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聰明的人,往往是失敗的(深度好文)

2021-02-07 今日分享正能量

作者:林娟


我們常以智商來決定一個人聰明與否,但再聰明的人也有其短,再笨的人也有一長。


實際上,凡事都是學習而來的,只要肯花功夫學,一定能在某一領域有所發揮。

有傻瓜的地方才會發生奇蹟


印度有一位知名的哲學家,氣質高雅,因此成為很多女人的偶像。


某天,一個女子來拜訪他,她表達了愛慕之情後說:「錯過我,你將再也找不到比我更愛你的女人了!」


哲學家雖然也很中意她,但仍習慣性地回答說:「容我再考慮考慮!」


事後,哲學家用他一貫研究學問的精神,將結婚和不結婚的好處與壞處,分條羅列下來,結果發現好壞均等,究竟該如何抉擇?他也因此陷入了長期的苦惱之中。


最後,他終於得出一個結論。


人若在面臨抉擇而無法取捨的時候,應該選擇自己尚未經歷過的那一個。


不結婚的狀況他是清楚的,但結婚後會是個怎樣的情況,他還不知道。對,應該答應那個女人的請求。


哲學家來到女人的家中,問她的父親:「你的女兒呢?請你告訴她,我考慮清楚了,我決定娶她為妻!」


女人的父親冷冷地回答:「你來晚了十年,我女兒現在已經是三個孩子的媽了!」


哲學家聽了,整個人幾乎崩潰,他萬萬沒有想到,他向來引以為傲的精明頭腦,最後換來的竟然是一場悔恨。


此後,哲學家抑鬱成疾,臨死前,他將自己所有的著作丟入火堆,只留下了一段對人生的批註:


如果將人生一分為二,前半段的人生哲學是「不猶豫」,後半段的人生哲學是「不後悔」。


哲學家死之前終於明白,聰明的狐狸為什麼常常落不到好下場了,因為他們經常「聰明反被聰明誤」。


聰明人往往忘記了高貴的頭顱也是由雙腳來帶動的,他們太自負太依賴於自己的思想,往往因此忽略了其他的因素,比如行動,比如他人。


有首耳熟能詳的老歌叫「傻瓜力量大」,適當的「傻」如同恰到好處的「自卑」,那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智慧。


有這麼一個問題:如果漂流到一個荒島,只能帶三樣東西,你會帶什麼?


許多人回答:一棵檸檬樹,一隻鴨子,一個傻瓜。


為什麼不帶聰明人而帶傻瓜?因為聰明人會砍掉檸檬樹,吃掉鴨子,甚至最後害了主人。


只有傻瓜,才能執著地拼命努力,最後能種瓜得瓜。傻瓜是一種天分,有傻瓜的地方才會發生奇蹟。


要把「聰明」轉化為「智慧」


有句老話叫「知易行難」,懂得道理很容易,付諸行動卻很難。


聰明人喜歡「眉頭一皺計上心來」的瀟灑,但是,他們往往只限於「頭腦風暴」,而不善於與人打交道,剛愎自用,結果聰明反被聰明誤。


歷史上的周瑜何等聰明,但結局卻是悲劇。


現代企業管理中,無數次商場上的起起落落,似乎都證明了這個樸素的真理:很多人,他們有著最聰明的頭腦,有著最敏銳的商業嗅覺,一拍腦子,點子就來。但是,有了這些素質的人,卻往往不是最後的成功者。


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但事實卻真的如此。


有人這麼界定「聰明」的含義:一個人的智商高出普通人的正常值,這樣的人就是我們生活中常說的聰明人。


順著這個邏輯,我們會發現很多成功的企業家並不絕頂聰明,相反,他們可能還曾是差生。


有個統計數字顯示,他們中最多只有不超過10%的人智商超群,其餘90%的智商絕對只是普通人水平。但是,他們成功了。


我們或許還能夠回想起中國企業界一些流星般的人物,他們嗅覺靈敏,腦筋活絡,甚至可能是中國改革開放後企業界最聰明的一撥人。


比如說,他們能夠在美國的某知名品牌尚未進入中國市場之前率先搶註中文商標並推出號稱功能相似的產品,以此贏得市場轟動;


他們能夠迅速洞察中國消費者的心理,精心包裝各種概念性的保健產品並迅速形成市場規模,然後又迅速消失;


他們也能夠在中央電視臺的廣告招標會上豪情萬丈,一擲億金……


可時至今日,這些聰明人又在哪裡?有的失敗了,有的很失意。


聰明人機會是很多的,可是往往定力不夠,最後一個個栽倒在某個美麗的陷阱裡。他們很容易自負、浮躁、急於求成,在變來變去中,連自己也搞不清是怎麼回事了。


聰明本不是壞東西,但它可能壞事,它只是初步的,我們必須通過實踐去把聰明轉變成智慧,因為智慧而促進實踐,在智慧的基礎上行動,才能夠事半功倍。


轉變的前提是,你必須身體力行才可以。



成功需要阿甘精神


電影《阿甘正傳》就是鮮活的例子。


一個叫阿甘的美國青年,他的智商只有75,進小學都困難,但是,他幾乎做什麼都成功:長跑、打桌球、捕蝦,甚至愛情,最後,他成為一名成功的企業家,而比他聰明的同學、戰友卻活得並不成功。


這何嘗不是對聰明的一種嘲弄。


阿甘常愛說的一句話是:「我媽媽說,要將上帝給你的恩賜發揮到極限。」


這部電影表達了美國人的一種成功理念:成功就是將個人的潛能發揮到極限。


個人素質主要包括形體素質、智商、情商(心理素質)三個部分。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在決定一個人成功的諸多要素中,居核心與決定地位的是情商,智商只是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


所以我們在生活中常常看見,學歷不高的人總是當上了老闆,而高學歷的人往往只是打工者。具備高學歷並不一定就能成功,它只是具備了成功的可能性而已。


阿甘的成功,從某種意義上說,拜賜於他的輕度弱智、不懂得計算輸贏得失。他唯一做到的就是簡單堅持,認真地做、傻傻地執行。


而很多企業裡缺的從來不是「聰明人」,不就是這樣的「傻子」嗎?


聰明人遇到問題總是怨公司、罵上司,算計著要有一分收穫才肯一分耕耘,沒多少收穫便不肯耕耘了。


每個決策,每個命令,都要看自己有多少得益,有多少損失,如果不划算,便「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殊不知,很多事情前期是十分耕耘,三分收穫,後期才是三分耕耘,十分收穫。


阿甘並不是真的愚者,真的愚者是欺負他的人。而他成功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不計成本的努力,他成功的秘訣就在於他的「單純」或者說「執著」。


我們常以智商來決定一個人聰明與否,但再聰明的人,也有其短,再笨的人,也有一長。


例如阿甘雖然智商低,可他跑得很快、會吹口琴、會打桌球、會養蝦,可見凡事都是學習而來的,只要肯花功夫學,一定能在某一領域有所發揮。


人生常常面臨許多選擇,我們在摸索中學習到許多可貴的經驗,並且吸收了別人累積的智能,智能才是帶領我們走向幸福人生的關鍵,這與智商無關。


我們也許都比阿甘聰明,可是我們都不能夠專注於一件事上,雖然做了很多事,卻常常失敗。阿甘知道自己的不足,所以比別人專心,結果他成功了。


話說回來,聰明不是錯,更不是罪,關鍵是要聰明地利用好自己的聰明,這樣,才能為自己的人生錦上添花,而不會讓它成為美麗的包袱。


相關焦點

  • 真正優秀的人,往往不合群!(深度好文)
    真正優秀的人,往往不合群!(深度好文)在生活中,曾經我一直認為,合群是必要的,合群可以每天有朋友玩,從而過得不那麼孤獨,可是後來才發現,一味的「合群」並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只會讓自己變得更焦躁不安。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節奏,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合群看似讓我們不脫離大眾,不丟掉友情,實際上是在以打亂自己的節奏為代價,做著最無用的社交。人與人的情誼不是「合群」影響的;人脈關係不是「合群」得到的。
  • 別愛太滿,物極必反(深度好文)
    處處好強,早晚自取其辱。一個真正成熟的人,與人相處,謙虛有禮;對待感情,恰到好處;修養品性,剛柔相濟。相反,那些自以為聰明絕頂的人,到最後往往傷痕累累,不得善終。三國時期,蔣幹求功心切,低估了周瑜的雄才大略,自薦過江東勸降,卻被周瑜借刀殺人,除掉了曹操的兩員心腹水師大將。還有名仕楊修恃才傲世,屢次不顧曹操的臉色,自以為是,引起曹操的妒忌,最終命喪黃泉。
  • 底牌(深度好文)
    現實社會就是一盤巨大的遊戲,有些人能把一副好牌打得稀巴爛,有些人卻能將一副爛牌起死回生。前者是因為他的本事駕馭不了這副牌,後者則是因為他的底牌遠遠不只是手上肉眼可見的數字。所謂底牌,明而不顯才有一定的殺傷力。生活中,我們總要保留一些底牌,才能更好的闖蕩世界。
  • 人的失敗往往來自人的自負,錯把熟悉當成自己明白
    文/康衛軍重讀瑞.達利歐的《原則》,書中提到一個降低犯錯的模型:把你的思維定式從認為「我是對的」變成問自己「我怎麼知道我是對的」。建立這種模型的好處是,你可以繞開自戀,繞開自以為是,繞開經驗主義,繞開片面武斷,為自己的決策增加更多選項。
  • 凡是太聰明太算計的人,都是很不幸的人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說過,凡是太聰明、太能算計的人,實際上都是很不幸的人,甚至是多病和短命的。專家研究,算計者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患有心理疾病。這些人感覺痛苦的時間和深度也比不善於算計的人多了許多倍。換句話說,他們雖然會算計,但卻沒有好日子。一個太能算計的人,通常也是一個事事計較的人。
  • 真正內心強大的人,往往喜歡獨處!(深度好文)
    懂得獨處的人,才是真正的內心強大!真正內心強大的人,往往喜歡獨處!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害怕獨處,他們認定獨處就等於孤獨,總覺得獨處就等於自己是一無可取的,就等於被人排斥在外。他們更喜歡喜歡和別人在一起,可結果呢?
  • 真正聰明的人,為什麼從不去社交?(深度好文)
    下面這個場景也許算個代表:你跑到一個聚會上,跟一群陌生的人噓寒問暖,全程笑臉相迎,滿屋子客套話,互相絮絮叨叨,敬酒、掃微信、留電話號碼,但是三天之後就記不清對方是誰……仔細想一下,我們的時間和精力大部分都被這種「無效社交」佔用了。
  • 聰明絕頂,但又很容易誤入歧途的人,物極必反,往往束縛自己
    生活中總有一些人智商超群,聰明絕頂,能夠出類拔萃,成為人中龍鳳。他們看似無所不能,不管是格局還是眼界,都很寬廣,能夠靠自己的能力改變命運,始終緊握命運的喉嚨,不畏懼任何艱辛和困難。但是,再完美無缺的人,也會擁有致命的缺陷,只不過有些人善於偽裝自己,裝出一副無所不能的樣子。俗話說:「聰明反被聰明誤」,越是頂級聰明的人,越容易作繭自縛,看似他們打遍天下無敵手,實則敗在了自己手中。
  • 凡是太聰明、太能算計的人,實際上都是很不幸的人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說過,凡是太聰明、太能算計的人,實際上都是很不幸的人,甚至是多病和短命的。
  • 一個人在職場上太過聰明賺不到大錢,往往沒有好下場
    我們要知道,每個人都是有兩面性的,你在職場上,發現的「笨」和「聰明」,往往不是表面看到的那樣。那些公認的「聰明人」,他們在職場中的命運並不會很好,因為他們平時事事都精明,遇事不吃虧,然而到頭來處處受人排擠壓制,成為人們打擊嫉妒的中心。
  • 真正聰明的人,往往「令人討厭」
    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獨處,因為一個人只有獨處的時候,才擺脫了「群居」的煩惱,才能找回真實的自己。真正聰明的人,往往「令人討厭」。1.當一個人比別人聰明一點點,別人都會嫉妒他,故意疏遠他。前天下午,和幾個同事一起聚會。在聚會之前,有人提議,一起做一個成語接龍遊戲。
  • 遠離太過精明的人(深度好文)
    ▣ 作者丨廿一▣ 主播丨小書▼ 人生在世,那些精明的人,往往比普通人更容易獲得成功所以,我們總以為精明是才是一個人最大的優勢。然而,有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越是聰明的人,更是容易仗著自己的聰明。想著事事佔便宜、投機取巧,到頭來反而傷害到自己和身邊的人。其實,真正精明的人,從來都不會一味的處心積慮的玩心機、走捷徑,而是懂得「守拙」。做人,只有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才能夠把事情辦好,才能夠應對生活中的一切變化。
  • 傻才幸福,聰明太累 (深度好文)
    做人,傻一點是幸福,太聰明容易累,看得太明白,容易增添麻煩,想得太多了
  • 維書會 聰明不等於智慧(深度好文)
    聰明的人總是用腦思索,剖析,這個沒錯,它是一種理性的思維方式。但智者是用心領會,了悟究竟,這更是一種言行的嚮導。一個聰明的人,也許他的想法,見解以及判斷都是沒有錯的,正是因為感知了這些正確的力量,所以聰明的人往往在事情的面前容易激怒,衝動,急於申訴辯論,恨不能所有人都能了解到事情的真相,不容許有一點含糊。
  • 給生活一個微笑(深度好文)
    給生活一個微笑(深度好文)
  • 「物極必反」(深度好文)
    用情太深,感情不會持久,甚至影響健康。處處好強,早晚自取其辱。一個真正成熟的人,與人相處,謙虛有禮;對待感情,恰到好處;修養品性,剛柔相濟。由於踏踏實實做事,本本分分做人,曾國藩仕途直步青雲,從七品芝麻官,晉升到一品大員,成為晚清第一謀臣,一次又一次挽救風雨飄搖的大清王朝於水深火熱之中,被歷史譽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而那些自以為聰明絕頂的人,到最後往往傷痕累累,不得善終。
  • 曾國藩:普通的人,因為懶惰而失敗,聰明的人,因為傲氣而失敗!
    下面我們就來進行第一期的解讀——普通的人,因為懶惰而失敗;聰明的人,因為傲氣而失敗!原文展示:沅弟左右:接二十日午刻信並偽文二件,知安慶之賊望援孔切,只要桐城、青草塥少能堅定,自有可破之理。此間諸事如常。有寄希庵一書未封口,交弟閱後封寄。次青十六日回祁,僅與餘相見一次,聞其精神尚好,志氣尚壯,將來或可有為,然實非帶勇之才。
  • 為什麼不要臉的人,往往活得更有面子?(深度好文)
    雖然人人都這樣說,但那些真正在乎「面子」的,往往是那些一事無成,毫無本事的人。而那些真正成熟,真正能成大事的人,都已經戒掉了「面子」。因為他們都明白,讓自己活得有尊嚴的,不是「面子」,而是「裡子」。提起中年,太多的人想到的只有四個字:「活得太累」,上有老,下有小,還房貸,還車貸,還得養家餬口.有句話形容「人到中年,不如狗」。
  • 真正聰明的人,往往都具有這幾大特徵!看看你有嗎?
    有時儘管身邊的人懶於回答,但他們依舊會保持不斷提問的習慣,即使他們想到了答案,也不僅僅滿足於這一個答案,還會通過查詢各種資料進行更深層次的剖析,並將理論用於實踐,往往還加上自己的創新的成果。心理學家稱,質疑是更聰明的表象,但不代表懷疑論者都聰明。2.
  • 真正聰明的人往往都會「裝傻」
    威廉·亨利·哈裡遜還是一個小孩的時候,很多人都說他又蠢又傻。為什麼有這樣的判斷呢?就是由於當別人給他一毛錢和一塊錢的時候,他總是去拿一毛錢。可就是這個「傻子」,長大後竟然當選為美國第九任總統。生活中,常有人喜歡賣弄聰明、炫耀自己,感覺自己就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那個人,最終,這樣的人註定只會害人害己。聰明是把雙刃劍,用得好名垂青史,用不當遺恨終生,歷史上的楊修,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的最好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