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李建明10月10日上午接受採訪時表示,近段時間以來部分項目所進行的體能測試僅是督促運動員加強基礎體能的措施,不會影響高水平運動員參與奧運會等國際大賽的選拔。李建明同時表示,國家體育總局已經要求各項目中心總結體能測試的經驗教訓,進一步完善相關措施,使體測更加科學,更貼近項目實際。
延伸閱讀
理性看待體能和體測
青島遊泳冠軍賽上,體能和體測成為熱搜話題。
「加強體能、惡補短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體測的項目設置、時間安排以及如何與專項競賽掛鈎等方面,還是值得專業人士總結分析。
按照國家體育總局強化體能的要求,本次比賽預賽成績前16名選手中,取體能成績前8名選手進入決賽。體能成績相同,再按照遊泳成績排名進入決賽。
眾多名將因此無緣決賽,據不完全統計,33個預賽中有11位預賽第一出局,包括葉詩文、王簡嘉禾、餘賀新、傅園慧、於靜瑤等。這些體能分數沒有進入前8的名將只能選擇在預賽中力拼最好成績。
預賽前幾名選手被體能剔除,排名靠後的選手晉級決賽,也導致一些項目的決賽水平不如往年。
客觀地說,體能是基礎,但不同的項目對體質、體能的要求差異很大,這是競技體育的常識。
換言之,沒有一套相同的標準適合所有運動項目。舉例來說,3000米跑是遊泳運動員共同的「死穴」。
它一方面容易對原本鬆軟的腳踝、膝蓋關節造成傷害;另一方面對不同距離的選手產生肌肉和神經方面的逆轉,變優勢為劣勢;有些帶傷病的「飛魚」更是跑不了3000米,這個分也就拿不到了。
中國遊泳界需要從實戰出發,以辯證思維看待體能問題,尊重項目規律,理性分析具體問題,更加科學、有針對性地進行體能訓練和測試,儘量讓所有選手都能受益,真正增強「內功」。
正如中國遊泳協會主席周繼紅所說:「我們將通過本次比賽對體能訓練進行認真總結,建立起與遊泳項目相適應並緊密結合專項、更加完善的基礎體能訓練和體能競賽體系。」
(原標題:國家體育總局:體測不影響高水平運動員參與奧運選拔)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綜合 @人民日報體育、新華社
流程編輯:u006