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國清寺為什麼叫國清寺?當年隋文帝應智者大師之遺願建造它的時候就已經說得非常明確了:「寺若成,國即清。」
人生中,偶然的機緣頗為重要。歷史上許多重大的發現往往就誕生於一些不可預料的機緣。這種機緣實際上是一種天賜。它的來臨,有的時候是一個脈衝,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你抓不住,它就消失了;而有的時候仿佛它就是一種使命,是註定要一個人來完成的。誰能觸發靈感並探索下去,誰就可以打破常規,改變常態,獲得突破。
我對天台山的一些發現就是如此。關於天台山,很早以前,我了解不多。我只是知道,在佛教裡,誕生於那裡的天台宗是佛宗八門(禪宗、淨土宗、天台宗、華嚴宗、三論宗、法相宗、律宗、密宗)裡一個很有影響的派別,在中國的宗教歷史上佔有一席地位。但究竟它是在怎樣的程度上、如何影響了中國的宗教,卻不是很清楚。儘管如此,我卻掌握著一個很重要的信息,就是天台山是周恩來總理特別關注的一個地方。
在剛剛進京工作的時候,我有幸認識了一位曾在周總理身邊工作的老領導。在交往中我了解到,他對宗教很有悟性。我們曾在一起探討過一些佛教方面的問題,我發現他在佛學上有很高的造詣。這讓我很奇怪——他是個很有資歷的老「革命」了,又曾在一個很高的位子上,為什麼會對佛學如此投入?
有一次,我忍不住問了這個問題。老領導問我:「你知道浙江有個天台山嗎?」我說:「聽說過。」他說:「我就是因為那個地方才研究起佛學來。」
我不解其中的奧秘,請老領導說個明白。他告訴我: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後,日本方面即提出要組織佛教代表團到天台山國清寺朝拜,但文化大革命已經使這座隋代古剎佛像盡毀、僧人星散。儘管當時環境非常惡劣,周恩來總理還是親自批示:「要儘快修復國清寺」。
周總理的重視對國清寺這座千年名剎產生了起死回生的作用。國務院有關部門從北京故宮等地調撥了一大批適用於國清寺的御用珍貴佛像法器等國寶級文物,在周總理認可的情況下,由專人專列護送,安置在國清寺各大殿堂。如大雄寶殿中重十三噸的明代青銅釋迦牟尼坐像,元代楠木十八羅漢像,庭院中清雍正、乾隆所制寶鼎,彌勒殿外高大雄奇的兩尊漢白玉獅子,其中還有一樽密教佛像……
這些珍奇的佛門故物與歷代國清寺欽賜遺珍一起成為千年古剎的鎮寺之寶。老領導說,當時他就協調過此事。接著他又問我:「你知道總理為什麼要把這麼多珍寶運到那裡嗎?」我回答說:「就當時的背景分析,應該是為了中日邦交的需要。」他說:「你只說對了一半。你知道總理為什麼要把密教的的佛像也運過去嗎?」我回答說不知道。他說,在眼前確實是為了中日邦交,其實總理還有一個更長遠、更重大的計劃,就是想將天台宗所在地的國清寺建成中國的一個國教中心。
那些珍寶每一件都是經過精心挑選並由總理親自過目的,總理深知宗教對我們國家的巨大作用是不可缺少或替代的,中國應該有一個宗教中心,也知道只有天台山是最適合的,只有天台宗才能擔當起這個重任,因為只有天台宗才是中國宗教的代表,所以就將對中國佛教有重大影響的密宗的聖物也一同安排到這裡,為以後計劃的實施做準備。
老領導還說,知道總理把那麼多瑰寶送到那裡的人很多,可是,真正懂得總理意圖的卻不多。只是因為當時的環境,總理才沒有很快實施這個計劃。但總理一直沒有放棄這個計劃,以後還多次提過,說只要形勢好轉了,就要實施這個計劃,可最終卻成了總理的一個遺願
最後他又對我說:「天台山是個好地方,那裡是神秀山川、佛宗道源,積澱了幾千年的文化非常有特色。你是研究宗教的,在這個領域裡有很大的影響力,一定要去看看,你會有意外收穫的。有生之年我能看到天台宗成為我們國家的國教中心也就死而無憾了。」
時隔不久,上世紀80年代後期,準確地說是1987年的時候,我同趙樸初老一同去位於西安市西120多公裡的扶風縣法門寺地宮考察在那裡發掘出的釋迦牟尼佛指骨和唐密佛骨舍利。當時趙老也向我談起了這段往事,也同樣說起了周總理的那個計劃。
這讓我對天台山產生了好奇:中國佛教名山很多,為什麼總理單單對那個地方給予了這樣的關注和厚愛?
後來,在翻閱了一些資料、查看了地圖之後,我了解到,蜿蜒於東海之濱的天台山,資源得天獨厚,風光旖旎多姿,確實與眾不同。且不說天台山秀麗的山水,單看它的文化構成和內涵就非常具有自己的特色和重要的價值。這個文化與其他名山文化決然不同,它是天台山特有的地理環境而哺育出的宗教文化,是以天台山特有的天氣、地氣相融合而產生的宗教文化。它由以天台宗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南宗為代表的道教文化和以理學為代表的儒家文化交融而成,同時還滲透著西方文化的內容,是東西方文化對撞交融的一個動點。
幾千年來,它們互相滲透,在這裡造成了佛道共存、三教互融的和諧的文化格局,對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作出了獨特的貢獻,還對日本、朝鮮文化以及歐美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且,天台山的知名度較早就很高了。我國最早的史志典籍,如《山海經》、《逸周傳》、《淮南子》、《黃帝內經山經》、《真誥》、《史記》、《漢書》等都對天台山的山水風光和佛道盛事、美麗傳說都有過很豐富的記載,僅《全唐詩》裡提及天台的就多達一百多處,甚至還有「唐詩之路」終點在天台之說。
可以肯定,從綜合資源上講,天台山是國內外很多所謂名山不可相提並論的。可是,為什麼天台山現在還不如古代?為什麼天台山沒有普陀山、五臺山、泰山、雁蕩山等那麼知名?是天台山風水遊走他處?還是我們對天台山的認識不如古人那樣透徹?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後來,我為此和那位老領導也交換過幾次意見。他總是非常惋惜,並沒有給我一個答案,而且說:「更重要的是總理的遺願至今沒有實現。」他接著說起了宗教在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重大意義,感慨很深。
最後他說:「你能不能從專業的角度做一個策劃,給天台山重新定位一下,把它提升到更高的高度上,讓世界更多的人領略它的風採,沐浴它的文化?你是無黨派人士,又不屬於哪一宗哪一派的人,還是聯合國宗教徒考核委員會成員,我覺得你來做這個工作最合適。我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總理的遺願變成現實。」我答應老領導,有機會一定去那裡看看。此後,我們每次見面都要說起天台山的問題,但我一直也沒有去。
2006年4月29日,我完成了在北京的一系列工作,正準備起程回美國。晚上,在朋友為我舉行的餞行宴上,我與那位老領導又不期而遇了。席間,他問我能不能在中國過個黃金周。我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說我已經定好了回美國的機票,要回去完成我的教學任務,這是早就定好的日程。老領導表示很遺憾。
第二天,我在首都機場候機廳裡,正準備登機的時候,突然接到了老領導的一個電話,問我什麼時候再回來。他說:世界宗教論壇剛剛開過,中國的宗教事業將有一個新嶄的開端,這對天台山的復興是個大好的發展機遇。天台山能不能被更多人認識,不僅僅是總理的遺願能不能實現的問題,更是中國宗教事業的大問題。自己老了,做不了什麼事情了,讓我別忘了去天台山看看。
這話讓我為之震動——作為聯合國宗教徒考核委員會成員,我親眼看到了世界各地的宗教徒們不僅以自己的行為影響了眾多的人走上健康、幸福的道路,也在宏觀上提升了整個人類社會經濟文化水平,促進了各國、各民族的融合團結。老領導深明大義,給了天台山這樣多的關注,而且把振興天台山的希望寄託到了我身上,我有什麼理由不做點什麼?
這時候,冥冥之中我感覺到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在驅動我去天台山,並讓我從天台山一下子想到了神聖的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是世界三大宗教的搖籃,那裡的地氣呈120°狀輻射出三股巨大的能量,成就了三大宗教。而這時候在我的感覺中,天台山同樣也有三股非同尋常的能量在呈120°狀輻射。這不正是我多年苦苦尋找的那個神聖之地嗎?這種能量究竟是什麼狀態?它所造就的天台宗、南宗究竟是什麼樣的?那裡和耶路撒冷有什麼不同嗎?這些問題一下子出現,讓我產生了一種探求的欲望。
於是,我當即決定不走了,對天台山進行一次考察。老領導十分高興,說替天台人民感謝我。接下來他卻又表示了另一個遺憾,就是由於身體原因,他不能陪同我一起去。我對老領導說:「你的精神已經成了這次考察的充足動力,還要陪嗎?你只要給我找個嚮導就可以了。」於是,老領導當即就打電話替我安排這次天台之行。
就這樣,我取消了回美國的行程,立刻通知我在北京的「李建軍工作室」的所有相關工作人員,儘快準備,動身去天台山考察。
我原來的計劃是進行三天的考察。可是,5月1日,當我率領工作室一行踏上天台山這片土地的時候,立刻就被這裡獨特的地氣和風光所震懾了。天台山果然不是想像得那麼簡單,這裡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都與眾不同。它自西南向東北蜿蜒起伏,呈現出大小陰陽魚太極八卦之象,14座千米山峰示相觀音菩薩14中無畏……這是我在其它任何地方,包括國外從來沒有見到過的。憑這一點我可以斷定,這裡決不是一般的「神秀山川」之地。所以,當即我就決定將考察的日期延長,要對這裡進行一番詳細的了解。
我的考察共進行了近7天。天台縣黨委和政府得知消息後,非常重視,縣委單堅副書記和人大盛德健副主任以及宗教管理局、旅遊局的領導幾乎全程陪同我們進行了考察。期間,我還會見了台州市張鴻銘市長、葉阿東副市長和天台縣黃縣長,並且,張鴻銘市長還和我們一起考察了白雲洞,黃繼滿縣長也和我們一同做了一天的實地考察。
期間,縣委單副書記的母親生病住院,他都沒有去照顧,一直陪我們到考察結束。這讓我很感動,也看出當地政府對天台山發展的高度重視和對天台人民的赤子之心。近7天裡,每天的日程都是滿滿的。儘管我經常在各地做這樣的實地考察,但在天台的這幾天,每天徒步跋山涉水幾十裡,我還是累得腿腳都腫了;更不用說我的工作室一行人從未一次走這麼多的山路。我們白天翻山越嶺,回來的時候經常是八、九點鐘。
晚飯後又要開會,對一天的考察情況進行匯總、討論,並計劃第二天的行程,一直到凌晨兩、三點,確實很辛苦。可是,像這樣平時需要很長時間恢復的腫疼居然在一夜之間消失了。我知道,這是神奇的天台山水和文化給我們的能量,是天台獨特的氣場讓肌肉得到了及時的恢復,並使血液中的氧含量得到及時補充的緣故,也是周總理和那位老領導的熱切期待給予了動力。
於是,當第二天再度踏上山路,我們又是信心十足,力量倍增。我的收穫和感觸就像天台山的文化一樣豐厚。考察也使我對天台山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非常的高度上。
註:作者李建軍教授,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