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讚美」李雪琴的喪-虎嗅網

2020-12-11 虎嗅APP


一、「985廢物」李雪琴


2019年1月,李雪琴在家中情緒崩潰,想要自殺。她用水果刀在手腕上劃了三條口子。


平靜下來後,她止了血,開始繼續做PPT,並給好友發了個消息:「剛剛浪費了一個小時的加班時間自殺,沒死成。」


2020年7月,李雪琴參加《脫口秀大會》,徹底出圈。只要她往臺上一站,渾身上下就寫滿了一個「喪」字。



李雪琴的風評兩極分化很嚴重:


喜歡的人,就愛她那副半死不活的樣子,誇她天賦異稟、喪得可愛;不喜歡的人,覺得她的喪是種精明的戰略,典型的「扮豬吃老虎」。



書單君的觀點是:「喪」就是喪,它既不有趣也不精明,還包含著一種痛苦。


很多人覺得李雪琴裝,是因為知道她是北大畢業的——學霸嘛,都是嘴上說沒複習沒複習,最後考了個第一名。內心比誰都積極進取,怎麼可能真的喪?


但事實是,這種痛苦在精英身上,同樣真實存在。李雪琴的確是學霸,高中讀的是遼寧最好的省重點。北大來遼寧自主招生時,她考了全省第一名。


然而,從鐵嶺考到北大後,她卻一度陷入了抑鬱:變得不愛跟人說話,經常把自己關在房間裡,情緒很低落。



李雪琴的痛苦,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她的人生並不自主。


「從小到大,我做的事都是為了滿足別人的需求和期待,我自己的生活早就沒有了,這讓我苦惱。」


李雪琴說,她的青春期在小學就結束了。父母離婚後,她成了媽媽唯一的精神支撐。因為媽媽是一個「小女生」,不能照顧自己,更多的是李雪琴在照顧她。


媽媽情緒不好,李雪琴成了唯一的發洩出口。有一次,李雪琴寫完作業想看會兒電視,她媽勃然大怒。李雪琴哭著跑出門,哭完回來還得哄媽媽開心。


她再也沒逃過課,學習特別好,只敢考第一名。因為如果考了第二,媽媽就會崩潰,覺得「完了,耽誤這孩子了。」


換句話說,李雪琴拼命學習,不是因為她想學,而是為了讓父母開心,但在內心深處,她看不到自己的價值。



讀新聞傳播也不是李雪琴的第一志願。她一開始報的是北大中文系,但沒錄取。退而求其次,去了新聞與傳播學院。


「這個學院很有意思,來的基本上都是壓北大線調劑進的,很少真的是想學新聞的。」


她想轉系,但高數分不夠,只能在新傳「湊合過」。


李雪琴不是一個人,北大很多學生其實也不喜歡自己的專業,不知道學了有啥用。但是好學生當慣了,不能接受自己比別人差。


在豆瓣,像李雪琴這樣的人,至少有10萬。他們聚集在一起,分享失敗故事。他們喜歡用一個帶有自嘲色彩的詞稱呼自己:「985廢物」。



二、為什麼很多孩子,考上名校後就「廢」了?


北大心理諮詢中心曾經做過一個調查:


北大一年級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學生厭惡學習,或者認為學習沒有意義;


還有40.4%的學生認為人生沒有意義,現在活著只是按照別人的邏輯這樣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極端的就是放棄自己。


這種現象,被稱為「空心病」。徐崢講過一個真實故事,讓我印象很深:


有個很小的小女孩打桌球,打著打著不想打了,覺得很委屈。


教練就說,「你擺個臭臉幹什麼?你打不打?不打到旁邊去。」小女孩還在努力地打。


教練說,「你別打,我現在不要你打,你心裡不舒服就到旁邊去,調整好了再回來。」然後女孩就哭著到旁邊去,哭停了又回來打,打得特別好。


這種模式就特別中國人,中國人包括很多世界冠軍、清北學霸,都特別擅長在一種隱忍中找到驅動力。


但在這背後,她的內心會有一個創傷和缺口,那是需要被修補的。如果有一天,那個傷口被扒出來,她會流幹所有的眼淚。

 


易中天對這種教育方式也有過觀察:


中國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評價標準極其單一,四個字:「成王敗寇」。


結果就是不把學生當人,望子成龍,望子成材,望子成器。


龍是什麼?怪獸。材是什麼?木頭。器是什麼?東西。就是你要成怪獸,你要成木頭,你要成東西,就是不要成人。


看看現在的孩子接受的教育:書單君這次國慶回家,發現身邊好多小孩假期都在上補習。那個場景,就像是一場交易。


父母威逼利誘:「上完課,就給你玩半小時遊戲。」孩子討價還價:「不行,至少要玩一小時。」


對孩子來說,學習不是因為喜歡學習本身,而是為了擺脫學習,好能儘快享受娛樂。就像高中老師常說的,「好好考,現在苦一點,上了大學就輕鬆了。」



它們的共同點是,都是靠外部的刺激所驅動,是一種功利性的目標,缺乏價值感和意義感。這樣的小孩到了大學裡,突然失去了外在力量的管教和束縛,就容易懷疑人生,陷入虛無和抑鬱。


對於這種現象,心理學家早就做過不少研究,其中闡述最專業詳盡的,恐怕就數愛德華·L·德西了。


他的著作《內在動機》我看了兩遍,感覺必要的時候,還可以再看第三遍。在這本書裡,我看到了自己,以及身邊很多家庭錯誤的激勵方式,驚為天人。



德西是心理學界的大牛。他在大學當教授期間,發現很多學生會問他同一個問題:老師,學期論文要用什麼主題?


德西說:你對什麼感興趣?得到的回答常常是:我也不知道,您覺得我應該寫什麼好?


這是一所世界頂尖的大學,他的學生也都是教育體系下的佼佼者。但在他們身上,德西看到了一種普遍性的盲從:


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因為習慣了有個權威人物告訴他們「應該怎麼做」。


而一個人能在多大程度上活出自我,就在於他在多大程度上敢於說「我想要」。通過30多年128項實驗研究,德西得出結論:


人的動機分兩種: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


那些受內在動機驅動的人,才是自己人生的主人,他們做事是出於自己內在的感受,首要考慮的是「我想要」,感受到的是動力;


而受外在動機驅動的人,則會成為外部因素的奴隸,他們做事是受義務、恐懼、獎賞、懲罰、最後期限、他人認可等外部力量激發,考慮的是「我應該」,感受到的是壓力。


梵谷說,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團火,路過的人只能看到煙。內在動機就是我們內心的那團火。


可我們的教育,卻誤以為人是靠外力而不是意義感所驅動,所以總在設置一種外在機制,迫使人們走上一條「正確道路」。


卻不知外在動力就像添加的柴火,雖可能燃燒一時,卻總有熄滅的時候。我們口口聲聲說要「以人為本」,可是最該以人為本的教育領域,卻最忽視人的本性。


三、「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有一句英文,我很喜歡:May your choices reflect your hopes, not your fears。


好的教育,應該能最大程度激發孩子的內在動機,而不是破壞它。但,這不是個別父母的錯,而是一個結構性的問題。


我們總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難道是中國人就天生愛競爭嗎?不是的。主要是好的教育資源客觀有限。


周軼君之前拍了一部紀錄片,《他鄉的童年》,震撼中國父母。她走訪了5個國家,發現原來在北歐,孩子們沒有壓力,沒有競爭。


他們會在快樂的音樂中走進學校。然後在晴朗的日子裡,去森林中上課。




這種教育環境讓人不能不羨慕。


可是芬蘭才多少人?500萬。而中國呢?13億人口。


我們在知乎上逛久了,難免以為人均中產精英,人在美國,剛下飛機。但根據統計局數據,中國月收入5000元以上只有7200萬人。


想想看之前爆紅的女校長張桂梅,做她的學生,5點多就要起床,夜裡12點後才休息。三分鐘內要從教室趕到食堂,吃飯不超過10分鐘,每件事都被嚴格限制在規定時間內。



那種教育是很粗暴的,但張桂梅不知道嗎?她當然知道,張桂梅也坦言


「我們的教育是填鴨式。可是孩子們基礎太差,不這麼做是救不出她的,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你跟她們去談自然教育,談內在動機,不是何不食肉糜嗎。



這不是在說填鴨式教育是合理的,而是你要看到這背後結構性的問題,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處境。


四、找回你的內在動機


「985廢物」這個詞,其實並不新鮮。相關的大詞還有「小鎮做題家」、「內卷」、「入關學」等等。


《三聯生活周刊》也報導過這個群體,並指出它的誕生,離不開中國社會20多年高歌猛進的價值觀、經濟增長模式。


那篇文章的最後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的社會,正在培養怎樣的年輕人?這當然很值得反思。但相較之下,書單君更想問的是:年輕人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脫口秀大會》裡還有一個人,處境和李雪琴很是有幾分相似,那就是楊笠。不比李雪琴的北大學歷,楊笠大學讀的是北京服裝設計學院。


但對於河北農村出身,從小養豬長大的她來說,這已經是一種階級躍升。



大學畢業後,楊笠做了一名設計師。儘管有錢拿,但一直要被甲方虐,經常被對方強制性的要求帶著跑,內心很牴觸:


「我很痛苦。如果我完不成人家的要求,我就內疚,畢竟拿這份錢;而我完成了,我又覺得我做的東西傻,毫無認同感,更不想讓別人知道這是我做的。」


最嚴重時,她出現了抑鬱傾向,乾脆選擇了辭職。那時的她,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都不想再做需要動腦的工作,索性去當了檢票員。


楊笠一開始也是熱愛設計的,但當她開始只是為了錢而去工作,她和設計的關係,已經變成緊張的和工具性的了,失去和內在自我的聯繫。


因為她放棄了一部分真實的自我,強迫自己去做了她認為應該去做的事情。好在,她很勇敢地選擇了離開。


楊笠真正的職業轉機,來自一次參加開放麥。站在現場,對著臺下觀眾一通宣洩後,她一下子意識到,「哦,原來做這樣的事時,我會感覺爽。」


她毫不猶豫再次辭去了工作,決心全職做脫口秀。



儘管做脫口秀收入非常低,但楊笠做得很開心。她說有一次演出完後,她看到臺下演員在笑,燈光打在舞臺上:


「我覺得一切簡直太美好了,就像是與世隔絕的烏託邦。那一刻我感覺我整個人飛在天上看著這一切。」


後來我們都知道了,楊笠憑藉《脫口秀大會》徹底火了。


儘管同樣風評分化很厲害,但相信對於楊笠自己來說,她完全找到了自己的內在動機:還有比做自己喜歡的事更讓人滿足的嗎?


人生的意義啊,其實就是活那麼幾個瞬間。在一些時刻,我們感到自己全身心投入當下,從而獲得極大的滿足,就是意義。


在成為精英前,請先成為自己。不要等到老去,才後悔這輩子從未擺脫他人的期待,活出真正的自己。


丹尼爾·平克說,「服從讓我們能夠撐過白天,但投入能讓我們撐過晚上。」但願我們每個人都能少些單調的白天,多些有趣的夜晚。



   

相關焦點

  • 李雪琴:喪是當代打工人的保護色,生活不易,對自己好些
    一、不是每個有趣的靈魂都叫做李雪琴「吳亦凡你好,我是李雪琴,今天我來到了清華大學,你看,這是清華大學的校門,多白。」平淡的語調,木然的面孔,無神的眼睛,釀造出說不出的幽默效果,這便是李雪琴給人的第一印象。
  • 李雪琴談年輕人的「喪」曝金句:在陀螺一樣的生活裡歇一會兒
    現在的年輕人普遍都很喪,而李雪琴給大眾的感覺也有一點「喪」,可能是引起了大家的共鳴,很多人喜歡上了「喪喪的」她。李雪琴在做客鳳凰網《非常道》時,也說出了她對於「喪」的理解。她覺得「喪是給大家帶來快樂的」。她說其實現在很多年輕人就在網際網路上喪,實際上在生活中他們是一直在奮鬥拼搏的,渴望升職加薪,會很積極努力的去工作。
  • 北大李雪琴爆紅後首度發聲:喪一點沒什麼不好,天天打雞血才可怕!
    可就是這股子喪勁,拉近了李雪琴與網友們的距離,網友評價她:「人間真實」。 這兩天,李雪琴又被頂上了熱搜! 爆紅之後,李雪琴在《巔鋒》節目中首度接受媒體專訪,被主持人cue到: 「很多人說,你是『喪』文化的代表?」
  • 李誕的「喪」,終究還是敗給了李雪琴的「慫」
    此時,只有六歲的李雪琴,還是個扎著沖天鬏的東北小姑娘。既不喪也不慫,只知道給同桌小男生暗送秋波。 誰都沒想到,十九年後,一個叫脫口秀的圈會把這幾個看起來八竿子打不著的人圈在一起,還讓他們成了脫口秀界的流量擔當。
  • 那麼多短視頻網紅,還有另一個李雪琴嗎?-虎嗅網
    然而就是這個說自己沒什麼天賦的遼寧鐵嶺妹子,用一次次爆梗和熱搜把自己推到了大眾視線之下:她看起來很喪,但真實而有趣。2019年初,吳亦凡拍了一條抖音視頻,短短一句「李雪琴你好,我是吳亦凡,別管我在哪,你看這燈,多亮」獲贊超過280萬,一時間,所有人都在問「李雪琴是誰」,也是從那時候開始,李雪琴作為抖音紅人開始有姓名。截至發稿前,李雪琴的抖音帳號粉絲數達到624萬,累計獲贊超過5560萬次。
  • 李雪琴:喪又如何,我能給別人帶來快樂
    #雙11數據摻水被中消協點名,把這個剛剛爆火的北大網紅李雪琴,又推到了大眾眼前。初識李雪琴,是在今年的脫口秀大會上,那一段「宇宙的盡頭是盤錦啊」,著實讓這個東北姑娘大火了一把!雖然最後沒有問鼎冠軍寶座,但是她卻是這次大會上最出圈的人。
  • 李雪琴說王建國和自己是雙胞胎什麼意思?李雪琴為什麼這麼說?
    但李雪琴的老闆並不覺得她的稿子好笑,因為老闆大概真的擔心過她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想不開。這個年近25歲的女孩,受抑鬱症困擾已經3年,那一副了無生趣,看破紅塵的面癱樣,也是因為她真的試探過死神的鐮刀。大張偉也曾跌落谷底,所以他一眼就認準了李雪琴是個笑中帶淚「神經病」。李雪琴本名李雪陽。作為短視頻博主,她覺得李雪琴這個名字更有東北大媽的味兒。
  • 被吳亦凡點名的李雪琴竟是抑鬱症患者!
    (圖片來源網絡)憑藉一句,「吳亦凡你好,我是李雪琴」而進入大眾視野,今年在脫口秀大賽中又一舉成名的東北女孩李雪琴。一個北大本科畢業,又在紐約大學讀碩士的人,把自己的喪和頹,把最普通的生活小事,掰碎了展開來,用自嘲的方式展現給大家,不介意被罵低俗,智商高又有共情能力,這樣的李雪琴想不被人喜歡都很難吧?但是誰也沒有想到,就是這樣給無數人帶來快樂,帶來笑聲的李雪琴曾經有患有嚴重到割腕自殺抑鬱症。
  • 李雪琴憑什麼爆火?來《希望的田野》一探究竟
    侍左君今天想要介紹的是第一期出現的幾位藝人,李雪琴,梁靖康,The9的隊長安崎,池子,因檔期未到場的張紹剛和黃聖依咱們下回再說。李雪琴李雪琴因為視頻隔空喊話吳亦凡,成功得到吳亦凡的回覆而在短視頻界受到關注,在第三期《脫口秀大會》中黑馬一般脫穎而出。
  • 李雪琴:總能發現人群中沒笑的那一個
    喪一代的喜劇明星李雪琴最初走進公眾視野,要從2018年下半年說起。彼時,李雪琴由於抑鬱症,剛從紐約大學退學回國不久,與幾位北大校友,在做一檔綜藝節目。李雪琴不太適應,每天只盼著快點下班。無聊時,她在抖音拍短視頻。
  • 李雪琴獻唱《風平浪靜》歌曲《敬你》令監製黃渤吃驚
    由李霄峰執導、黃渤監製、頓河擔任製片人,章宇、宋佳、王硯輝領銜主演,李鴻其特別出演,鄧恩熙、周政傑主演,陳瑾、張建亞、葉青友情出演的2020首部華語犯罪電影《風平浪靜》重磅發布由「脫口秀天才少女」李雪琴傾情獻唱的勇敢追愛推廣曲《敬你》,悅耳動情的聲線和扣人心弦的詞曲將觀眾帶入宋浩(章宇 飾)與潘曉霜(宋佳 飾)橫跨15年的宿命般的浪漫愛情世界。
  • 在你特別喪的時候,喝一杯帕丁頓熊最愛的甜橙醬
    身邊喪的人越來越多,如果你也經常感覺到「喪」,可以好好看看這篇。其實,沒有發現李雪琴的時候,有些抵抗喪的人,感覺這樣的人滿滿都是負能量,會給人一種消極的感覺。但是認識李雪琴之後,我才發現,喪 其實也是一種魅力。
  • 李雪琴:北大畢業的,為什麼就不能當個廢人?
    參加一個遴選脫口秀人才的綜藝節目,她開口就說:大家好,我是李雪琴,是一個網紅,不會脫口秀,所以大家也別對我抱有什麼期待了。我在後臺等著太久了,一直想上廁所,如果我一會兒講的不好,不要怪我,因為我的注意力都在控制另外一件事情上。
  • 搞笑天才李雪琴:不敢選易烊千璽結婚,我怕「玷汙他」
    雖然脫口秀這種節目已經存在很多年了,但是直到近幾年,在國內才算是真正大火起來,在這期間,也誕生了一個又一個優秀且深受大家喜愛的脫口秀演員,被人們稱為「搞笑天才」的李雪琴,也是其中之一,最近她又因為搞笑言論上了熱搜!看看她都說了啥?
  • 李雪琴不愧是學霸!面試李佳琦公司,一開口對方:讓她籤保密協議
    李雪琴和安琦以及池子梁靖康他們四人要來參加面試,這面試就是要獲得在李佳琦公司實習的機會,這裡有個小插曲,那就是別人都選擇助播這樣的工作,但是李雪琴卻很堅定地選擇只將這個職位,原因就是李雪琴覺得自己的普通話不標準 這時候呢?
  • 從「大眾臉」到「明星顏」,李雪琴自誇仙女!這是在認真營業嗎?
    「吳亦凡你好,我是李雪琴,現在我來到了清華大學,你看這門,多白。」就這麼簡單無釐頭的一句話,讓李雪琴成功走入大眾視野,登上「脫口秀大會」的舞臺。她看似其貌不揚,但在社交平臺上,網友對她的評價可謂一針見血:李雪琴,北大新聞系,紐約大學研究生,不要被她半死不活的樣子迷惑了,她是真的牛逼。
  • 對話李雪琴:如果你看到我了,覺得放鬆,那咱就一起歇一會兒
    她此前從沒說過脫口秀,所以不掩飾表演時的緊張、無助和不安;她講段子時左手一定要扶著話筒,好像那是她的支點,失去了就站不穩;她像極了那個在生活中遇到困難就會有點「喪」的你和我。就是這樣一個「無精打採」的李雪琴,卻一不小心摸進了總決賽。
  • 李雪琴王建國,你們的甜度超標了
    但昨天最讓人震驚的還並不是龐博,而是王建國和李雪琴。確切地說,是王建國先動手的。王建國:我的靜香是李雪琴王建國昨天那場叨叨叨,說半天其實我一直挺暈的。李雪琴答不上來,他還氣了……王建國被李雪琴排在第四,當時就不幹了。-你以為你是第一嗎?-我憑啥不是第一啊?
  • 北大畢業當網紅,李雪琴到底是為了什麼?
    李雪琴是誰? 「大家好,我是李雪琴,一名網紅」,這是她在《脫口秀大會》裡的開場白。 她是一個網紅,只不過不是網紅臉的網紅。
  • 李雪琴既有才華又有梗,半決賽甜蜜互動鎖cp,「一建鐘琴」你磕嗎
    《脫口秀大會》的半決賽終於播出了,李雪琴是本季的一匹黑馬,從最初的晉級賽一騎絕塵殺入半決賽。很多人認識李雪琴是通過短視頻,她曾經隔空喊話吳亦凡等明星,並且還得到了他們的回覆,因此李雪琴在短視頻平臺還算小有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