘:<<新現代主意設計>>,江蘇美術出版社,2001年8月
[21]餘強.設計藝術學概論[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5.
[22]戴元光,邵培仁,龔煒.傳播學原理與應用[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88.
[23](美)斯蒂文·小約翰.傳播理論[M].陳德民,葉曉輝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