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知識:胎兒肚子餓的時候,也會「呱呱叫」。
執筆:邵菲
編輯:劉一之
定稿:蘇子後
人們常說,懷孕之後「一人吃兩人補」所以為了寶寶的發育,孕媽需要大量的補充營養,但是,孕媽們真的知道寶寶什麼時候,才是真的餓了嗎?
案例
文文懷孕之後就成了家裡的寶貝,專門辭職在家養胎不說,婆婆還從老家過來專門照顧。
在婆婆看來,女人懷孕之後就是要進補,孩子才能長好,而文文又沒有經驗,加上擔心寶寶會餓著,也就隨了婆婆的意思。
於是,婆婆每天都變著花樣給文文燉補湯,有時文文吃膩了,就換成各種魚肉替換。
整個孕期寶寶確實發育得不錯,每次檢查都安穩度過,但是孕晚期的時候,醫生卻勸說文文要控制飲食,體重已經超標,血糖和血脂都有些高了,繼續下去,可能會影響寶寶發育,更可能無緣順產。
聽到這些不利後果的文文,回家就推掉了婆婆遞過來的湯,嚴格按照醫生的建議進食。
其實,類似的案例並不少見,懷孕期間很多人都擔心肚子裡的寶寶挨餓,所以拼命進補,但寶寶餓肚子時,會直接向你發信號。
寶寶飢餓時,會向媽媽「抗議」
1、胎動加快
懷孕到了中期之後,胎動會逐漸顯現,並隨著孕周的增長變得有規律。
正常情況下,寶寶大多都是安靜的,只有在特定的時間會變得活躍,如果孕媽發現寶寶在平常安靜的時候,在肚子裡不斷鬧騰,那麼這個是他們餓了在鬧情緒,催媽媽快點開飯,給他們填飽肚子了。
2、胎動減緩
當寶寶飢餓的時候,往往會全身酸軟無力,不想動,所以相應的胎動也會有所減少,如果孕媽發現寶寶在此前經常鬧騰的時候,突然變得有些安靜了,那麼可能是他們餓著了。
此時,孕媽媽不用太過著急,及時進食給寶寶續上營養補充,他們就能立馬「滿血復活」了。
3、孕媽感到心慌飢餓
其實,當胎兒感覺到餓的時候,意味著孕媽體內儲存的營養物質含量不夠,此時往往伴隨著血糖水平的下降,讓孕媽產生心慌、飢餓的感覺,需要趕緊補充營養,呵護寶寶健康成長。
不同孕期體重控制在這個範圍更養胎
過來寶媽都知道,每次產檢的時候醫生都會稱體重,並告訴孕媽媽該加強營養,還是控制飲食,這種因為胎兒的發育與孕媽體重情況息息相關。
一般,醫生建議,孕產沒有超重的孕媽整個孕期增重應控制在12-18千克,而本身就超重的孕媽,則需控制在7-9千克。其中,不同孕周合理增長情況如下。
1、孕早期——每月0.5千克
此時是胎兒神經系統的發育階段,體重及體積增長不明顯,最大也只有雞蛋大小,所以,孕媽每月增重大約在0.5千克左右最佳。
2、孕中期——每周2千克
此時寶寶的各器官開始快速增長,也就是進入了人們常說的猛長期,所以體重增幅開始變大,大約每周在2千克左右最佳。
3、孕晚期——每周0.5千克
此時胎兒發育基本完成,只剩下一些器官和功能的具化發育,此時,孕媽需要控制飲食,防止營養過剩對寶寶發育產生不利影響。
不同孕期孕媽應當如何科學飲食
1、孕早期——營養均衡
此時寶寶對營養的需求不大,孕媽不用過多補充,在日常飲食的基礎上稍做增加,保證營養均衡全面即可。不過,可以適當的補充一些鈣和鋅元素。
2、孕中期——適當加量
此時胎兒進入猛長期,對營養的需求量開始增大,孕媽也需要開始增加進食量,但是不可盲目大補,以防營養過剩。
此時,孕媽可以在一日三餐的基礎上,增加2-3餐小食,但量不可過多,少食多餐。
3、孕晚期——把控營養
此時胎兒發育基本平穩,進入細化階段,對營養的需求量不如孕中期那樣大,孕媽無需增加進食量,應合理把控營養,避免因營養過剩導致體重增長過快,從而增加生產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