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人能將田間地頭隨處可見的烏蘞莓與中藥聯繫起來,看起來並不起眼的外觀,再加上極強的生命力,導致烏蘞莓一度被認為是令人厭煩的「野草」,也只有枝頭掛滿成熟的紫色果實時,人們才會不由驚嘆一句,沒想到這令人討厭的野草還能有這般漂亮的果實。
烏蘞莓又名五葉藤、地五加、烏蘞草,為葡萄科烏蘞莓屬的草質藤本,廣泛存在於山間地頭,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烏蘞莓首載於《詩經·唐風·葛生》:「葛生蒙楚,蘞蔓於野。予美亡此,誰與?獨處!葛生蒙棘,蘞蔓於域。予美亡此,誰與?獨息!」文中以葛和蘞起興,訴說了對心上人無盡的思念,這裡的「蘞」即是烏蘞莓,沒想到不起眼的植物還蘊含著這般深沉的愛。
「烏蘞莓」一名始見於《唐本草》:「烏蘞莓,蔓生,葉似白蘞,生平澤,四月五月採,陰乾。」《蜀本草》謂:「烏蘞莓蔓生,莖端五葉,花青白色,俗呼為五葉莓,葉有五梗,子黑,一名烏蘞草。」可見其歷史久遠。
李時珍對烏蘞莓的描述尤為詳細,《本草綱目》記載:「五葉如白蘞,故曰烏蘞,俗名五爪龍,江東呼龍尾,亦名虎莓;塍塹間甚多,其藤柔而有稜,一枝一須,葉長而光,有疏齒,面青背淡。七、八月結苞成簇,青白色。花大如粟,黃色四出。結實大如龍葵子,生青熟紫,內有細子。其根白色,大者如指,長一、二尺,搗之多涎滑。」烏蘞莓葉片為鳥足狀5小葉,中間小葉片為橢圓形,花開為淡綠色,花型很小,很容易被人忽視。其花期一直持續到夏末,陸續凋零的花朵轉變成青綠色的果實,再而變成深紫色寶石樣,完成果實的蛻變。其生命力尤為頑強,去除掉土壤上的部分,其根部會繼續發芽生長,一般很難將其徹底清除。
烏蘞莓全草入藥,夏秋季節採收曬乾即可。陶弘景首次記載其藥用:「搗敷瘡腫,蛇蟲咬處。」宋代《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中記載其:「味酸苦寒,主風毒熱腫。」《本草綱目》中首載其有「利小便」之功。烏蘞莓性寒,味苦、酸,歸心經、肝經、胃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溼消腫之功。烏蘞莓外用時,常將適量鮮品搗爛進行外敷,用於治療癰腫、疔瘡、痄腮、丹毒等熱毒瘡瘍症。
每次看到烏蘞莓,總會想起《詩經》中對它的讚美。寫詩的人早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可是對愛人的思念卻藉助詩歌流傳許久,至今還讓人感懷。這些從詩經中走出來的植物,不僅承載著歷史的記憶,同樣也是中醫藥深深根植的厚重沃土。這些不起眼的中草藥從歷史中來,同時也成為歷史本身,在歲月的長河裡熠熠生輝。
來源 | 中國中醫藥網
編輯 | 滿柳姿 責編 | 王運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